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縱觀國內外,為適應新時代要求,學生信息素養培養的途徑從兩方面展開:一是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二是信息技術教學應用。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就是以信息技術為手段在課堂當中實施各項教學活動,通過信息技術教學的應用將各學科和信息技術進行有效地結合。《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信息技術學科課程標準(2017版)》(下文中均簡稱為2017版課標)中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信息素養中的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本文探討提升高一學生信息素養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的方法,為2017版課標的實施提供現實依據。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數字化學習;創新能力
當前時代是一個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數字化學習能力已經成為當代人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素質,就像傳統社會當中人們所擁有的“讀、寫、算”等能力一樣,成為當代公民的必備素質。因此,為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滿足新時代的需求,如何將信息技術應用于現代課堂教學中,通過該項技術增強高一學生的數字化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對于學生本身及社會而言都有著深遠的影響。而將信息技術作為基礎,尋求一種可有效提高高一學生數字化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的課堂教學方案,也可以為2017版本課程標準的實施提供更多的可行性依據。此外,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教學還能從整體上提高學校辦學水平,增強信息教師在專業方面素養,為學校與其他相關部門的深入研究與思考提供更多的信息。
我們課題組以康樂一中高一教師和高一(3)班和高二(14)班學生抽樣為例,通過問卷和訪談,分析學生數字化學習和創新能力的現狀和成因,分析我校信息技術教學的現狀,并依據具體的發展現狀與原因,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改進對策,同時詳細記錄各項對策落實的整個過程,并采用專業機制對其落實效果進行科學評價,對于無法提升教學效果或者效果不明顯的對策進行改善與調整,最終制定出一套較佳的方案與評價系統。在教學實踐后,得出如下總結。
一、 全面分析高一學生數字化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現狀
本研究通過抽樣調查的方式,對獲取數據進行全面分析后得出:
第一,與高二學生相比較,高一學生在數字化學習與創新方面的能力明顯低,且男生的能力普遍高于女生;分析原因可能是因為高二學生的信息主體意識和情感更強,與網絡信息技術和資源的接觸更多,對其個人的成長產生了明顯的影響,而高一學生可以通過多樣化的途徑提高自身的數字化學習能力與創新思維。另外一個因素是城鎮區的學生其信息意識和情感明顯高于鄉鎮農村區的學生。
第二,調查數據顯示,在數字化學習能力培養過程中,高一學生關于網絡倫理道德觀念方面的意識較低,部分學生上網沒有明確目的,獲取信息的意識較低,未養成主動收集和運用信息的行為習慣。還有些學生甚至無端沉迷網絡,降低其社會方面的責任意識,道德情感也非常弱。針對高一學生缺乏信息知識和能力的問題,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提供信息素養的渠道。因此,信息老師必須對信息技術課堂進行充分運用,發揮其主導作用,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從根本上增強學生的數字化學習水平。
第三,學生在從事數字化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呈現出多樣化。不同的學生其接受信息技術安全教育的途徑也有所不同。相關統計數據表明,在現代信息技術安全教育過程中,學校與家長方面的教育對于學生在信息安全意識的影響較為直接;且高二學生對于學校安全教育的接受度較高一學生高,高一學生則多數是在家庭中學習或者自學。
二、 提升高一學生信息素養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信息技術學科與學生日常生活以及其他學科知識的聯系越來越緊密。
2018年的全國高考中浙江省、山東省、北京市等已將信息技術學科加入新高考考試科目當中,并將編程劃分到信息技術高考內容體系當中。南京市、天津市等把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納入了中考特招生的范疇。2017版課標中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信息素養中的數字化學習和創新能力。信息科學的主要功能是對信息運動規律與應用方法進行深入研究,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其內容同時涉及信息論、控制論、人工智能理論、計算機理論以及系統論,并對各個項目進行滲透與結合。信息技術就是能夠擴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一類技術。信息技術學科是以信息領域為背景,以數學與信息、計算機管理相結合的理工類專業。因此與其他學科知識密切相關,對其他學科的學習有促進作用。例如:學好信息技術中的編程,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熟練掌握計算機的操作,可以適應“互聯網+”和“5G時代”的步伐。
第二,信息素養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調查發現,由于部分初中信息技術學科不進行考試,所以學生沒有應試的壓力,造成部分初中學校對信息技術課程重視不夠,課時開設不足,教師不專職等問題,導致信息技術教學質量偏低,學生的信息技術知識匱乏,學科知識不全面,信息素養受到較大影響,更不用說數字化學習和創新能力的提升。這就給高一信息技術教學工作帶來了較大的困難。在高一既要開展初、高中信息技術兩方面的銜接性教學,還要不斷更新教學的內容。因此提升高一學生信息素養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就顯得格外重要,全面提高高一信息技術教學的質量,以適應甘肅省普通高中信息技術學業水平測試的應試要求,為適應將來全國高考信息技術科目考試做準備,便于發揮招生考試的導向作用,為推進基礎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奠定良好基礎,也有利于中學建設成基礎教育數字化校園,更有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多元化、復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三、 根據提升高一學生信息素養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的分析,我們課題組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完善校園信息化硬件建設,努力創建基礎教育數字化校園,搭建提升高一學生信息素養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發展的平臺。創建多媒體校園網絡和電子閱覽室,使全校的人機比達到基礎教育數字化校園的標準,學生隨時可以上網查閱資料,為學生提供了較有利的信息環境。
第二,實現信息技術與各學科的深度融合,加強各學科數字化資源庫建設,豐富各學科教學資源,營造數字化學習與創新發展的良好環境。老師們根據自己對本課題的理解,把教學經驗與個人教學特點融入資源庫建設中。以高一年級信息技術學科為例,資源庫里不僅有教材相關的教案與課件,還增加了教學專題、人工智能、5G時代等欄目,更利于激發高一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為適應甘肅省普通高中信息技術學業水平測試的要求,資源庫中增加單元練習與模擬考試等,并附有參考答案和解答過程。此外,我們還按照學生的學習進度拓展了一些打字游戲或益智游戲等。老師們根據教學實際,整理形成素材庫(動畫、圖片、聲音、視頻等)、演示課件庫、教案庫、練習庫、考試題庫、拓展延伸庫等。
第三,完善高一信息技術的課堂授課結構和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課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字化學習能力。選擇的途徑和方法要具有可操作性,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必須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設計,確保設計內容與學生實際發展相符合。教學的具體目標需要以分層次的方式逐一實現,讓學生能夠以自主的方式選取適當的學習目標,讓學生自己掌握學習的主動權,通過不斷的自主學習,逐步提升學生的創新行為與能力。創新教育應避免盲目從眾,需先對學生的基礎進行全面分析,為創新的拓展與延伸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教師必須對傳統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進行全方位的改革,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教學方式更加多樣化,充分激發學生對于課程結構的興趣,培養學生不斷創新的素質與精神。傳統的教學模式比較枯燥,學生極易出現疲憊感,進而無法集中注意力,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必須發揮自身的創新意識,通過現代新型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構建一個充滿創新的教學氛圍,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和探究教學的機會,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激發出來,增強其創新思維與能力,同時也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更多的成就感。在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當中,合理運用教學情境與問題,通過誘導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究信息,增強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此外,教師自身也要不斷加強知識的拓展,在教學中給予學生更多的引導,注重更多新型學習方法的應用,通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的創新性行為與能力,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第四,在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之后,教師還需要不斷增強專業能力,緊跟時代的發展與步伐。比如學校可構建出校本研訓制度,每年定期外聘專家到學校開展講座,使得教師自身的視野得以拓展。
第五,在利用信息技術課堂提升高一學生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時,教師要多鼓勵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各類信息學習活動或者是學校組織的一些課外活動當中,培養學生對于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比如某校在2018年秋季開學,圖書室、閱覽室以及電子閱覽室分時段安排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并提供充分的共享圖書資源,讓學生在班內開展交流,以此增加學生信息獲取的渠道。另外還需鼓勵學生多參與各類信息學相關的社團活動,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四、 總結
總之,通過科學、有效的課堂教學改革來培養高一學生在數字化方面的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使學生日后的發展成為實用的復合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學校的相關工作和信息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必須不斷堅持,通過不斷堅持學習才能使得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得以提升,進而提高學生在數字化學習方面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李衍達.《信息科學技術概論》第一章[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2]何克抗.現代教育技術與創新人才培養[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03.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修訂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
張學信,中學一級教師,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甘肅省康樂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