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遠鵬
摘要: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明確了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指導思想與發展理念,同時把這個戰略莊嚴地寫入黨章,成為全黨的共同意志。紫陽在國家戰略定位中地處“四區疊加”核心區域,是陜西省11個深度貧困縣之一,貧困發生率高達20.45%。作為一個典型的山區貧困農業大縣,如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文章緊扣產業發展這一主題,立足生態優勢,依托資源稟賦,重點圍繞干什么、誰來干、怎么干三個方面就夯實鄉村振興之基石作了積極地探討。
關鍵詞:產業基礎;鄉村振興;實踐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無疑為三農問題指明了方向。聚焦紫陽縣,地處國家主體功能區中的限制開發區、重點生態保護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區、秦巴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川陜革命老區之“四區疊加”的核心區域。屬國定貧困縣、陜西省11個深度貧困縣之一,貧困發生率高達20.45%。紫陽縣作為全國較為典型的貧困型農業大縣,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必然需要解決干什么、誰來干以及怎么干的問題。
一、干什么——聚力發展生態富民產業
1. 大力發展優勢產業。茶葉作為紫陽縣的優勢產業,歷史悠久、品質優異,唐代即為宮廷貢茶,清為全國十大名茶。立足紫陽天然富硒的資源稟賦,始終把茶葉作為主導產業來抓,當前已建成20.5萬畝茶業生產基地,相應的綜合收入達到了38.65億元,人均茶葉收入超過2700多元,使12余萬茶農因茶致富,當前茶產業已經建立了品牌化、產業化、規模化的良好局面,同時致力于推動林業經濟,種植云木香、大黃、蕎麥、魔芋等,達到了15萬余畝,僅僅從山林經濟的層面來看,農民群體人均收入就已經達到了三千多元。此外,紫陽縣圍繞修腳浴足、特色烹飪、家政月嫂、電子商務、建筑勞務等行業,實行定點、訂單、定向培訓。
2. 強力推進產業融合。產業發展,既要千家萬戶參與,更需龍頭企業帶動,產業融合。通過重點培育和平茶廠、盤龍、閩秦3家省級龍頭企業,煥古莊園、秦巴山等5家市級龍頭企業,11家全國知名品牌示范企業,形成了以區域龍頭帶動中小加工廠、中小加工廠聯接農戶的格局,逐步建立起了支撐全縣產業發展的企業群。當前圍繞茶產業,紫陽縣現階段已經建立省級茶葉示范園17個、現代示范園15個,茶葉本身所具有的諸多功能得以充分開發,推動農業與加工、旅游等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同時著力推進“互聯網+”模式,加強產銷銜接,實現農業生產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線下銷售向線下線上銷售融合發展轉變,提升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的網絡化、智能化、協同化和精細化水平。全縣新培育電商企業16家,20家傳統企業實現了電商轉型,縣內有淘寶店鋪126家,帶動就業500余人,實現線上銷售額達2256.6萬元。
3. 打造品牌,提升品質。紫陽縣屬全國兩大富硒區之一,天然富硒的資源稟賦,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賦予了紫陽茶“綠色、富硒、有機、無公害”的獨特品質。硒茶已經先后獲得中國馳名商品、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國家地理證明商標,為世界首個通過科學鑒定、具有防癌、抗癌、抗衰老功效的優質富硒綠茶。先后獲得“全國十大推薦綠茶公共品牌”、全國“一村一品”十大知名品牌 、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消費者喜愛的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國家“質量之光”年度十大魅力品牌等30余項殊榮,連續四屆榮登“中國十大富硒品牌”榜首。
二、誰來干——積極培育多元經濟主體
1. 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紫陽縣充分結合地區實際情況,全面發展“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模式,先后為四家企業投入4350萬元的發展資金,同時引導1334戶貧困戶與上述企業之間構建利益聯結體系。紫陽縣當前籌集的產業發展互助金達到了1.11億元,累積發放農業借款6507萬元。當前培育的相關市場主體達到了320余個,現階段主要包含紅椿盤龍茶葉現代農業園區、蒿坪現代魔芋園區、和平茶葉現代農業園區3家省級農業園區,高橋開源現代農業園區等23家市級農業園區。與此同時,紫陽縣大力發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模式,全面拓展增收渠道,包括虛擬股本金年度分紅、土地有償流轉以及進入企業或園區務工等類型,全面創造了新興的農業經濟新模式。目前,該縣已累計流轉耕地18萬畝,其中土地入股5267畝,林地入股15620畝,資金入股666萬元,有效的盤活了農村資源。
2. 吸引在外創業人士返鄉創業就業。按照國家和省、市相關要求,抓好返鄉創業就業各項政策宣傳落實,做好信息對接和跟蹤服務,形成良好營商環境。大力發展農民工創業園,并以此作為載體,推動紫陽縣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全面拓展,從而有效提高產業本身的吸收力、承載力,吸引更多的在外創業人士,同時滿足地方就業需求。尤其是動員吸引在外創業的成功人士回家鄉創業,引領群眾脫貧致富。
3. 創新機制促進人才向農村流動。由于我國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及影響,城鄉之間的發展嚴重不均衡,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服務差異懸殊,導致鄉村勞動力、人才和其他資源要素長期、持續不斷向城鎮涌入。許多鄉村一度荒蕪,出現了大量的空殼村,由老弱婦孺留守。近年來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特別是美麗鄉村、精準扶貧等一系列促進農村發展的政策出臺,農村人才流失及農村衰落的現象得到了有效緩解。通過大力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建立健全一體的文化、醫療、教育等公共性服務,進一步加強城鄉之間的人才流動,解決農村人才流失的問題。
4. 提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水平。職業農民是新型農民,加大培養職業農民,不斷提高職業農民的整體素質、技能水平,是培育現代農業生產主體的重要舉措。通過開設各類培訓班次,重點培育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職業農民,提升農業農村經營水平。當前尤其是要加大對農業創業者專業技能、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培訓力度,不斷提高創業就業能力和風險防范意識。從紫陽縣最近幾年的投資情況來看,其在電子商務、技能免費培訓方面的投入巨大。先后組織電商培訓2000人次,當前已經建立了45個村級電商扶貧示范網、縣級電商孵化服務中心、9個鎮級電商服務站,通過上述各個機構的有效聯合,建立了有效連接村、鎮、縣的服務體系。此外,為進一步推動地方人力資源的就業,紫陽縣培訓的一萬六千多名“紫陽修腳師”開始走向崗位,年收入穩定在50000元左右。其建立了紫陽修腳品牌,在我國各個城市開設了2000余家修腳店,2017年修腳產業創勞務收入達10億元。 “紫陽修腳師”已成為領跑紫陽脫貧攻堅、富民強縣的重要主體。
三、強保障——進一步完善政策制度體系
要想有效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場產業的全面發展,政府本身扮演的角色與引導作用至關重要,通過科學合理的政策傾斜及引導,才能夠有效保障農業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這就需要通過以下幾點措施,完善政策制度體系保障:
1. 加大農業產業政策導向力度,將發展優質農產品提升到足夠的高度,在發展現代農業的同時,還需要倡導循環農業。對政府來說,應當針對生態環境監管體系進行優化體系,在評價體系當中納入資源消耗、環境損害以及生態效益,并基于生態文明建設構建對應的目標體系、獎懲體系以及考核方案,針對各種有損生態文明的現象進行嚴厲的處理,必要情況下還需要追究法律責任。
2. 綜合參考紫陽縣當前農業產業發展實際,構建可以有效反應生態文明資源使用情況的規章制度,包括生態補償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并基于配套制度的建設,構建誰收益誰補償的良好循環機制。針對生態保護進程中存在貢獻、損失的農民群體,在給予生態補償的同時,還需要給予適當的政策傾斜。如此,才能夠調動廣大農民群體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能動性。
3.建立健全各個金融機構支農模式。基于紫陽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際特征,在加大資金支持、政策支持的同時,還應當引導各個金融機構建立多元化的支農模式,針對現有的擔保模式、金融產品以及融資模式進行全面的改革創新,同時大力扶持社會力量,推進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的普及,以此來解決農民群體參與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融資困境。
參考文獻:
[1]張照新.以鄉村振興戰略引領新時代農業農村優先發展[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03).
[2]劉合光.激活參與主體積極性,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J].農業經濟問題,2018(01).
[3]劉合光.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點、發展路徑與風險規避[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3).
[4]廖彩榮,陳美球.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邏輯、科學內涵與實現路徑[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7(06).
(作者單位:中共紫陽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