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又文
摘 要:在信息高速發展的今天,在倡導“同一個地球同一個夢想”的背景下,英語作為國際交流所必須使用的一種語言工具,顯得格外的重要和普遍。加之高職院校本身的職業性和專業性,因此,大學英語課程順理成章地成為了高職院校的必修課程。從學生和教師兩方面分析高職院校英語課堂教學的現狀,闡述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重要性,提出課堂分段式教學模式的建議。
關鍵詞:綜合素質;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講話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也就是要培養綜合素質能力強的大學生。作為人民教師,就是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打破傳統教學,創新教學方法,將單純的“教書”模式向“教書育人”模式轉變。從某種意義上講,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直接影響到未來的發展,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成為適合社會發展的有用之才,教師不僅要傳授給他們專業知識,還要培養其綜合素質能力。
一、綜合素質能力的內涵
綜合素質能力,包括人的知識水平、道德修養、適應能力、生存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在體育、文藝、美術等方面的特長;也包括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等內容。也就是說,作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生,除了專業知識的學習以外,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三觀”,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設定自己的理想目標,具有堅持不懈的精神為之奮斗;無論是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還是人生旅程中,擁有自信的心態是必要的;其次,擁有較強的責任心、團隊合作意識、勇于克服困難的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后,較好的心理素質、創新、實踐能力更是助推個人成長的重要因素。
二、高職院校英語課堂教學的現狀
(一)學生方面
首先,高職學院學生普遍英語水平偏低,入學成績差;部分學生來自單招生源,由中職學校或是未參加國家高考的學生考入我院,無論是語言表達還是專業知識的基礎都很薄弱。其次,學生對英語缺乏興趣,水平參差不齊,缺乏主動學習的能力。加之成長環境、家庭方面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導致學生性格差異,缺乏自信心。再次,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敷衍了事,得過且過,學習習慣差,學習方法不正確等,導致出現上課玩手機、睡覺的課堂現象。最后,學生畏難情緒重,無法堅持學習,缺少語言應用環境等均是最突出的學習現狀。
(二)教師方面
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通常會采用灌輸式教學模式進行授課。在此模式下,教師需要準備充足的理論知識,硬性灌輸給學生,學生被動地接受,這會導致學生缺乏主動思考和學習的能力。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由于教學任務繁重,教師通常會采用多個班級同種教學模式,即教學內容及方法單一、多年不變,缺乏創新意識。亦或是單純以教材為核心,只知教書不懂育人,教書育人“兩張皮”,缺少與時俱進的精神,與學生缺乏溝通。
三、基于綜合素質能力培養下的課堂教學模式的建議
第一,課前10分鐘,以鍛煉學生口語為目的,組織學生閱讀;這個環節可閱讀教材、勵志短文、優美詩句、心靈雞湯等英文書籍。
第二,進入課堂的10分鐘。以自由話題或者主題話題為例,學生自行準備所講內容,登上講臺進行表述;此環節旨在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克服緊張心理;同時,通過主題話題,引導學生關注“國家大事”“國家發展”“傳統文化”等熱點問題。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第三,進入課堂的第15分鐘至75分鐘。首先,以提前抽簽的學習內容為主,每小組負責“一堂課”,小組成員主動收集資料,制作PPT,以“授課”的形式分享所學的知識點。以此提升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以及表達能力;其次,同學與教師分別對個人和團隊的“授課表現”進行隨堂評價以及評分,讓學生明白其問題和亮點;評價以鼓勵為主,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和興趣;最后,“授課學生”將自己的心得體會,以電子郵件的形式發送給老師,老師對內容做一一回復,回復內容以肯定、鼓勵、表揚為主;此環節拉近了學生與教師的距離,同時,也讓老師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感悟,以便及時調整授課重點和難點。
第四,課堂最后15分鐘。教師總結復習本堂課的重難點以及拓展類似知識點。
結束語
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教育過程。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多維度地看待問題,通過課堂上的點滴滲透和融合,將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能力融入教學內容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和人生目標,不斷提高思想覺悟,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幫助他們實現自身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朱冬碧.思政教育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滲透與融合[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1):92-93.
[2] 李慶魁.綜合素質培養角度下職業院校教育管理的方法[J].智庫時代,2019(33):19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