趙云營
摘 要:承德地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交匯之地,其文化特點具有多元性、民族性、和諧性。這是熱河兒女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智慧結晶,是承德取之不盡的文化資源寶藏,深挖內涵、打造精品,將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特征有機結合,是打造“文化強市,魅力承德”重要途徑。
關鍵詞:承德;傳統文化;挖掘;傳承
文化是城市的品牌和靈魂,是激發城市活力的源泉。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們的文化自信,源于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承德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建設是城市吸引力和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文化競爭力是城市發展的本質與核心,挖掘內涵,打造精品,是打造文化強市、魅力承德的重要途徑。
一、承德地區具有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
承德具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多民族聚居于此,創造了多樣性的文化,以文化形成因素和特定內涵為依據劃分,主要包括:
(一)歷史悠久、積淀深厚的古代文化
五千年的紅山文化,一千多年的契丹文化,三百多年的皇家文化成為承德地域早期人類活動和發展的歷史見證,這些古代文化賦予承德深厚的文化底蘊,千百年來塑造著這片熱土上生活著人們的精神世界。
(二)交融共生、和諧發展的民族文化
承德地區自古就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其民族演化繁衍,生生不息。北方的游牧民族與中原的漢族在承德相互交融,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相互借鑒和吸收,創造了獨特的承德多元文化體系。清王朝在承德實施一系列的民族政策,妥善處理民族關系和民族問題,加強北部邊疆地區的管理,團結少數民族,建設了“塞外雄藩”,實現了“合內外之心,成鞏固之業”的政治目的。
(三)抗日救國、舍生忘死的紅色文化
抗日戰爭中承德地區的喜峰口戰斗,古北口戰斗,羅文峪戰斗,興隆戰斗等,表明承德地區各民族,具有濃厚的愛國主義精神。新中國建立后,承德地區的各民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積極的建設家鄉,為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做出了貢獻。
(四)艱苦奮斗、鐵肩擔道的人文文化
艱苦創業,科學求實,無私奉獻,開拓創新,愛崗敬業的塞罕壩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承德烙印,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生動寫照和成功縮影,是建設“生態強市、魅力承德”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踐行塞罕壩精神,對提升承德的文化形象有著重要作用。通過各種活動和影視作品的宣傳,不斷提高承德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從而為承德地區的發展贏得更大空間和長遠的發展。
(五)活力自信,拼搏進取的時代文化
回眸往昔,光陰荏苒,歲物豐成,承德市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正在凝聚“微力量”,匯聚“正能量”;展望未來,時序更替,夢想前行,我們要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鐵肩擔道、砥礪前行、無私奉獻,為首都構筑綠色長城,為紫塞守護最美藍天,用“承德藍”驅散霧霾壓城之痛,用“承德綠”涵養京津潔凈水源。
二、挖掘和傳承承德地區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必要性
多民族交融的民族民俗文化,抗日救國的紅色文化,艱苦奮斗、鐵肩擔道的塞罕壩精神,這是熱河兒女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智慧結晶。對這些代表性的承德地域文化進行深度的挖掘和闡釋,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建立充滿活力的文化良性系統和新時代承德文化創新機制,是當今熱河兒女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
(一)是消除低俗文化不良影響和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途徑
以“重禮儀、講誠信、行善舉、樂助人”的地方傳統美德進行教育,不斷消除負面影響,把優秀的傳統文化精深的內涵和時代的特征和精神緊密結合起來,鑄就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陣地。用忠義愛國、慈孝廉潔的古訓古風抵制各種不良的思想沖擊,消除別有用心的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試圖扭曲中國發展的現實,瓦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各種不良思潮。
(二)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
傳統文化凝聚著我們的底色,地方傳統文化是本地人民生產生活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積淀,是地方的自然環境、地理條件、歷史發展、經濟生活的綜合反映,以地方杰出的人物和重要歷史事件為例,進行普遍教育,便于廣大民眾的接受。如清代著名的民族企業家彭英甲,就是“興業安邦、敬業愛國”的典范。
(三)是重塑傳統文化體系,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途徑
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是根和魂,是最直接的來源。因而匯成了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挖掘、整理、構建、傳承地方優秀文化是對傳統文化的內涵的豐富完善和創新發展,對放大文化效應、增加文化內涵,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進文化強市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是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理論淵源
意識形態是人們對自己經濟環境的客觀反映,擁有著經濟發展以及解決經濟發展矛盾的無法磨滅的標記,表現了人類智力、意識能力發展的不同階段。作為軟實力的意識形態,其強大影響力和控制力依賴一定文化的滲透和感染力度。因此,弘揚承德區域文化與堅定文化自信、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具有內在的一致性。承德意識形態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建設必須立足本土,植根于承德歷史文化之中,才能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璀璨的前景。
三、承德地區傳統文化資源挖掘和傳承的路徑分析
隨著京津冀一體化戰略發展、環渤海經濟圈、冀東經濟區的崛起,承德將以科學的頂層規劃為引領,將獨特的豐富的文化“內核”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推動城市文化發展,成為帶動城市發展的強勁引擎。大力挖掘和發展地區傳統優秀文化離不開社會群體的精心打造和培育。
(一)以常態化課堂教育為主陣地,以傳統文化環境建設為育人情境,以宣講和多元化的實踐活動為體驗,培育優秀的弘揚者和繼承者
地方高校和基礎教育部門將成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主陣地,這里人員密集、影響范圍廣,連接著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優化、整合、構架合理的教學體系,發揮地方傳統文化在教育中的育人價值,提高廣大教育者和受教者的認知。同時,校園傳統文化環境建設以深刻而微妙的方式進入學生的心靈深處并產生重要影響 ,采用“認知—活動—體驗—再認知”的循環式教育方式,使受教者深深感悟和掌握地方傳統文化的精深內涵,培養廣大青少年家國情懷,由對故鄉的熱愛情結而升華為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之情,同時,提升了社會群體整體的人文素養。
(二)構建“校企家研政”五位一體與“互聯網+”有機融合的教育傳承體系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承德,在新世紀的發展中就必須要重視文化建設,提高文化品位,營造文化氛圍,用文化來塑造承德形象,打造承德文化品牌。打造“校企家研政”五位一體的傳承教育方式,橫向上使社會不同群體得到廣泛認知,縱向上使社會不同群體得到充分的受教。逐漸形成傳統文化教育綜合網絡體系,廣泛而深入的影響人們的文化素養和文化心理。
(三)建立地方傳統文化實踐和教學基地
利用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區域,建立校外實習實踐基地,聘請熟悉地方傳統文化的學者或專家擔任社會實踐教學的指導者。校內的理論學習,實踐的體驗感悟,讓青少年和社會不同群體更深刻地掌握地方傳統文化資源。塞罕壩機械林場是艱苦奮斗的典范,長城抗日是紅色愛國教育的基地,避暑山莊和外八廟和是民族和合的特殊區域,以這些題材為主題,廣泛開展社會宣傳和教育活動,讓更多的民眾學習和感悟承德地域文化的獨特性和交融性,使每一位市民成為承德地域文化載體和傳播者。
(四)打造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合作共贏的機制
承德地域不僅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同時具備歷史悠久的人文景觀和神秘的自然風光,如避暑山莊、皇家寺廟群、木蘭圍場、霧靈山自然生態區等等。將豐富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與文化資源結合,轉化為獨特的文化產業,形成獨特的文化品牌,構建生態文化、皇家文化、民俗文化、商業文化相結合的休閑旅游產業鏈,傳承歷史文脈,凝練古城風韻,營造濃厚的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氛圍,助力承德區域跨越性發展。
用先進的文化理念來開發建設豐厚的文化資源,這是我們對待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城市文化的發達,市民文化素質的提高,最終將轉化為巨大的創新能力,轉化為物質形態的競爭力,為建造秀美山川,生態畫卷的魅力承德增添活力。
參考文獻
[1] 劉云德.民族民俗文化的資源優勢與品牌建設——以承德為例[J].人民論壇,2012(06).
[2] 寧潔.樹立先進的文化理念建設先進文化城市[J].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08(01).
[3] 劉文一.傳統儒家優秀文化思想對承德市市風建設貢獻探究[J].現代交際,2017(13).
基金項目:2018年承德市軟科學計劃項目課題:承德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挖掘與傳承策略研究(編號:201804A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