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培鈺
摘? ? 要: 目前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機制存在設置價值理念錯誤、位置不正、評價功能不足、更新功能不足等問題。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機制完善應著眼技術技能型發展,重塑專業設置價值觀;突出學生特色,回歸設置原位;建立專業設置反饋機制,發揮評價功能;建立專業設置預警機制,完善更新功能。
關鍵詞: 高等職業教育? ? 專業設置? ? 機制完善
審視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具有現實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完善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機制是當前高等職業教育深化改革和創新的重要內容和環節。
一、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機制完善的重要性
專業設置涉及高職高專院校、學生、教育主管部門和社會等主體的相互影響與制約,反映了專業設置中政府、高職高專院校和社會等主體權力博弈的結果[1]。因此,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機制是高等職業教育機制里的子機制,是在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環境下高職高專院校、學生、教育主管部門和社會等主體的共存共生、協同進化而生成的微機制。
一個穩定的、平衡的專業設置機制應該符合這樣的標準:專業設置符合高職高專院校的發展定位,與院校特色相適應;專業設置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能夠滿足社會對人才的素質要求;專業設置符合競爭和協同進化規律,能夠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專業設置符合企事業用人需要,能夠根據市場變化而靈活應變。
高等職業教育專業共存共生、協同進化的設置機制完善是高職高專院校適應社會發展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也是高職高專院校自我良性發展的必要條件。良好的、健康的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機制是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基礎工作,關系到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關系到高等職業教育的質量和效益,關系到高等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與適應。
二、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機制失衡問題
1.盲目追求經濟利益,價值理念錯誤。
一些高職高專院校片面強調高等職業教育的經濟價值功能,忽視社會價值和人才培養價值,開設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的唯一動機是如何賺錢,哪個專業生源好,就開設哪個專業;哪個專業能招來學生,就開設哪個專業。很少考慮學校有沒有開設這個專業的基礎和條件、特色和優勢。
2.忽視學習需求,市場位置不正。
一些高職高專院校忽視學生的學習需求,不能擺正專業培養的市場位置和角色,仍然跳不出學術本位的教育理念,在專業設置上追求高、大、上的學術觀念。在人才培養目標、教學計劃、課程內容選擇、教學評估等方面,要求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選擇一致的標準。這是混淆高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錯誤理念,也是造成高等職業教育質量混亂的重要原因。個別高職高專院校完全照搬照抄普通高等教育專業設置,如專業名稱、目標設定、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教學實施等,絲毫不加改動。
3.缺乏專業反饋機制,評價功能不足。
一些高職高專院校不注重市場反饋信息和社會評價意見,專業設置隨意,不經過市場調研,不經過專業論證,隨意設置高等職業教育專業,且經常改動變化。個別高職高專院校缺乏與企業聯系的意識和能力,在專業設置上不征求企業的意見和建議,較少和企業一起設置訂單式專業,企業的話語權被完全棄之一邊。
4.缺乏專業預警機制,更新功能不足。
一些高職高專院校忽視專業預警和退出機制完善,看到其他院校設置了什么專業,就設置什么專業,完全不考慮自身的條件而盲目追逐潮流。個別高職高專院校覺察不到社會的變化趨勢和方向,設置的專業老化、陳舊,前瞻性不足。這樣做的直接結果往往是一些高職高專院校專業布局不合理,各個高職高專院校專業設置存在雷同現象,市場需求萎縮的夕陽專業數量多,市場需求旺盛的朝陽專業數量少。
三、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機制的完善路徑
1.著眼技術技能型發展,重塑專業設置價值觀。
確立自己在國民教育體系中的專業價值,找準自己的發展模式,有助于高職高專院校明確自身的市場角色和教育使命。基礎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各有社會價值,關鍵在于應找準自身的價值定位,不越位、不串位、不錯位。各高職高專院校應認識到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將高等職業教育納入學校整體發展規劃與人才培養體系。各高職高專院校應堅持社會效應和學生利益首位原則,正確處理好專業設置與調整中的經濟利益問題,絕不能只設置來錢快的專業,而不設置培養成本高、學生就業率高的專業。
高等職業教育應走技術技能型發展道路。由于普通高等教育逐年擴招,今后高等職業教育的生源的文化質量將逐漸下降。因此,各高職高專院校應改變過去的學科理論型發展道路,著眼于技術技能型發展理念,根據自身情況找準社會位置,對高等職業教育深耕細作,講究技術技能教育質量,追求社會效益。
2.突出學生特色,回歸設置原位。
確立專業的培養特色,明確專業的原位,有助于高職高專院校提高辦學質量和辦學特色。追求理論型、學科型、科研型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設置的高、大、上,不是高職高專院校的應然價值取向。高職高專院校的市場應定為于培養普通勞動者、高技能勞動者,而不是科研型、理論型的高層次人才。高等職業教育的本質在于更加強調面向大學生的應用型、職業型和實踐型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和訓練。因此,高職高專院校不能抄襲普通高等教育的專業名稱、課程結構和培養模式,應有自己的專業設置模式和運行機制。
重點設置應用性強的專業。高等職業教育專業學生學習的目的主要是解決職業進展中遇到的應用型問題,提高就業創業創新能力。高職高專院校應以解決學生工作中、生活中面臨的各種困難和問題為中心設置應用型專業。在專業設置取舍問題上,應優先設置、重點設置應用性強、市場結合緊密的專業。理論性強、學科邏輯性強的專業,應適當控制專業數量和招生人數。評價專業設置質量的主要依據是學生的就業創業質量,應看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職業適應能力和家庭生活能力提高多少。
大力設置優勢專業。人無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精、我專、我高,是高職高專院校走出生存境界、走向發展境界的制勝法寶。高職高專院校不能同質化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不能雷同。各校具體情況不一樣,學科門類不一樣,專業優勢不一樣,教學條件不一樣,因此,專業設置應有所為、有所不為,開設能夠體現出自身辦學實力和水平的學科專業,形成符合自身校情的專業結構體系。辦學優勢集中在文科專業的高職高專院校應集中精力開設高等職業教育文科專業。辦學優勢集中在理工專業的高職高專院校,應集中精力開設高等職業教育理工專業。
3.建立專業設置反饋機制,發揮評價功能。
完善的內部反饋和社會評價機制有助于高職高專院校及時根據市場變化調整專業和專業結構。提高專業的適應能力,關鍵在于專業設置與調整應保持與外界社會政治、經濟、科技和就業機構等環境的信息互動、反饋互動。社會需求、學生需求是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的基本考慮因素。高職高專院校究竟設置什么專業,不設置什么專業,應在充分專業需求調研的基礎上科學設置。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人員應深入社會、企業、用人單位、學生中間,調查訪談企業需要什么樣的專業人才,需要多少數量的專業人才,需要什么層次的專業人才。然后,根據自身的辦學實力、條件確定設置什么層次、什么學科的專業類型。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應與企業合作,共同設計專業方案,是保證專業設置與市場匹配的重要條件。訂單式是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創新的一個方向,高職高專院校應主動和企業合作設置特定專業,開展合作育人,既解決了高職高專院校的招生問題,又解決了企業招工困難的問題。
完善專業設置評估制度,發揮專業的評價功能。各高職高專院校應完善專業設置評估制度,定期、不定期地開展專業設置內部評估工作,對高等職業教育老化專業、弱勢專業、生源不足專業進行淘汰,上馬一些社會急需、學生急需的新興學科專業。必要時可以采取社會評估的方式,發揮評估機制在專業設置和動態調整中的重要作用。可以在教育主管部門的主導下,建立行業組織、社會第三方結構、院校等多方參與的評估機制。
4.建立專業設置預警機制,完善更新功能。
完善的專業預警和退出機制有助于高職高專院校專業實現更新功能,實現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的優勝劣汰和專業結構的優化組合。專業設置機構應及時、準確判斷和評估專業設置機制面臨的問題、風險和危機,并未雨綢繆地予以動態調整和更新。熱門專業、冷僻專業是相對而言的一組概念。隨著社會形勢的變化,人們對專業的熱度相應改變。各高職高專院校不能在專業設置上過于趕時髦,今年這個專業熱,兩三年后這個專業可能就冷了。專業設置既要考慮生源多少問題,又要考慮市場變化問題。
專業設置不能因循守舊,克服滯后式專業設置模式。社會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科學技術的進步,總是產生一些新專業,淘汰一些舊專業[2]。專業設置者應開闊視野,敏感地覺察社會政治、經濟結構、產業類型、企業發展的變化方向和趨勢,前瞻性地設置新興專業,避免設置一些學生畢業即失業的陳舊專業。
專業設置不能率性而為,克服隨意式設置模式。某一專業招生不理想、生源不足,應主動進行原因分析、教訓總結。不能今年換十個專業,明年再換十個專業,要通過周密細致的調研、分析、歸因,梳理出本校有能力、有條件開設的專業體系。
參考文獻:
[1]周光禮,吳越.我國高校專業設置政策六十年回顧與反思——基于歷史制度主義的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
[2]高英楠.基于群落視角的我國高校專業調整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