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衛東 周愛群
摘要:校企合作是企業資源與高職院校資源充分利用,互惠共贏的重要機制,近期國家出臺的《職教二十條》中也提出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推動校企全面加強深度合作的指導意見,論文根據前期學者的研究和實際情況,發現校企合作存在深度不足專業性欠缺、院校專業發展促進不足、成果商業化轉化程度低、學生認可程度低等問題,然后從企業和高職院校兩方面進行了分析,指出校企合作應該建立在專業性、價值性、融入性和層次性原則基礎之上。
Abstract: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for the full utilization of corporate resources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resources, and is a win-win initiative. The recent "Twenty Articl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sued by the state also propose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to promote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o 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 in-depth coop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and actual situation of previous scholars, the paper finds that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has problems of insufficient cooperation, lack of professionalism,? lack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low degree of commercialization of results, and low degree of student recognition. Then it is analyzed from both the enterprise and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ointed out that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professionalism, value-oriented, integration and hierarchy.
關鍵詞:校企合作;教學項目;融入機制;專業性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teaching project;integration mechanism;professionalism
中圖分類號:G647?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31-0172-03
0? 引言
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銜接教育與就業的重要途徑。近年來,高職教育愈來愈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重視,國家出臺了多項政策鼓勵和支持高職院校走進社會,走進企業,鼓勵高職院校與企業展開深層次的校企合作,為社會培養培養更多適合的人才,從實際調查情況來看,校企合作以訂單班或學生頂崗實習的模式為主,學生基本上是在完成課程學習之后才進入企業進行工作,教學過程中企業參與程度很低,合作形式流于表面。
1? 研究理論與綜述
校企合作是高志院校培養學生的重要途徑,是院校參與社會的重要方式,眾多的專家學者對此展開了研究,鄧之宏[1]從企業和院校兩個方面對校企合作的必要性進行了研究,指出校企合作是企業與院校互惠共贏的重要途徑;肖稱萍[2]主要從企業角度研究了校企合作的影響因素,指出企業自身需求不足是導致校企合作開展困難的主要原因;蘭小云[3]通過構建模型指出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地方經濟發達程度、學校內部政策制度、專業的設置和學校的執行力度是影響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而韓靜靜通過調查研究指出合作企業選擇不合理、校企合作雙方認識不一致、校企合作目的差異是影響校企合作的重要因素。綜合各專家學者的觀點來看,很多學者認為應該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進行改革,但是改革的方式途徑并沒有形成統一的意見。
2? 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分析
雖然國家從各個方面支持鼓勵開展校企合作,高職學院也積極參與其中,但從實際開展情況來看,效果并不理想,學院、教師、學生和企業雙方都存在相當程度的不滿意,主要問題有以下四個方面:
2.1 合作深度不足,未能體現專業性
從目前校企合作開展的模式來看,主要以“訂單班”、頂崗實習為主。“訂單班”是學院選取某一專業與企業進行談判,以企業名稱命名,企業定期派員工到校進行企業文化、企業管理規范等方面授課,然后學生集中在某一時段到企業進行實習的一種方式,“訂單班”模式實際上是一種企業先行的招聘方式,在學生未離校前即進行企業宣傳招聘,對學生進行企業文化熏陶,以期提高學生滿意度和忠誠度,開拓企業招聘渠道,降低企業的招聘成本。相比“訂單班”模式,頂崗實習則更為直接,是學院選派某一專業直接到企業進行頂崗工作,為期2個月左右,學生在企業實際上也相當于正式員工崗位。這兩種主流模式,都是以學生到企業實際參加工作為主,所做工作以基礎性、體力性勞動為主,專業教師參與校企合作途徑受限,也僅僅是到企業為學生進行異地授課,教師與企業之間很少有專業方面合作,專業挖掘深度不足,未能體現高職院校專業性優勢。
2.2 專業發展促進不足
在“訂單班”、頂崗實習等校企合作模式下,企業關注的重點放在能夠有多少學生到企業實際崗位進行工作,忽略了對高職院校相關專業方面的建設支持,溝通交流也僅僅是派企業管理者到學校進行講座,或者學校派教師到企業參觀訪問,交流流于表面,形式重于內容,校企合作企業很少派人長期全過程參與學院專業方面建設,對于專業發展方向、專業教師培養、專業學生能力要求、專業理論基礎等方面內容幾乎沒有涉及。
2.3 成果商業化轉換程度不足
限于對校企合作企業信息掌握過少,高職院校專業教師很難充分了解合作企業的實際問題和實際需求,導致高職院校教師研究成果基本上為理論研究,缺少實際商業價值,即使有部分教師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商業價值,但是往往與合作企業實際情況不符合,很難直接轉換,而企業也未能充分重視校企合作院校教師的主動積極作用,缺乏高職院校教師長期全過程參與企業運營的合作機制,企業的實際需求很難準確客觀的傳遞給合作高職院校專業教師,雙方溝通、合作機制的不順暢導致高職院校專業教師研究成果很難轉換為商業應用成果,而企業又不得不承受運營過程中的各種質量問題成本,雙方價值沒有得到充分實現。
2.4 學生認可程度低,能力提升有限
上述兩種校企模式合作下,學生到企業進行實習,主要是以體力勞動為主,甚至學生實習的崗位與專業毫無關系,這種實習模式對學生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對學生實際學習能力、自身素質提升幫助有限,學生在經過最初的專業認識之后,缺乏新鮮感,經常會抵制和拒絕再次頂崗實習,甚至很多高職院校出現對抗現象,究其原因是校企合作未能融入學生學習和能力培養過程中,企業對學生僅僅是某一時段勞動力的需求,學生實習過程中缺乏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工作能力的途徑,學習能力和工作能力沒有得到鍛煉和提升,校企合作僅僅是流于形式。
校企合作存在多種多樣的問題,但從根本上分析來看還是高職院校的專業性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體現,企業的實際需求沒有充分反饋到合作高職院校一方,雙方在溝通和合作機制方面存在缺陷,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才是關鍵所在。
3? 校企合作問題的原因分析
3.1 企業自身認識誤區
從目前主流的“訂單班”和頂崗實習模式來看,企業對校企合作存在相當程度的誤區,即企業對學校的需求僅僅限制在對學生廉價勞動力的需求,對頂崗實習學生的數量關注程度要高于對學生質量的關注,在這種觀念基礎上,企業對高職院校教師的專業性也持有懷疑態度、另一方面很多企業甚至包括規模很大、知名度很高的企業管理比較粗放,缺乏價值管理觀念,缺乏引導員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機制,全員參與管理氣氛不足,很多員工即使發現問題也很難通過企業途徑解決問題,只能通過個人途徑解決企業問題,這大大限制了員工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從很大程度上來講,這也限制了高職院校教師參與企業管理的可能性。
3.2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機制不健全
校企合作企業缺乏與高職院校教師專業合作意愿的重要原因是對高職院校教師專業性持有懷疑態度,一方面,高職院校教師未能全過程參與企業的實際運營過程,對企業信息了解、掌握不足,對企業問題出現的本質未能深刻理解把握,所提出的建議、方法過于理論化和抽象,與企業實際情況不符合;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機制建設不完善,教師缺乏時間保障,很難長時間參與企業實際運營過程管理,另外高職院校教學管理要求嚴格,教師精力有限也很難做到兩頭兼顧;最后,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激勵機制欠缺,教師參與校企合作途徑不明確,與企業項目化合作方式難以開展。
綜上所述,校企合作難以深層次開展的原因是雙方面的,需要找到切實可行的途徑開展具體工作,需要企業、高職院校、教師、學生四方面的配合和協調。
4? 校企合作原則
4.1 專業性原則
專業性原則是校企長期合作的基礎,是指高職院校為企業提供專業化的研究成果,利用自身的理論基礎和技術優勢為企業提供專業化合作內容,而不是單純的提供學生勞動力。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一是將社會資源引入到高職院校,提高辦學水平,引導高職院校專業研究的方向,二是將高職院校資源輸入社會,促進社會、企業技術進步,專業性內容的交流才是校企合作的本質,是提高社會資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徑。
4.2 價值性原則
價值性原則是校企合作的核心原則,是雙方開展深層次合作的基礎,通過與企業合作,高職院校能夠提升專業建設水平,提高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水平和就業能力,企業可以擁有穩定的員工來源渠道,降低招聘成本和管理成本,可以充分利用高職院校教師的專業優勢,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規范企業的管理,提升企業的技術水平,優先獲取高職院校教師的研究成果。價值原則體現互惠共贏的理念。
4.3 融入性原則
出于個體對事物、問題充分理解把握的規律,只有個體充分了解、掌握相關事物信息,經過長期觀察才能發現問題、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個體在理論學習基礎上,只有應用于實踐,才能充分理解理論,只有實踐驗證的理論才能有效指導實踐,學生只有在平時的學習中融入企業相關內容,親自去調查、了解、分析、解決問題才能充分理解、掌握、應用所學知識。校企合作中的學和做應該是融為一體的,學生學中的內容應該是來源于合作企業,學和做的孤立割裂只能導致學與做之間的矛盾,增加企業的用人成本。
4.4 層次性原則
高職院校與其他高等教育院校不同,其更傾向于學生就業技能、就業素養方面培養,這決定了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應以專業性應用研究為主,基礎學術性研究為輔。因此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應以促進企業流程優化、管理合理化、操作規范化為主要思路,以解決合作企業具體技術問題為主要內容,以發現問題、調查問題、分析問題、具體解決問題為框架。高職院校學生與其他高等教育學生也存在明顯差異,其理論基礎薄弱、缺乏專業理論的研究興趣,但高職院校學生頭腦靈活、愛動手,對解決具體問題有濃厚興趣,因此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應該與其他高等教育院校校企合作在內容、途徑、方式有所區別,應針對具體情況制定恰當的校企合作方案。
校企合作是高職教育的重要機制,完善校企合作的途徑,深化校企合作內容是培養高質量學生的必要手段,各院校、各專業在校企合作方面存在不同的特點,校企合作形式存在多樣性,但是校企合作的價值性和專業性是值得思考的內容。
參考文獻:
[1]鄧之宏, 萬守付,鐘利紅.基于戰略聯盟的校企合作探討[J].科技管理研究,2009,08.
[2]肖稱萍.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動因分析與激勵機制探究[J].職教論壇,2012,12.
[3]蘭小云.行業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