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光福
摘 要:道德與法治學科當中主要體現出來的就是對學生的價值觀念、個人行為方面的培養,對學生來說,課堂中不僅僅需要學生掌握簡單的概念知識,更加需要重視對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意識到知識的學習并不是簡單的理解記憶。初中時期的學科學習也是學生學習當中的基礎,因此對于學生來說,也需要學生通過課堂學習,提高和培養學習能力。根據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也可以發現,他們理解知識點的能力比較有限,在單純的學科學習過程中,需要借助于教學方法來輔導學生理解。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帶動聽課動力;深化知識理解記憶;提高實踐能力
那么根據教學現狀來說,筆者發現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生活化的方式也就是用生活當中學生熟悉的場景或者是片段,來幫助學生理解,讓學生感受到道德與法治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從而在理解知識過程中可以更加容易一些,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質量。教師在采取時,需要結合教學內容,巧妙設置教學環節,引導學生深入課堂學習當中,提高知識點的實際學習效果。對于學生來說,最主要的也是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感受到課堂中學習的樂趣。
一、帶動學生聽課動力
高效課堂達成的前提就是學生的認真參與,只有學生整體都參與其中,這樣教師講解的知識內容效果才會得到體現。而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有限,不能夠完整地集中一節課時間,就需要教師在講解知識過程中對學生的注意力進行及時地調動,及時調整學習狀態。那么道德與法治這一學科知識點實際上并不是特別難以理解,重要的就是學生的注意力問題,借用生活化的方式,加入一些學生非常熟悉的場景內容,對學生進行吸引,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體驗感,自然也就會認真參與其中。
例如,在進行“珍惜新起點”這一小節時,課堂中首先需要引導學生思考一個問題:集體的概念是什么?這也是引導學生區深刻理解集體的含義,讓學生懂得集體的重要性。因此教師就可以借此展開教學內容,并且初中階段作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新的起點,需要學生之間的重新認識,重新融入到這個集體當中,這時教師可以適當讓學生進行一些自我介紹,說出自己的一些特點,這也是學生之間進行了解的機會,帶動課堂氛圍。初中階段中班級的整體凝聚力比較重要,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因此就需要重新調整學習狀態,這樣也就可以讓學生懂得須要認真遵守紀律,好好學習,維持集體共同利益。
二、深化知識理解記憶
初中生的課堂學習負擔比較重,更加需要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知識點學習效果,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中就將知識點掌握好,前提就是學生需要深入理解,這樣對于知識點的印象自然也就得到了加深。那么從這個方面來說,生活化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并且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通過學生自身的理解思考,從而達到較高程度的知識點學習效果。
例如,在進行“珍愛生命”這一小節時,在進行這一小節內容的講解時,借助多媒體,給學生補充一些珍愛生命的相關材料。讓學生不僅僅需要懂得生命的脆弱性,也需要讓學生懂得什么樣的行為才是珍愛生命。由于初中生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比如一些沉迷于網戀,吸煙等,這些不良行為都是不珍愛生命的表現。并且在學生具體的學習過程中,結合多媒體當中的案例,讓學生懂得珍愛生命的真諦。這樣教師在進行知識闡述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理解得更加透徹,理解得更透徹。
三、提高知識實踐能力
道德與法治學科當中的知識點本身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就有很好的借鑒意義,能夠對學生的成長有幫助,這樣也就更加體現出來,學生在進行知識點學習時就更加需要重視實踐能力的提升,讓學生能夠將學習到的知識點應用到實踐當中,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生活當中也可以體現一些道德與法治學科當中的知識,借用具體的事例讓學生感受到知識點的重要性,并且結合具體場景也能過加深學生的應用知識點意識。
例如,在進行“做情緒的主人”這一小節時,在具體的知識講解過程中,教師結合學生自身進行講解,讓學生有共鳴感。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生正是處于青春期階段,情緒上的波動比較大,而且學生往往也不知道如何調控自己的情緒,嚴重的情況下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 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想,結合自身的變化,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進行分析,更多是給予學生一些建議,讓學生正確對待自己情緒上的變化,并且學會善于調控情緒。
總而言之,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能夠提高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實際課堂教學效果,帶來很好的課堂教學反應。并且對于教師來說,課堂中學生能夠保持注意力集中,認真聽課,教師也可以減少教學負擔,課堂中不用再擔心學生的聽課情況,也就能夠節省教學時間,更多地為學生拓展知識,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課堂中教師需要講解知識時,對與學生進行互動,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能夠有一個較為深刻的知識點記憶效果。
參考文獻:
[1]范寶仙.對初中政治教學生活化的思考[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08).
[2]張金雪.初中政治教學生活化探析[J].人力資源管理,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