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霞
【摘 要】本文論述從生態美學的角度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的教學實踐,從整合傳統文化、挖掘文本素材、援引資料、參與實踐、因時制宜、捕捉時事六方面進行具體分析,為地理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地理 人地協調觀 生態美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8B-0040-02
生態美學是生態學與美學相結合的產物,其始終以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為研究對象,強調對環境的尊重與共同進化。生態美學在不同發展階段有著不同的內涵,當代生態美學是從生態環境問題角度研究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重建親和關系。地理學科作為高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培育學生對人與自然的認知的重要任務,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通過地理教學使學生掌握基礎的地理知識和學習技能,同時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認識到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這是地理學科的主要教學目標。但是,受教學策略和人地觀重要性認知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很多情況下學生對人地協調觀的認識不足,而生態美學在地理教學中的引進開啟了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對地理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理解感受,引導價值追求
(一)整合傳統文化,形成欣賞態度
地理學科內容涵蓋很多的自然景觀,大自然的生態之美能夠激活學生的審美體驗,享受人與自然共存之美。中國古詩詞中有很多文人墨客對祖國大好河山發出的無限感嘆,從簡短的古詩意境中我們仿佛置身其中,將傳統文化與地理生態教學結合能夠讓學生體驗其中蘊含的無限美感,增強對生態美的理解。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節“山地的形成”時,本節課主要講解褶皺山、斷塊山和火山的形成,筆者給學生拓展補充了我國著名的褶皺山有昆侖山、天山和阿爾泰山等,同時通過課件展示了壯麗的山川,唐代詩人岑參曾這樣描述天山“天山雪云常不開,千峰萬嶺雪崔嵬”,天山上的云雪常年不開,皚皚白雪終年覆蓋著千山萬嶺。學生通過簡短的詩句意境感受到美麗的天山雪景,對天山的壯闊贊嘆不已。隨后,筆者讓學生在課后查詢與斷塊山相關的山脈以及古詩詞,并與其他同學交流分享,讓學生享受地理學習的過程,懂得欣賞我國大好河山,養成對自然的欣賞態度。
學生對待地理的態度不應當僅是單一的一門學科或知識學習,更應是對地理環境的欣賞,這時教師的課堂引導和教學設計起著重要作用,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流程,發揮地理學科和傳統文化的聯系與結合帶來的教育意義。
(二)挖掘文本素材,展現和諧之美
除了天然的自然環境審美之外,無論是社會還是學校教學都越來越注重人與自然的共生,同時教學目標也要求學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將地理教材中的內容善加利用,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通過展現自然之美,激發學生內心對環境的保護意識,從而將環保觀念根植于當代青年的思想觀念中,并影響到他們的一言一行。
例如,在講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節“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時,全球自然環境是一個整體,受地域因素影響造成環境的差異性,教材上展示了從赤道到兩極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布規律,除了教材上的內容學習外,筆者為學生播放了因溫室效應引起的一系列地理環境變化的紀錄片,很多壯麗的山川由于人類無止境的攫取自然資源而正在逐漸消失,學生在感嘆地球上自然環境的差異性之時,意識到無盡的掠奪只會得到自然的反擊,激發內心對環境的保護意識,并為之后人類的生存發展保存可利用的資源和可欣賞的美景付諸行動。
教師作為傳播使者,要充分挖掘地理文本素材,將學生帶入美的環境當中,盡顯地理之美,這個過程就是引導學生價值追求和觀念建構的過程。
二、滲透倫理,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援引資料,拓寬視野
除了自然環境之外,地理學科中很多內容是對人地關系的描述和講解,隨著人與自然關系的矛盾愈演愈烈,可持續發展成為我們的共同追求。環境倫理觀成為大眾常識,地理課程作為環境教育的載體,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在課堂中滲透可持續發展理念,教師可以引進教材之外的資料,讓學生意識到保護環境刻不容緩,是生存在地球上的每一個人的責任和義務。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時,我國西北地區是干旱為主的自然環境,而引起荒漠化的人為因素也不可忽視,過度開墾、放牧等行為使得土壤結構被破壞、土質疏松。目前,國家已經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防治荒漠化,筆者用課件展示我國荒漠化防治的成果,荒漠化面積逐漸縮小。通過引入課外資料,學生認識到人類對自然造成的危害已開始采取有效措施補救,我們每個人都要從點滴小事做起以維護人地關系的動態持續發展,樹立基本的環境倫理觀,認識到可持續發展不是遙不可及,而是與我們息息相關,只有我們的一言一行積少成多,才能實現兩者持續發展。
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應當是和諧共存的,人不是自然的征服者,人要對自然懷有尊敬和崇敬之心,自然才能反饋給人類更多的資源,通過典型案例分析和資料引入讓學生從真實實踐中感受人地協調的重要性。
(二)參與實踐,內化體驗
任何學科的學習不能停留于課本,從書本上的領會終歸是淺顯的,學生只能從思維和心理上理解地理學科。教師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近社會、親近自然,通過身臨其境的感受來加強對自然的體驗,環境保護不是課本上的一句話、可持續發展也不僅僅是提出的一個政策,讓學生體會到環保是需要我們每個人踐行的道德標準。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節“城市化”時,城市化的發展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但過快的城市化會使城市質量下降,如引起大氣污染和水污染等。生活在日新月異的城市中,學生往往忽視了對地理環境變化的關注,于是筆者組織學生在周末開展了“我為城市換新容”的實踐活動,道路兩旁每隔幾十米便有垃圾箱,但來來往往的人卻隨手將廢棄物丟放在路邊,也有一些商家把店鋪產生的垃圾堆放在門口,一到夏天蟲蠅不斷,影響城市美觀和衛生,學生將路邊的一些小垃圾撿起來扔進垃圾桶,光有一部分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除了身體力行之外,學生向附近的商家分發了一些垃圾分類的袋子,商家也意識到自身行為確實需要改正,承諾以后一定注意保護環境衛生。
教師幫助學生認識和體驗環境倫理觀,使其滲透到學生日常的行為當中,引導學生成為傳播人地協調觀的使者,使人地協調觀成為一種大眾文化,成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真正實現整個社會、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共同發展。
三、統整資源,升華學習境界
(一)因時制宜,認識自然規律
農業生產、城市發展和人類生活由于地理環境和氣候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區域化的差異,學生需要從教材的學習當中形成區域認知的能力,尊重差異性的存在,并通過普遍的地理現象認識到其中蘊含的自然規律,懂得無論是人類活動還是農業生產都要因時制宜,根據區域地理環境的特征做出合理的選擇,才能保持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節“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時,本節課主要涉及季風水田農業和商品谷物農業、不同的地域造成農業生產活動的不同,筆者以我國農業生產為例進行講解,學生通過對比學習懂得:南方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濕,適宜種植水稻;北方是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適宜種植小麥;而南方水稻因區位條件、氣候等地理因素的影響分為一年兩熟和一年三熟,我國人民在長期的摸索中發現自然規律,因時制宜,種植適宜農作物,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若是違背自然規律進行生產活動,人地關系將會變得嚴峻。
中學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素材都是現成可用的資源,是對人地關系的反映和研究,教師要充分發揮這些顯性資源的作用,加之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注重學生的過程體驗,激活學生內隱的品格,明確課程目標是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
(二)捕捉時事,開展主題探究
人地觀構建是高中地理課程體系的核心論題。要在社會中展現出人地觀的重要作用,教師除了利用身邊的本土地理,還要關注社會熱點,引入與課程契合度較高的時事,將社會焦點整理加工成地理課堂中鮮活的素材,讓學生敏銳地捕捉課程與社會之間的緊密聯系,并通過主題探究挖掘其深層的人地關系內涵。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二節“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時,可持續發展是在建設國家和城市化進程中必然要采取的措施,筆者在備課時截取一些新時期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新聞報道,課本中涉及的途徑主要是循環經濟、清潔生產和生態農業,而報道中提出了新的一些措施,如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新愿景是以新能源、新技術、新材料、新生物等科學技術為主的產業革命,我國作為人口大國,必須義不容辭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肩負挽救人類的重任,開啟綠色工業革命。之后,學生將課本內容與新時期的政策結合學習,圍繞可持續發展展開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當代青年可以做的貢獻,了解我國當下的現實情況并展望未來在踐行可持續發展道路之后的偉大藍圖。
人地觀教育中很容易造成假大空現象,即與生活脫節。對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選取貼近生活的素材和社會時事熱點,與時代接軌,將所學知識和國情緊密聯系,著力培養關注時事和具備人地協調觀的新時代青年。
將人地協調觀運用于生態美學角度下的學習探究,為地理素質教育開拓了一個全新的視角。自然環境同時為人類帶來生存的資源和美的體驗,每個人都要身體力行,保護賴以生存的家園,教師也要多維度探索人地觀教學策略,以達到理想的地理教學效果,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張寶乾.高中地理環境教育的意義及教育方法[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版,2009(10)
[2]史媛媛.例談高中地理教學中地理學人地關系思想的滲透[J].時代教育,2014(12)
[3]孟英斌.高中地理環境教育綜合實踐活動探究[J].成才之路,2011(25)
[4]陳良豪,張理臻.高中地理“人地協調觀”的內涵及培養策略[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7(4)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