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靜雅
【摘要】語文教科書包括選文系統、知識系統、作業系統和助讀系統四個部分。其中助讀系統是教材為幫助學生自主獨立地閱讀、理解課文而設計的一系列材料。助讀系統對于學生了解課文寫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內涵以及拓展知識面等方面有很大的益處。本文就蘇教版中學語文教材和馮浩嵐編譯的《美國語文》進行對比研究,以期對我國語文教材的編寫和實際教學有所啟示。
【關鍵詞】助讀系統;《美國語文》;蘇教版;比較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助讀系統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連接編者、教師、學生三者,直觀體現了編者的教學理念和教育思想,然而,綜觀目前國內的語文教科書,無論是單元導語、寫作背景,抑或是插圖、作者簡介等,編寫仍不完善。因此,對于助讀系統人文性內容的增加、改革和完善,必將成為大勢所趨。通過研究《美國語文》中助讀系統,體會其中的教材編寫理念,從而優化我國語文教材。
一、助讀系統的價值
“如果說,教材對于學生來說是‘不出聲的教師(音像教材除外),那么這位‘教師與學生聯系的主要渠道之一就是助讀系統。”因此,助讀系統是重要的學習材料。其價值主要表現為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語文素養,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效率。
(一)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單元導語、閱讀提示等助讀內容能夠使教學目標清晰明確,課文中的插圖、課文后背景知識的補充,以直觀形象的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樂于學習,學會學習;課后練習又將課文的基礎知識和重難點串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明確的目標導向。學生在了解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和所要習得的知識后,能夠自主進行學習,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方法。
(二)教法提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師在確定教學內容、把握課文的重難點時可以借助助讀系統中的單元導語、資料附錄以及注釋類內容來理清教學思路;通過分析課后練習題,對課文重難點予以強化,充分把握好學情,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播提升,避免對簡單知識的反復練習。因此,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把握助讀內容,更好地駕馭課本,從而使課堂教學有章可循,最終實現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蘇教版中學語文教材與《美國語文》助讀系統比較研究
基于兩國的文化背景和教育觀念的不同,蘇教版中學語文教材和《美國語文》的助讀系統存在一定差異,但它們有其自身的價值。
從作者介紹這一方面來看,蘇教版教材對于外國作品的介紹局限于作者簡介和題目由來,這方面的助讀內容通常一語概括,而古文、國內作家所寫作的文章等,對于作者的介紹則以教師課堂講解為主,學生自學能力有所欠缺。《美國語文》能夠從寫作背景入手,通過作者的人生經歷來分析其獨特的寫作風格,學生易于和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與文本、與作者之間的對話能夠順利進行,并且在寫作上得到啟發,這充分顯示了《美國語文》的人文性特點。而蘇教版中學語文教材單一的以教師講解為主,忽略了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不利于發揮語文課程的人文性特點。
蘇教版中學語文教材在文本研讀部分,關于語文知識的內容只在積累和運用中稍做提點。如《邊城》對于環境描寫只用一句話帶過,著重在于環境描寫的重要性及其構成。這類助讀內容存在兩種不可避免的問題:一方面抽象的文字說明學生難以理解,學生要直接掌握環境描寫的寫作手法是極為困難的;另一方面對于同類型的文章不能深入研讀,對于此類寫作手法也無法得到真正的鍛煉。
再以問題探究為例進行對比,蘇教版教材多是“文章中寫了什么”“作者是如何表達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等問題。《美國語文》的問題則是綜合性的,它包括了分析題、推斷題、證據支持題等等,如《瓦爾登湖》一文中要求學生結合實際,討論梭羅在今天的社會中進行“試驗”是否可行。這一問題首先要求學生能夠在閱讀教材中的節選片段后了解梭羅的“試驗”以及在“試驗”時有哪些事物與現在的社會產生沖突,這類問題既不脫離文本,又能夠促使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發展。《美國語文》的問題設置把知識、技能和策略的訓練貫穿其中,同時通過實踐活動過程促使學生的言語能力獲得鍛煉。
整體而言,蘇教版中學語文教材和《美國語文》中兩篇課文的助讀系統在教學目標和編排方式上存在差異。
首先,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國內語文教材受到中國古代的影響,因而對文本的感悟鑒賞更為重視,助讀系統的功能更側重于培養理解和鑒賞能力。以現行的高中新課標來看,課標強調了閱讀教學對學生欣賞感受能力影響。蘇教版語文教材在課文之后所設計的練習題,多為針對文章重點字詞的品讀感悟,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促使其發現問題,并且主動探索未知領域。因此,教學目標的設定主要圍繞課文內容設置,其功能指向對學生理解和感悟能力的培養,以提高學生的欣賞感悟水平。而《美國語文》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綜合的,不局限于理解和記憶,更加注重提高實際應用能力,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它以豐富的背景知識、作者介紹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深刻意蘊。
其次,在編排方式方面,蘇教版中學語文教材中的編排方式被稱為“選文加練習式的小單元”,每個單元之間的主題各不相同,導致各單元之間聯系不大。由于該結構體系過于單一,學生在學習時無法用主線加以串聯,來構建自身獨特的學習體系,不利于學生發散性和邏輯性思維的培養。如寫作訓練多以學習范文為主,教師講解為輔,漠視了方法的運用,一些問題的探索過程被忽略,教師的指導也不夠詳盡,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更無法顯現。因此,除了教師的課堂講解,在助讀系統中加入相關的技能、策略的訓練,以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是很有必要的。《美國語文》則把同一歷史時期的文學作品作為一個單元,結合歷史進行學習,體現了語文學習的綜合性。這種以歷史為主線的編排結構,一是將具體文學作品放在歷史長河中的特定時代,讓學生更容易理解;二是將語文的學習與其他學科的學習結合起來,有利于學生拓寬思維,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三是涉及的問題包括理論、應用、思考等類型,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保證學生全能夠參與到討論中去;四是可以起到補充閱讀的作用,通過補充資料對作家、作品乃至相關背景、文學思潮演變有全面了解,從而做到博聞廣記。
三、結論
助讀系統在語文教科書中有著無法替代的巨大價值,近年來,助讀系統的完善與發展也得到了諸多學者的重視,《美國語文》作為一本精選課文的集合,融匯了美國各州較為重要的課文,為我們全方位展示了美國教育理念的與眾不同。本文通過對助讀系統的實際價值的分析,將蘇教版中學語文教材與《美國語文》中的助讀系統進行比較研究,總結蘇教版教材中助讀系統的不足之處,以期能夠取其精華,借鑒美國優秀的教育理念,使我國語文教材中的助讀系統能夠漸趨完善。
參考文獻
[1]王琴.淺析語文教材助讀系統中的生命教育[J].學語文,2019(1).
[2]呂悅.部編本與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材助讀系統比較[J].文學教育(上),2018(9).
[3]蔣瓊.七年級語文教材助讀系統使用初探[J].基礎教育課程,20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