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新課改政策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教師也越加重視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為了使農村地區(qū)的小學生能夠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流,教師需要對學生當前的心理狀況進行細致的研究,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深處,有效提升學生的交流能力。口語交際是學生與生俱來的本能,教師需要從學生的課上及課下互動入手,全面提升學生的交流意愿,從而達到提升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效果。
關鍵詞:農村小學;低年級;口語交際;能力培養(yǎng)
在教師看來,優(yōu)秀的口語交際能力,將會為學生提供更強的自信心,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為此,教師需要從學生的語文學習環(huán)節(jié)出發(fā),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同時,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實際狀況,為其創(chuàng)設相應的口語化表達情境,提升學生表達能力。此外,教師應同學生親切交流,不斷增強學生的日常溝通意識。
一 教學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在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采取相應的教學手段,全面提升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因為教師指導學生的課堂教學,這個過程就是師生之間正常交流的過程,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師能夠對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有深刻的印象,并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和交際能力。總體上來看,農村低年級的學生會受到自身所處區(qū)域和自身年齡段的影響,制約了口語化表達水平。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期間,需要充分利用好課上的教學時間,結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溝通和交流。同時,設計不確定性的交流活動,切實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設計相應的交流活動,切實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例如,教師在課上指導學生以“夸夸我自己”為主題,和自己身邊的同學進行有效的交流。首先,學生需在教師的指導下,對自身的優(yōu)點進行總結和描述。這個總結的過程,就是學生將書面化的語言轉化為口語化內容的過程。其次,教師需要找學生進行交流,這樣一來可以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二來可以提升學生之間溝通的有效性。最后,學生們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相應的問答,既增進了學生之間的友誼,又提升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二 觀察生活創(chuàng)設學生語言表達情境
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口語化交流時需要從現(xiàn)實生活的角度出發(fā),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應的語言溝通環(huán)境。通過教師這樣的教學活動設計,學生就能夠對口語交際有更加全面的認知。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我的每天一句話”活動,要求學生將自己每天的所見所想表達出來。這樣的活動能夠促使學生更加留心身邊的環(huán)境和相關事項,有助于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觀察身邊生活實際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我的小故事”活動。在此口語化交流活動之中,學生需要按照教師的要求,對自己經歷的小故事進行總結和創(chuàng)編,使得自己所講的故事語言流暢,思路清晰。在進行該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所講述的故事進行總結和引導,指導學生對故事進行評價和分析。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之間能夠就故事進行愉快的交流和溝通,從而切實提升學生的語言交流水平。學生通過這樣的討論和交流,能夠相互熟悉并增進彼此的友誼,最終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口語化交流越加頻繁,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也達到教師的預期。
三 引導交流增強學生口語溝通意識
綜合分析當前學生之間口語交際能力不足的現(xiàn)狀,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在交流過程中的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生自身性格內向,限制了學生對友好交流活動的參與。第二,學生之間的興趣差異,導致彼此之間的溝通難以找到共鳴點,造成了溝通效率低下。第三,教師的交流活動不夠貼近學生實際生活,最終導致學生對口語交際互動認同度不高。
為此,教師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針對性語文教學設計。首先,教師需要在課上不斷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生之間的溝通活動中來。通過學生之間互動的氛圍引導,切實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興趣。其次,教師為了幫學生找到共同興趣點,需要指導學生進行相應的口語化交流活動,切實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意向。最后,教師需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fā),結合學生的口語交際特點,引導學生就彼此認同的話題進行交流,切實增強學生的口語溝通意識。通過教師的綜合性口語交流引導,學生的交際能力得到了全面性的提升。
綜上所述,教師在指導農村小學生提升自身口語交際能力的過程中,需要重視日常語文教學的引導,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相應的交流情境。同時,教師需引導學生進行口語化溝通,切實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水平。
參考文獻
[1] 趙靜. 農村小學低年級語文口語交際信息化教學策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8.
[2] 王軼鳳. 想說愛你不容易——農村小學低年級語文口語交際的嘗試教學[J].小學教學研究,2016(32):51-53.
作者簡介:趙秀英(1970.4—),女,廣西百色人,大專學歷,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