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文榮 王正昱
摘 要:書法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高校開設書法公選課,并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有利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更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提高大學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素質,對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有積極意義。論文選擇從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書法公選課蘊含的思政素材和德育資源、高校書法公選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徑等方面進行探析。
關鍵詞:傳統文化;高校;書法公選課;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
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渠道”,高校書法公選課就是這個有效的渠道之一。在物質文化極大豐富的新時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發展狀況總體還是好的,但受大環境的影響,不少大學生也存在“享樂主義”思想,紀律觀念、道德水平、政治信任、文化素養等有待進一步增強,心理素質有待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是一個長期的任務。書法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在高校開設中國書法公選課,通過書法教育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人文精神,既符合新時代要求,又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上有實際應用價值。
一、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分析
在網絡發達、物質豐富的新時代,青少年的成長環境相對比較舒適安逸,面對的物質誘惑也更多,不少大學生缺乏文化自信、沉迷網絡世界、功利主義思想明顯、心理抗打擊能力較弱、責任意識淡漠。
(一)功利主義思想凸顯,責任意識淡漠
十九大以來,我國已經開啟了法治建設的嶄新時代,但在高校,有些學生自己不努力學習卻想通過非正當手段獲取高分,認為老師監考嚴、要求高就是和他們過不去;有部分學生即使努力學習、積極表現也可能只是為了能評獎評優的光環,如此等等。他們不能清醒地認識到肩負的責任,沒有清晰的大學規劃,甚至有同學不顧及家庭的經濟情況,過度消費,還為此陷入“校園貸”,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后果。他們缺乏社會責任感,集體意識淡漠。
(二)沉迷網絡世界,缺乏奉獻精神
在高校,有部分大學生沉迷于網絡世界,對校園內外的任何活動都沒有“感覺”,不想參與。這些大學生,平常花費很多的時間在網絡之中,常常將網絡語言掛在口頭,熬夜打游戲,睡懶覺不起床,甚至無視課堂紀律,不去上課,或是在課堂上睡覺。學校組織活動,觀看愛國主義影片時,有些同學也能無動于衷,反應冷淡,認為這些都跟他們沒關系,離他們很遙遠。他們不愿意參加志愿服務,也不想參加其他集體活動。在他們眼里,只要能平平淡淡過完大學生活,只要不影響畢業就可以了,其他的一切都與他們無關。在他們心中,沒有責任和擔當,不懂付出,更不講奉獻。
(三)心理脆弱,不夠自立自強
現在的大學生,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從小享受著父母親人的寵愛,沒怎么經歷過風雨。有部分大學生像溫室的花朵,心理異常脆弱,處理不好同學關系,會因為他人的一句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而耿耿于懷,甚至為此陷入抑郁,難以自拔。甚至形成心理障礙有個別學生因為失戀而自殺,因為不能正常畢業而自尋短見。除了心理不夠強大,有不少大學生不夠自立自強,缺乏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他們做事情不能堅持到底,有較好的口頭承諾和生活目標,卻很難將其貫徹落實到行動,更不要說持續下去。他們有遠大理想和美好的生活憧憬,有自己的人生規劃,可是,卻常常有畏難情緒,害怕吃苦,甚至會被想象中的各種困難造成心理困擾,并因此而失眠,惴惴不安。他們欠缺的是獨立自主的意識,是腳踏實地、吃苦耐勞的精神。
二、高校書法公選課蘊含的思政素材和德育資源
隨著社會的發展,書法的實用功能已經明顯降低,但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最凝練的形態,書法作品蘊含著中華民族的道德情感、哲學觀念、思維方式、崇尚自由、富于創造的人文精神和審美意識,并具有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價值。
(一)蘊含豐富的人文精神
“書法藝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與代表,不僅是我國民族精神的濫觴,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滋養源泉。”中國書法是以漢字為載體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承,書法知識承載著豐富的中華文化信息,與中國傳統哲學、古典文學、美學、民族精神息息相關,蓄藏著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書法藝術所涉及到的筆墨紙硯,文字的筆畫結構,本身都蘊含著獨特的文化底蘊。而現存的優秀書法作品內容有不少都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學作品,不僅文字書寫優美,更是蘊藏著深奧的哲理和人文精神,結合作者的人生經歷分析作品,能夠感受到作者的人格情操,處世哲學,并為之感染。因而書法公選課教學的全過程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吸收與傳承的過程,是提升學生的綜合人文精神與人文素養的過程。
(二)蘊含著抒情性、審美意識
書法是蘊含著人文精神的美的藝術,魯迅先生曾經說:“我國的書法藝術是東方的明珠瑰寶,它不是詩卻有詩的韻味,它不是畫卻有畫的美感,它不是舞卻有舞的節奏,它不是歌卻有歌的旋律。”還說:“我國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等書法作品不僅從文字內容上有精神美、哲理美,文字的線條本身也是作者性格、意志精神的外化,是作者修養、氣質的物化形態,具有一定的抒情性、審美性。
書法藝術融通了書法家的精神閱歷、知識修養與自然萬象,融入了各種藝術表現方式。教育引導學生從線條造型聯想到具體的生活物象,再由其特征悟出書法作品中自由自在,“翩翩自得”的審美感受,可以提升審美鑒賞力,提高審美境界。東漢大書法家蔡邕說:“凡欲結構字體,皆須像其一物,若鳥之形,若蟲食禾,若山若樹,縱橫有托,運用合度,方可謂書。”這些文字說明,書法結構、態勢總是內含了某一自然形貌,用“枯藤”“崩浪雷奔”等形象表示筆畫名稱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蘊含著心理健康教育資源
陸游曾在看到林逋的書法作品時說:“君復書法高勝絕人,予每見之,方病不藥而愈,方饑不食而飽”。欣賞優秀書法作品,能讓人心曠神怡,賞心悅目。書法練習的過程,更可以使人心平氣和,誠心靜慮。唐代張懷瓘的《文字論》云:“文則數字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李世民在《書法決》中提出:“夫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于玄妙。”現代人也認為,書法具有穩定情緒、集中注意力,激活認知,加強敏感性等作用,大學生長期進行書法練習,可以去除浮躁之氣,培養沉穩的性格和健康的人格,能夠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此外,書法家鍥而不舍、執著追求勵志精神,對當代學生的獨立性、吃苦耐勞等心理耐受力也有積極的影響。例如,蘇軾一生坎坷,多次被貶,但從未放棄生活,而能以豪放精神面對一切,他的名作《黃州寒食帖》《前后赤壁賦》均在蘇東坡被貶黃州的時候所作。很多書法家堅持讀原著,學會自己獨立思考,提高眼力,善于從多方面吸取營養,學會觸類旁通,刻苦練字的精神等等都對學生在思想上是一種洗禮。
三、高校書法公選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探析
高校書法公選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發掘書法教育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從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和思想素質,進行系統科學的課程設置,創新書法學習方法等途徑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一)提高書法課教師綜合素養,積極立德樹人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教學結果的好壞,與任課老師有很大的關系。因而,書法公選課教師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精通書法史,有一筆好字,把漢字的一筆一畫教好,更要不斷學習思想政治、優秀文化知識,提高綜合知識素養。書法課教師要學習并掌握書法中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精神、人文心理素材,以及其中蘊含的堅韌、融通和鍥而不舍的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創新精神、民族精神、愛國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等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進行系統的課程體系設置,適度文化滲透
現在的書法專業教師比較少,上書法公選課的教師也有不少不是書法專業的。學校也沒有統一的要求,書法公選課要上的內容大都由任課老師自己來定。因而,學校要重視書法教育,要認識到書法學習的重要性,對書法公選課的課程體系有科學規劃和要求。畢竟,把應用文字成為藝術獨立欣賞的只有中國書法,中國書法是以漢字為載體的,它傳承了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書法不只是藝術,而與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相伴。“書法教育不是炫技,而是幫助孩子們涵養心性、培育品德,傳承文化,提升審美。”
目前,全國正在推動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書法藝術本身蘊含了豐富的思政素材和德育資源,要充分發掘和提煉書法課程中蘊含的文化教育價值,就要在設置課程大綱的時候,就將其融入滲透到教學目標、課程結構、教學內容、課堂的實施、評價和管理之中,從而將書法教育中所蘊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恰當的教學載體有效地具體化,融入課堂。在傳授書法知識的同時,融入包括理想信念等在內的更高層面的精神指引,能將書法的文化屬性,書寫內容的文化要求,書法意境的文化創造等文化氣息恰當而“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到學生的身心。
(三)創新書法學習途徑,提升心理素質
書法公選課教師不僅要具備上這門課的基本素質,更要將其運用到書法公選課的實際教學中,不止于課堂的練字,更要增加國學的因素,融入書法文化和書法史的教育,創新書法學習途徑,以真正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和心理素質。
(1)走進書法史,走近書法家。教師在書法課堂上可以帶領學生學習書法史,了解真正的書法大家的嚴謹風范、文化修養和其積極的探索精神,這對學生的思想境界的提高,善于從多方面吸收營養,學會觸類旁通,創新創造的專業發展精神都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老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和現代書法家面對面交流,近距離的感受必定會讓學生受益良多。
(2)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除了教室這個課堂,學校、老師可以舉辦書法第二課堂,定期舉辦書法展、書法比賽,開展書畫論壇,還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門,參觀書法博物館,到書法家的故鄉,碑林石刻的勝地參觀學習,在交流學習、耳濡目染中互相促進,共同成長。
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高校大學生作為青年一代的優秀代表,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確引導青年思想發展方向非常重要。高校書法公選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有利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更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提高大學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素質,對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 徐磊.書法藝術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思政教育,2017(19):68-69.
[2] 胡紹中.字體設計[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15.
[3] 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5,209,117.
[4]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報,2017-10-28.
基金項目:文章為2018年度“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項課題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8SZC-36;文章為金陵科技學院2019年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創新項目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鄒文榮(1979- ),女,河南新鄉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古代文學;王正昱(1967- ),男,安徽合肥人,中國倫理學會會員,金陵科技學院電信學院黨委書記,副教授,高級政工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