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二娟
摘要:隨著信息化和網絡技術的普及,高職院校的教學環境和教學對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學生不再滿足于傳統的教學方法,對英語學習逐漸失去興趣。任務型教學法強調在做中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到英語教師的青睞。通過對任務型教學法內涵的充分探究,分析了在高職英語教學中運用任務型教學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嘗試將任務型教學法融入到高職英語教學中,希望為任務型教學法的實踐研究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信息時代;任務型教學法;高職公共英語
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Approach)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勃雷泊從教學的角度提出來這一概念,這種教學方法主要是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使用語言,從而達到學習語言的目的。隨著信息化和網絡技術的普及,高職院校的教學環境和教學對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學生不再滿足于傳統的教學方法,對英語教學逐漸失去興趣。為了激發學生地學習熱情,全面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等各項技能,高職公共英語教師嘗試將任務型教學法運用到大學英語的教學中。
一、任務型教學法的內涵
《英語新課標》(2011)認為任務就是能夠幫助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各種語言實踐活動。《英語新課標》建議教師在進行課堂設計時,要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生活經驗設計出符合教學目的的任務,設計的任務要有助于學生學習英語知識,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1]。教師在設計任務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差異,任務的難易度應該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任務型教學法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任務型教學法的目的是為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注重課堂的互動性,任務型教學法強調“在做中學”,學生學習的動機或是動力就是教師設計的具體任務,學習過程即為學生完成各項具體任務的實踐環節。因此,教師作為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圍繞特定的語言交際任務與項目,通過調查訪問、角色扮演、小組討論、辯論會等等任務來實現從知識到技能的轉化。另外,教師要向學生傳達出的理念是語言的樂趣在于通過語言實踐,讓學生通過不斷完成任務來發展自己的語言系統,鞏固舊語言、操練新語言,語言能力不是體現在考試分數上,而是在完成一個又一個語言任務的實踐過程中得到提高和加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和自主學習,鼓勵學生向教師或其他同學交流討論,實現英語學習中合作性與自主性的結合以提高其學習樂趣,使學生掌握英語思維,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增強,最終提高其對語言知識的運用度,進而使其更踴躍地參與到英語學習中。
二、任務型教學法在高職公共英語中應用的理論基礎
英國語言教育專家威利斯(Willis)認為任務型教學是交際語言教學的邏輯發展,語言任務的學習與使用應體現出層次性,因此,應該在任務的不同節點、不同時期均突出語言。1996年,威利斯在《任務型學習模式》一書中提出了任務學習的三階段模式:Pre-Task(前任務階段),Task-Cycle(任務環階段)以及Post-Task(后任務階段),后任務階段又被稱為Language Focus(語言聚焦階段),在這三個階段中,其中Pre-Task是條件,Task Cycle是核心,Post-Task是重點。
首先,在Pre-Task(前任務階段),教師導入話題,向學生分配任務,學生學習或者回顧一些對完成任務有關的知識,比如一些詞匯或者句型, 或者是與任務有關的背景知識和文化常識等。這一階段是任務前的準備階段,要為學生創造真實、自然的任務環境,為實現任務語言的前期輸入做好充分準備。該階段是完成整個任務的前提,如果這個環節不到位,那么整個任務就可能失敗。在此階段,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手段,比如通過微課、學習平臺、手機客戶端等活動有效調動和擴充學生知識資源和儲備,使學生的文化知識與語言技能可以實現有效結合,重構學生的語言學習系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實現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完成任務的目標。
其次,在Task-Cycle(任務環階段),學生需要進行任務的執行、任務的完成情況匯報以及報告三個環節的活動。教師于該階段發揮指導作用,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等形式完成教師分配的任務。 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手機搜索引擎等手段獲取需要的信息,教師也在整個環節中對有問題的學生進行解答和指導。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書面或是口頭匯報等形式報告本小組的任務實施過程以及任務完成情況。最終通過投票表決的形式對各小組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排名加分。該階段的目的不是為了排名,而是通過排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集體榮譽感,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最后,Post-Task(后任務階段)主要是對前兩個階段的總結和分析。在此階段,教師要關注學生在任務環活動中的各種語言現象,鼓勵學生將聽力任務中或是課文中的語言重難點篩選出來,通過小組活動或者是代表陳述等口頭或書面形式進行語言分析,然后通過反復操練鞏固學生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語言焦點,最終完全掌握該種語言形式。這個階段在任務完成中的鞏固作用不可忽視,有利于語言教學的學習和語言技能的掌握。最后教師在后任務階段對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比如學生觀點的表達、句型使用的靈活度、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等進行總結和分析,以及任務完成中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總結和羅列。威利斯的任務學習模式與勃雷泊和紐南相比,前者的任務范圍更廣闊,更有彈性,而且活動形式更富變化,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
三、設計任務型學習活動應遵循的原則
(一)主導和主體性原則
任務型課堂教學活動要遵循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原則。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學生興趣,設計相應的交際情景傳授新知識,教師是整個課堂活動的設計者、指導者和組織者,對推動課堂活動的進行起著決定性作用。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和任務的實施完成者,通過教師的引導完成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新知識,鞏固舊知識,鍛煉自己的語言技能。
(二)目的性原則
任務型學習活動的設計目的要明確。任務的設計不能僅注重形式,而要考慮任務的目的和需要達到的效果。設計課堂任務的目的就是服務教學[2]。因此,教師在設計任務前,一定要想一想設計這個任務的目的是什么,要避免為任務而設計任務。要盡可能讓學生通過本次任務,獲得一定的語言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三)真實性原則
在任務活動的設計中,教師應盡量保證活動的真實性。當然,“真實”只是一個相對概念,教師應該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學生創造貼近真實生活的任務環境和情景,只有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和加工真實的語言信息,學生的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才能在實際工作生活中得到鍛煉和應用。
(四)趣味性原則
任務型教學法與其他教學法相比,前者的優勢之一就是通過有趣的課堂交際活動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得到激發[2],使學生參與到任務中。因此,在設計課堂活動任務時,教師一定要考慮到任務的趣味性。只有吸引學生參與活動才會產生學習效果,否則機械的、重復的任務類型只會使學生失去參與任務的興趣。因此,在設計任務時,教師要盡可能多地采用多樣化的形式和手段,尤其是處于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教師要與時俱進,手機終端、社交媒體平臺、學習平臺等多種手段和形式交替使用,吸引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后會產生成就感等,這也會讓學生的學習進入良性循環。
四、任務型教學法在高職公共英語中應用實踐
在信息化時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已經離不開網絡,任務型教學模式在新環境下也要與時俱新,教師借助信息化手段的便捷性和多樣性,讓學生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形式完成任務,逐步實現教學目標[3]。下面以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的新技能英語基礎教程2的UNIT 5? WHATS YOUR TRAVEL PLAN?一課為例,說明任務型教學法在高職非英語專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一)任務前階段(Pre- task )
在上課前,筆者充分分析了教學對象的情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學生生活標準的提高,很多大學生認為假期旅游是非常必要的,旅游可以擴寬學生的視野,增長知識。但是很多學生不知道在旅游前應該準備什么,旅游時準備不足會給學生帶來諸多不便。如果學生能夠了解一定的旅游小貼士,能夠自己準備一次出游,就能夠在以后的旅行中做到有備而來,游刃有余。因此,筆者在該單元教學中設計了下面四項任務,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使用英語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現實問題,貫徹任務教學法中“為用而學、用中學、學中用”的宗旨[4]。課堂上,筆者向學生介紹本單元任務主題:準備一次出游(Prepare for a trip),并組織學生執行學習活動。然后筆者先讓學生看了全國排名前十的旅游勝地的圖片和簡介的英文視頻,通過圖片刺激、美食誘惑以及特色旅游項目等方面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學生有旅游的欲望,從而更好地完成任務。這項活動能夠幫助學生學習和回顧與旅行相關的短語或單詞,能夠幫助學生完成后面的任務。結合教學目標為學生設計了下列任務。任務一:List one place you want to visit(列出你想去旅游的地方)。任務二:Choose your favorite travel mode(選出你最喜歡的旅游方式)。任務三:Choose the necessary items to take(選出旅游時需要攜帶的物品)。任務四:Plan your activities there(安排你的旅游活動)。
(二)任務中階段(Task-cycle)
該階段包含任務、計劃與報告三個步驟。在完成任務一“列出你想去旅游的地方”時,讓學生在小組內先進行篩選,然后將出現頻率最高的地方作為小組的旅游目的地;在完成任務二“選出你最喜歡的旅游方式”時,筆者讓各個學習小組使用手機查詢“Package tour(跟團游)” 和“DIY tour(自助游)”的利和弊,然后進行討論,通過超星學習通的分組任務功能讓學生選出自己最喜歡的旅游方式。學生在完成任務一和任務二后結合旅游小貼士,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圍繞plan a trip to a foreign city,go to the seaside,climb a mountain, take a grassland tour等不同旅游目的地的實際情況討論需要攜帶什么物品,完成任務三“選出旅游時需要攜帶的物品”。任務四是“安排你的旅游活動”,學生結合單元內容和自己的喜好完成本項任務[4]。學生通過此項任務,安排自己喜歡的活動,使自己度過一段美好舒心的旅程,筆者將學生討論的結果總結和整理如下:1.Try the local food. 2.Speak with the local people. 3.Enjoy the local entertainment. 4.Buy some souvenirs.5.See the natural landmarks. 6.Visit the places of interest. 7.Visit the museums. 8.Walk on the local street.
(三)語言焦點階段(Llanguage focus)
該階段包含分析與操練兩個部分。最后,學生就本單元所學內容進行總結及回顧:與旅行計劃有關的英語單詞及詞組: plan, holiday, weather report, sunny, trip, schedule, select, partner, freedom, package tour, DIY tour,etc. 并且重點練習三個問題:1.Do you have any plan for the coming holiday? 2.What do I need to prepare for the trip?? 3. ...is also necessary. 學生代表發言回答,總結完之后,教師再歸納(課件演示),學生通過歸納知識感受成功,并且了解自己的不足,為后期的知識鞏固做好鋪墊。
從本次課堂學生的表現可以看出,學生在學完本單元后清楚地知道旅游時應該考慮什么,應該準備什么,知道如何選擇活動。任務型教學法注重真實場景下的任務活動,通過目標明確的語言交際活動,使學生通過完成一些任務或者是一個大型的任務來完成學習活動,從而掌握真實、實用和有意義的語言技能。
五、結語
任務型教學法是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學生帶著興趣去完成任務,成為任務的探索者,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交際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也會逐漸提高。任務型教學法在培養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學習的主動性方面的作用和優勢是其它教學方法無可比擬和替代的。隨著信息化和網絡的不斷發展,交流方式也在不斷變化和發展,教師要讓學生在平時的任務中使用現代化信息手段,把課堂中所學的知識與現代化手段有效結合[5],從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成為我國民族復興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何瑾如.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策略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8.
[2]? 馮敏敏.任務型教學法在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J].海外英語,2012,(5):69-70.
[3]? 張春宇.從話輪轉話角度談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策略[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12):239-240.
[4]? 查曉怡.把課堂教學落到“實”處—The Taiwan Earthquake教學手記[J].考試周刊,2013,(7):91-92.
[5]? 沈慶磊,王向華.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河北職業教育,2018,(3):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