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史明智,鑒古知今,青少年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知識與核心素養影響著國家的發展,影響著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的實現,要注重抓住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作為教學的風向標,創新教學情境,優化教學方式,把小議題作為搭建好培養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大舞臺。
關鍵詞:歷史課堂;魅力;核心素養
學史明智,鑒古知今,我們要在追問與反思中,且行且努力,讓歷史課堂彰顯歷史獨特的魅力,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歷史是一面鏡子,學史明智,鑒古知今,青少年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知識與核心素養影響著國家的發展,影響著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的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歷史是家國的昨日故事,歷史教學是人類文明的今日薪火相傳,所以歷史課堂既需回望過去,將學生帶入時光隧道,也需將落腳點放在現在和未來,讓學生扛起家國責任,立足本國、放眼世界、面向未來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歷史課堂的獨特魅力。在平日的教學中,為了彰顯歷史課堂的獨特魅力,我注重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教學的風向標,創新教學情境,優化教學方式,采用議題式教學,利用小議題搭建好培養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大舞臺。在此,談一點我的實踐心得。
一、 扣住歷史課堂的風向標
學科核心素養是高中學科課程的奠基石,也是學科教學和近幾年高考改革推進的重要“風向標”。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早在2017年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就指出:所謂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課標》還指出:這五個方面是一個整體,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有其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唯物史觀是歷史學科諸素養得以達成的理論保證;時空觀念是諸素養中學科本質的體現,是歷史學科有別于其他學科的重要特征;史料實證是諸素養得以達成的途徑;歷史解釋是諸素養中對歷史思維與表達能力的要求;家國情懷體現了諸素養中的價值目標,旨在通過諸素養的培育,達致立德樹人。所以,歷史學科抓住核心素養的培養就是扣住了歷史課堂的風向標。當前唯物史觀、時空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大核心素養就是當今歷史課堂的風向標。
例如:我在講《農耕時代的商業與城市》一課時,引導學生完成三個探究,探究一即通過史料閱讀,概括出農耕時期都市生活的繁榮、市民商業生活的豐富的特征,從而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和歷史解釋素養;探究二即選取自己喜歡的時代的城市,描畫那個時代那個城市的歷史地位和商業價值的思維導圖,進而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自信,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和時空觀念素養;探究三即我給學生設計一個課外活動:夢回農耕——《設計一位農耕時代普通城市居民一日的家庭收入和消費單》,讓學生通過閱讀史料,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和家國情懷素養。當然這些教學設計在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財經素養,增強時代幸福感,獲得感和民族復興國家強盛的責任感。
又如我在講《中國共產黨與新民主主義革命》這課時,我讓學生分組演唱《義勇軍進行曲》,評選最激情小組。通過小組激情演唱激發學生真摯的愛國情感,讓他們感受強烈、濃厚的愛國情懷,對國家、對民族的責任心,激勵學生向上向善、忠于祖國、忠于人民,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素養,從而形成民族利益重于一切、祖國利益高于一切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
二、 搭建好培養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大舞臺
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方法方略問題研究不但是教育變革和教育發展的國際命題,也是我們主動適應時代要求,提升我國教育和人才質量,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必需命題。教無定法,而對于我們這些長期堅守在教學一線的普通歷史教師來說,如何找尋到有利于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教法、學法等有效方法,是培養和提高學生核心素養實踐層面的關鍵。在實踐中我重視不斷創新教學方式,采用基于培養和提高學生五大核心素養的議題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具有更多更主動的學習。
所謂議題式教學,是指以學生真實生活情境中具有開放性、指向性、思辨性、綜合性、系列性的探究話題為抓手,以結構化的學科知識為支撐和主線,以提高學科核心素養為核心,通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課上合作探究等方式進行的一種教學方法。從育人方式來說,議題式教學設計要始終不渝地堅持“超越知識”的素養培育追求,從育人價值來說,議題式教學的所有設計,最終都要服務于我們最根本的育人目標。我認為歷史課堂采用議題式學習,小議題也是大舞臺,是培養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大舞臺,因為僅僅依靠死記硬背的知識記憶,是無法打動學生的,更別指望讓學生形成家國情懷素養的升華,而議題式教學的設計與展開正好可以在這方面大有作為。
議題式教學是凸顯綜合性、活動型學科課程的重要教學方式。相對于以往的歷史課堂教學而言,議題式教學在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評價上都實現了對傳統歷史課堂的超越。采用議題式教學,對于議題的設計,不是只簡單地問“元芳你怎么看”,而是要問“元芳你為什么(或憑什么)這么看”。所以議題式教學作為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手段,其基礎表現是“以議為形式,以育為內容”的,在議題過程中實現“教育合一”的課堂推進狀態。歷史雖然是家國的昨日故事,但鑒古知今,時空的變遷需要清醒劑,在教學過程中,我以情境議題引領作為展開課堂教學的切入點,以情境議題的思考來激活、調動學生的思維,以情境議題的解決來實現學生的歷史五大素養培養與提升。
例如我在講授《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時,我采用如下議題式教學:
議題一:
文字材料:①一戰前夕,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總產值所占比例……
②一戰帶給俄國……
全國男丁一半,約1500萬人入伍。戰場上尚有20多萬士兵連步槍都沒有,只能幾個人合用一枝,傷亡數百萬人。彼得格勒的存糧只夠維持一個月。因為饑荒,僅1916年罷工有1500起,參加人數超過100萬。
③假如沒有戰爭,俄國也許過上幾年甚至幾十年內也不會發生反對資本家的革命。——列寧
議題二:
圖片材料:
①1917年3月俄國爆發了二月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統治,從此騎在俄國人民頭上作威作福300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覆滅了。
②二月革命后,俄國出現工兵蘇維埃與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并存的現象;一個是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一個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在當時是主要政權。
議題三:
視頻材料:
①1917年11月6日(俄歷10月24日)午夜,列寧親臨斯莫爾尼宮(布爾什維克黨軍事委員會所在地),在布爾什維克領導下,彼得格勒的武裝工人、士兵發動起義,進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冬宮,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列寧領導的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成立,列寧當選為主席,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
②漫畫《列寧同志清掃地球》
③俄國十月社會革命不只是開創了俄國歷史的新紀元,而且也開創了世界歷史的新紀元,影響到世界各國內部的變化,同樣地而且還特別深刻地影響到中國內部的變化。——毛澤東
依據這三個議題,我讓學生思考如下問題:
1. 一戰給俄國帶來什么不好的影響?
2. 一山能容二虎?二月革命后的俄國到底由誰來掌權?
3.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有何積極意義?
4. 同是革命但俄國革命和中國革命有何不同?
通過這些議題的思考探究,學生認識到:國情不同,革命道路也就不同,正確的制定方針政策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在俄國,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根據俄國的具體國情,創造性地運用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制定了正確的革命路線,中心城市暴動,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打破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歷史,使人類進入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新時期。
學生在議題探究中還認識到:俄國十月革命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從此中國開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還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制定了正確的革命路線、方針,走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成功道路。在中國,在民族危機面前,國人自強,一批批仁人志士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意識,以積極而理性的面向世界博采眾長的心態和滿腔愛國熱情,挑起了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重擔。這些探究,將學生帶入對歷史的自知自省、溫情敬意中。大千世界,故事很多,誠如錢穆先生所言:“所謂對其本國以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以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若一民族對其以往歷史無所了知,此必為無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對其民族,必無甚深之愛,必不能為其民族真奮斗而犧牲,此民族終將無爭存于并世之力量”。有了溫情敬意,家國情懷的素養育人價值就可以有效落地。
歷史是家國的昨日故事,歷史教學是人類文明的今日薪火相傳,所以歷史課堂既需回望過去,將學生帶入時光隧道,也需將落腳點放在現在和未來,讓學生扛起家國責任,立足本國、放眼世界、面向未來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放眼當今世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陰霾驅之不散,歷史虛無主義、保守主義卷土重來,貿易保護主義暗流涌動,恐怖主義紛爭不斷、敘利亞問題、中美貿易摩擦又該何去何從……
鑒古知今,學史明智,我們要思考崛起中的中國需要培養國民怎樣的胸懷和視野?新時代的中國怎樣才能在世界復雜局勢中把握新機遇?前人沉淀下來的精神財富能為我們處理當今復雜的國際關系做怎樣的注腳?在與歷史的對話中,學生要汲取哪些歷史的經驗才能深入認識現實問題?怎樣形成良好的國際視野和互尊互信的寬廣胸懷?新時代的中國應該怎樣才能肩負起大國責任,引導國際社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個沒有歷史記憶的國家,是沒有前途的。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在追問與反思中,我們要且行且努力,讓歷史課堂彰顯歷史的魅力,讓歷史課堂浸潤學生的心田,讓學生立足本國,放眼世界,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包容尊重、富有責任擔當的家國情懷得到有效涵養和成長,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作者簡介:
周德珩,山東省青島市,青島市即墨區萃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