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娥 馬學文 馬金虎
摘 要:農業面源污染又稱農業非點源污染,具有位置、途徑、數量不確定,隨機性大,發生范圍廣,防治難度大等特點,嚴重影響土壤、水體、大氣等生態環境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本文通過對榆陽區化肥、農藥、地膜、秸稈、畜禽糞污農業面源污染現狀和成因分析,概括了當前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防治對策建議,旨在為全面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美麗鄉村和生態文明提供指導。
關鍵詞:農業面源污染;現狀;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X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2064(2019)17-0000-00
0引言
農業面源污染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未經合理處置的污染物對水體、土壤和大氣及農產品造成的污染,具有位置、途徑、數量不確定,隨機性大,發生范圍廣,防治難度大等特點。其來源主要包括農業生產過程中不合理使用而流失的農藥、化肥、殘留在農田中的農用薄膜和處置不當的畜禽糞污、秸稈以及不科學的水產養殖等產生的水體污染物。目前,農業面源污染已成為影響我國農村生態環境質量的重要污染源,嚴重制約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特別是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規模化、集約化程度提高,面源污染問題日漸凸顯并加劇,也普遍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一個環境問題。“十三五”以來,國家提出了“五位一體”戰略布局,并在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方面具體提出“一控兩減三基本”的戰略目標。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加強農村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推動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開展農業節肥節藥行動,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負增長。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推進畜禽糞污、秸稈、農膜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現畜牧養殖大縣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治理全覆蓋,下大力氣治理白色污染”。2019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又提出“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這一系列頂層設計為實施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和農業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政策指導和技術支撐。榆陽區是一個種植和養殖大區,年作物播種面積100多萬畝,羊子飼養量230萬只、生豬110萬頭、牛8.8萬頭、家禽248萬只,其主要農業面源污染物是農業投入品農藥、化肥、地膜和農業生產中產生的有機廢棄物畜禽糞污和秸稈污染。
1污染現狀
1.1化肥污染
表現為肥料當季利用率低,氮、磷污染嚴重。近年來,農民為了提高作物產量,保證收益,過量施用化肥已成為增產的主要手段。自2015年以來,榆陽區化肥用量常年在6萬t以上,每畝平均用量60多kg,草灘區畝用量大都在120kg以上,但是當季利用率低,一般氮利用率不到50%、磷不到30%、鉀不到40%。按照2018年化肥用量6.8萬t、平均利用率40%計算、利用的僅僅有2.72萬t,也就是施入土壤60%的肥料約4.08萬t沒有被作物利用。同時,過量施用化肥,導致土壤板結、水土流失嚴重,地下水污染,大量的氮、磷隨著農田尾水或地表徑流進入河流中,使水體富營養化,榆溪河在2018年前氨氮和磷嚴重超標,一度時期降為劣Ⅴ類水。
1.2農藥污染
表現為病蟲抗藥性增強,施用量增長,污染加劇。農藥是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的一類化學物質,對防治作物病、蟲、草害,提高農業產量起到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但過量使用農藥,使得大部分農藥都殘留在自然環境中,參與生態環境系統循環,嚴重威脅生態環境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人類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榆陽區2018農藥用量已超過150t,單位面積施用量約0.15kg/畝,隨著病蟲害抗藥性增強,天敵生態失衡,用藥量持續增高,而且農藥當季利用率也低,僅為30%,比發達國家低10-20個百分點,大部分流失在土壤,水體和空氣中,破壞農業生態系統、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另外由于沒有建成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處理體系,導致農民使用完農藥后的瓶、袋隨意丟棄,過期農藥隨意傾倒,也是造成生態環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1.3地膜污染
表現為農膜使用量大,“白色污染”嚴重。地膜在農業生產中具有保溫、保水、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抑制雜草生長、減輕病害等作用,是一項重要的農業增產技術措施。但是為降低生產成本,農民使用的地膜大都強度低,耐用性差,使用壽命短,不易清除,易破碎,極易殘留在土壤中。據檢測,本區三年重復覆膜地塊,每平方米地膜殘留量高達6—8g,折合每畝地膜殘留量4-5.3kg,殘留率在44%—59%之間,年總殘留量在90t以上。隨著溫室大棚種植的推廣,無論是塑料薄膜還是地膜的使用量都是持續增長,而農膜撿拾率僅為40%左右,而且撿拾出去的殘膜沒有得到科學處理,大部分焚燒。殘留農膜過多,破壞土壤結構,影響作物產量、農村面貌和牲畜健康,嚴重影響生態環境。
1.4農村有機廢棄物污染
表現為廢棄物隨意排放,資源化利用低。榆陽區是養殖大區,2018年養殖生豬110萬頭、羊230萬只、牛8.8萬多頭,家禽248萬羽,但是發展方式相對粗放、集約程度不高、污染防治滯后,養殖場糞污無害化處理設施不足70%,有效處理率不足50%,小規模養殖場和零散養殖戶的糞污大多是不經處理直接排放,致使畜禽糞中含有重金屬、獸藥、鹽分及有害微生物等造成河流及地下水污染,北部風沙草灘區好多農村淺層地下水已無法飲用。隨著農作物單產不斷提高,秸稈總量也迅速增加,2018年全區糧食等作物播種面積102萬畝,其中玉米50萬畝、馬鈴薯30萬畝、小雜糧15萬畝、蔬菜7萬畝,秸稈產量為140多萬t,直接焚燒的秸稈約占總量的35%,隨意堆放、拋棄的約占總量的17%,作為飼料、肥料利用的約占總量的48%,但是由于受技術等因素影響有效利用率低,僅為60%—70%。直接焚燒、隨意拋灑兩項占50%以上,給大氣和人居環境帶來嚴重污染,同時也造成了資源嚴重浪費,事故多發,對人們的生命安全構成威脅。
2存在問題
2.1化肥方面
一是過量施肥。生產經營主體以追求產量為目標,普遍存在超量使用化肥的現象。據調查草灘區種植玉米、馬鈴薯平均畝使用化肥在180公斤以上,而且有逐年遞增趨勢;二是化肥利用率較低。大量的氮磷鉀通過地表徑流或土壤淋溶流失,利用率不足40%;三是施肥方法不科學。氮磷鉀施肥比例不協調,追肥為省工一般地表撒施或隨水沖施,造成養分揮發、流失;四是過度使用或使用不合格礦質肥料,造成土壤重金屬污染;五是土壤肥力下降。生產者加大無機肥利用,不重視有機肥施用,致使土地沙化,土壤侵蝕嚴重,土壤酸化、板結,團粒結構破壞嚴重,有機質含量下降。
2.2農藥方面
一是施藥器械和方法落后,農藥利用率低;二是沒有建立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處理機制和回收點,大部分農藥包裝物隨意丟棄;三是用藥不科學、病蟲防治時間掌握不當,造成重復多次施藥形成污染;四是病蟲害防治方法單一,以化學防治為主,物理、生物防治少,沒有很好做到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統防統治、綠色防控。
2.3地膜方面
一是全區沒有殘留地膜回收企業,在殘膜處理上,以焚燒、掩埋、隨意丟棄為主,處理方式不科學;二是市場準入門檻低,仍有0.005mm超薄或不合格地膜銷售和使用;三是地膜深層次污染表象不顯著,農民認識不足。
2.4農業有機廢棄物方面
一是全區秸稈綜合利用方式單一,利用率低。只有部分用作飼料、肥料和燃料,利用率不足50%;二是我區東南部鄉村種養殖產業發展不平衡,養殖量少,秸稈幾乎全部焚燒;三是沒有秸稈回收加工企業和社會化服務機構,秸稈綜合利用多樣化、社會化、產業化發展嚴重滯后;四是畜禽養殖糞污、病死畜禽和農副產品加工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設施配套建設率低,資源化利用率低。
3制約因素
一是公眾環境保護意識較差,對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短時間內難以提升;二是生產經營方式不合理,資源利用率低、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突出,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質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經營、掠奪經營模式廣泛存在,短時間內難以改變;三是綜合配套治理技術尚不成熟,相關治理技術研發落后,缺乏集成配套、成本可控、簡便實用的成熟技術,難以為全面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提供科技支撐;四是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大多以工程防治、農藝防治為主,尚未實現管理與技術的軟硬結合、種植和養殖的有機結合,尚未統籌考慮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和農村生態各個方面,未形成區域集成配套綜合治理體系。
4防治對策
4.1實施節肥工程,提高肥料利用率
4.1.1推進精準施肥
根據不同區域土壤條件、作物產量潛力和養分綜合管理要求,合理制定各鄉鎮村作物單位面積施肥限量標準,減少盲目施肥行為。
4.1.2調整化肥使用結構
優化氮、磷、鉀配比,促進大量元素與中微量元素配合。鼓勵企業科技創新,引導肥料產品優化升級,大力推廣高效新型肥料。
4.1.3改進施肥方式
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提高農民科學施肥意識和技能。研發推廣適用施肥設備,改表施、撒施為機械深施、水肥一體化、葉面噴施等方式。
4.1.4有機肥替代化肥
通過合理利用有機養分資源,用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實現有機無機相結合。提升耕地基礎地力,用耕地內在養分替代外來化肥養分投入。
4.2實施農藥減控,治理農藥殘留
4.2.1控制病蟲危害發生
應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創建有利于作物生長、天敵保護而不利于病蟲害發生的環境條件,預防控制病蟲發生,從而達到少用藥的目的。
4.2.2藥、械替代
大力推廣應用生物農藥、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替代高毒高殘留農藥。開發應用現代植保機械,替代跑冒滴漏落后機械,減少農藥流失和浪費。
4.2.3推行精準科學施藥技術
在準確診斷病蟲害并明確其抗藥性水平的基礎上,配方選藥,對癥用藥,避免亂用藥。根據病蟲監測預報,堅持達標防治,適期用藥。按照農藥使用說明要求的劑量和次數施藥,避免盲目加大施用劑量、增加使用次數。
4.2.4推行病蟲害統防統治
扶持病蟲防治專業化服務組織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規模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推行植保機械與農藝配套,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解決一家一戶“打藥難”、“亂打藥”等問題。
4.3實施清潔生產,推廣殘膜回收利用
(1)推進地膜科學合理使用。大力推廣使用0.01mm及以上厚度地膜和一膜多用、適時揭膜、機械拾膜技術,以降低廢舊地膜機械回收和人工撿拾的難度。
(2)建立廢棄地膜回收利用體系。在地膜使用重點鄉鎮,建立農用廢棄地膜及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網點,推行地膜以舊換新機制,鼓勵引導社會企業參與建設廢棄地膜回收加工,逐步形成布局合理、運行有效的農用廢棄地膜回收加工一體化模式。
(3)加強可降解地膜試驗與應用。在玉米、蔬菜、小雜糧集中產區,積極開展不同類型可降解地膜評價試驗研究,通過篩選、示范、推廣,提高可降解地膜使用面積。
(4)控制農業投入品和“三廢”對土壤的污染。
4.4實施資源高效利用,推進農業廢棄物無害化處理
(1)秸稈肥料化利用。結合農機化作業,優化秸稈機械還田技術及工藝,推廣玉米聯合收獲-秸稈還田-化肥深施技術。大力推廣堆漚、生物發酵生產有機肥技術,推進秸稈肥料化利用。
(2)秸稈飼料化利用。結合畜牧養殖業,大力推廣飼用青貯玉米、秸稈壓塊技術、揉絲技術,推進秸稈飼料化利用,提高利用率。
(3)秸稈基料化利用。結合食用菌產業發展,積極開發推廣利用秸稈栽培食用菌技術,根據食用菌生產特點,提高秸稈在培養料中的比例,支持秸稈粉碎加工廠、糞草腐熟培養料加工廠和秸稈栽培食用菌標準示范基地建設,推進秸稈基料化利用。
(4)秸稈能源化利用。結合藍天保衛戰,推廣秸稈固體成型燃料,推廣秸稈打捆直燃、秸稈沼氣、秸稈氣化技術,推廣高效清潔燃燒爐具和生物質鍋爐,推進秸稈能源化利用。
(5)秸稈原料化利用。結合工業生產,利用秸稈生產人造板、工業用纖維等。
(6)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結合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及清潔能源生產,調整結構,優化服務,重點在規模化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推進規模化沼氣工程建設和有機肥加工廠建設,提高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水平,發展種養循環農業。
5建議意見
5.1加強領導,從思想上重視污染
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強農業資源環境保護,解決農村生態惡化和環境污染等問題,是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需要,是農業部門一項新的重要職責,必須從思想上高度重視,落實相關人員職責和任務,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形成了領導重視、公眾參與、社會支持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體系。
5.2用心服務,從技術上控制污染
面源污染防治中必須加速推廣綠色病蟲害防治、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與資源化利用、畜禽糞污綜合治理、循環農業等單項技術模式,減少農藥化肥使用,提高農業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水平,做到源頭和末端治理并重。
5.3健全制度,從管理上拒絕污染
工作中須推行“管行業必須管環保”、“誰決策、誰負責,誰受益、誰補償,誰破壞、誰恢復,誰污染、誰治理”制度,環保任務單位推行公開承諾、“一崗雙責”、年度考核一票否決等制度,農業項目引進、申報、實施、檢查環評制度,充分用運各種制度扎緊造成污染的缺口,建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長效運行管理等機制。
5.4加大執法,從源頭上控制污染
加強農資銷售門店監管執法工作,避免違規農藥、超薄地膜、劣質肥料進入市場銷售,從源頭上阻止污染事件的發生;加強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設施種植基地等用藥、用肥等投入品使用監管工作,嚴厲查處國家禁、限農藥使用等違法行為;加強過期農藥隨意處置、農藥包裝廢棄物隨意丟棄、施藥器械隨意清洗、剩余藥液隨意傾倒等違法違規行為糾正工作;加強畜禽養殖場糞污排放監管執法等工作。
5.5示范引領,從發展上減少污染
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新媒體等,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科學普及、輿論宣傳,推廣普及化害為利、變廢為寶的清潔生產技術和污染防治措施及理念,加大農業面源污染科技攻關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引導農民綠色生產,引領公眾綠色消費,使農業環保工作深入人心,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推動環保工作全面開展。
6結語
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強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是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需要。防治中要遵循因地制宜、區域分類、多措并舉、預防與治理相結合;要突出重點區域和污染物,實施分類別、分階段治理;要嚴控新增污染,逐步減少污染存量,促進農業資源永續利用,綠色發展;要大力宣傳引導,引起全社會廣泛關注和支持,全面助推形成政府主導、公眾參與、社會監督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體制機制;要大力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引領綠色消費,積極探索改革農業生態資源環境監管體制,是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切實可行的方向。榆陽區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要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標本兼治,緊緊圍繞生態文明建設,著眼于轉方式、調結構、促發展,以保障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農民持續增收為前提,以促進農業資源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為目標,以“一控兩減三基本”為重點,以資源高效利用、農業投入減量、生產過程清潔和生態循環農業為手段,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管,強化科技支撐、加大創新發展,著力推進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切實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不斷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推進農業生態文明和美麗鄉村大美榆陽建設。
參考文獻
[1]崔鍵,馬友華,趙艷萍.等.農業面源污染的特性及防治對策[J].中國農學通報,2006,1(1):336-337.
[2]張水龍,莊季屏.農業非點源污染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J].生態學雜志,1998,17(6):51-52.
[3]郭衛廣,雍毅,陳杰.等.四川省農村面源污染狀況與治理對策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6,41(11).
[4]王建英,邢鵬遠,袁海萍.我國農業面源污染原因分析及防治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11):216-223.
[5]華小梅.我國農藥的生產使用狀況及其對環境的影響[J].環境保護,1999(9):23-25.
[6]孫永明,李國學,張夫道等.中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現狀與發展戰略[J].中國農業工程學報,2005,21(8):169-173.
[7]張雪綢.我國農村環境污染的現狀及其保護對策[J].農村經濟,2004(9):86-88.
[8]徐玉宏.我國農膜污染現狀和防治對策[J].環境科學動態,2003(3):9-11.
收稿日期:2019-07-25
作者簡介:趙娥(1978-),女,陜西榆陽區人,本科,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村新能源、生態循環農業、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馬金虎(1977—),男,陜西榆陽區人,助理農藝師,本科,主要從事農村新能源、綠色生態循環農業、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技術推廣工作。
通訊作者:馬學文(1980—),男,陜西清澗人,農藝師,本科,主要從事農村新能源、生態循環農業、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