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慧
【摘 要】本文基于學生地理學力基礎的差異性,論述高中地理備考合作助學策略,提出結合教材整合高考考點、針對教情傳授學習方法、關注學情展開差異訓練、參照考情進行融合應對等策略,幫助學生建立合作應對機制、啟動合作互動程序、優化合作運行程序、創新合作訓練模式,以全面提升備考應對能力。
【關鍵詞】高中地理 高考備考 合作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8B-0157-02
高中地理備考需要建立策略體系,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展開多種形式的教情、學情、考情調研,結合教材內容和考試要求對相關知識點進行科學整合,有針對性地給出合作策略,幫助學生建立學法考法體系,讓學生在合作互動中順利掌握解題思路,合理支配學習時空,實現學科融合性認知構建,形成完整的、科學的備考體系,以提升備考應對能力。
一、結合教材整合高考考點,建立合作應對機制
地理高考有比較明確的考點,教材也有學習重點,教師要在地理復習備考時,引導學生組成合作團隊,用集體力量展開多角度梳理,突出地理知識主干,形成備考認知系統。
(一)集體梳理主干知識。地理考試注重對基礎性知識的考查。通過對近年高考地理試卷的分析,地理考查內容大多屬于主干知識范疇,要注重對主干知識的整合和儲備。地理主干知識主要包括地理常識、地理概念、地理規律和原理。具體考試設計的內容主要有:時間的計算、地球運動意義、世界洋流及影響、內外力作用、水文氣候、自然環境整體性和差異性、農業區位因素、工業區位因素、城市人口建設布局、環境保護以及自然災害等。教師在具體引導時,需要幫助學生建立學習團隊,給學生布設一定的操作任務,讓學生做好分工,分門別類地進行梳理,以便建立完整的地理主干知識體系。由于地理知識呈現體系性,教師引導學生集體進行系統性梳理,自然能夠形成豐富的學習體驗認知,建立完善的知識體系,對全面提升學生應試能力有重要幫助。
(二)互動整合圖表內容。地理教材中有大量的圖表信息內容,圖表屬于地理第二語言,圖表、照片、圖片和表達空間的概念、地理事物的空間結構形成地理知識系統。在高考地理試卷中包括多種圖表內容,教師在引導小組集體展開地理復習備考時,需要對重要圖表信息進行整合性梳理,讓學生建立圖表認知體系。圖表內容豐富,主要包括線性圖表、統計圖表、區域地圖等,其中線性圖表包括等值線圖、等高線圖、等溫線圖、等壓線圖、等降水量圖、等潛水位線圖等;統計圖表類主要反映某些要素數值特征和相互關系;區域地圖要求以區域圖為基本載體,從不同位置不同視角設計問題,讓考生做出正確的區域位置判斷。對圖表信息進行科學整理,能夠形成完整的系統性認知,對全面提升學生應試能力有一定幫助。然而學生對圖表信息缺少敏感性,教師需要給出積極的引導,讓學生發揮集體優勢,進行科學的梳理性操作,以建立圖表信息體系。
二、針對教情傳授學習方法,啟動合作互動程序
教師占據認知信息制高點,向學生集體傳授一些實用的學法和考法,可以給學生帶來豐富的學習啟迪,對全面提升學生的備考能力有重要幫助。
(一)科學規劃互動專題。地理專題復習是備考的主要策略,教師要深度介入教材之中,對高考考點內容進行深入分析,找到專題設計的切入點,形成有效的復習體系。地理專題設計有不同的切入點,教師不妨從地理知識角度進行規劃。地球運動專題、人地關系專題、區域地理專題、地理圖表專題等,都屬于地理備考專題復習規劃范疇,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做出科學設計,以調動學生的團隊操作意識。地球運動專題中,不妨將地球運動、大氣運動、水體運動、地殼和地表運動以及時空變化等內容列入其中,讓學生在合作互動梳理的過程中形成系統性的學習認知;人地關系專題中,教師不妨將人口問題、環境問題、城市發展問題、資源問題以及可持續發展等內容貫穿起來;區域地理專題構建中,不妨將自然區域、農業區域、工業區域、城市區域等內容進行多渠道梳理,建立清晰的區域位置概念。地理專題復習能夠集中對地理知識、概念、定理、原理等內容進行定向梳理和探索,對提升學生高考應對能力有重要幫助。
(二)建立集體學法系統。高中學生有一定的學法基礎,很多學生建立了屬于自己的學法體系,但在具體操作中,還是很容易出現一些學習困惑,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學力基礎給出必要的引導和學法傳授,讓學生組合成不同的學習單位進行學法共享,在彼此借鑒的基礎上自然建立學法系統。地理復習應試對學法有一定要求,教師需要深入展開多重學情調查,才能對學生學法基礎有更深入的了解。如地理學科有太多的地理概念需要記憶,但死記硬背顯然不是最佳的學法,教師需要給學習小組傳授一些靈動的記憶方法,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要求學生在小組互動過程中建立學法意識。如果有必要,教師不妨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內容學法展示活動,讓學生主動共享成功的學法,給其他同學帶來更多學習啟迪,這對全面提升學生學法應用意識有更多幫助。
三、關注學情展開差異訓練,優化合作運行程序
學生地理學習呈現差異性,由于地理認知基礎、地理學習方式、地理悟性等方面都存在差距,導致學生地理學習能力存在一定差異性,教師要正視學生差異的存在,引導學生組成不同的學習小組開展差異訓練。
(一)訓練互動解題思路。明確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規律,這是提升學生應試能力的基本要求。在具體操作中,教師需要給出更多思路規劃,幫助學生自覺建立解題思路。特別是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方面的知識結構構建,需要弄清基本的地理要素,如地形、水文、植被、土壤、氣候等因素,人文地理要素如人口、城市、交通、資源、勞力技術、政治、文化、經濟等,以及它們之間的關聯意義。教師想要培養學生的地理眼光、對問題的敏感性,不妨對學生地理實踐能力、探究能力等進行針對性訓練,加大圖文轉換、圖表轉換的訓練,總結常用圖表及其繪制方法。特別是探索地理問題的答題思路時,教師需要針對典型題目進行示范解讀,給學生以更多的啟迪和提示,幫助學生順利建立自己的應試策略。教師幫助學生自覺建立解題思路,無疑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迪,學生解題能力也會獲得質的提升。
(二)展開集體主體訓練。地理應試策略設計受多種制約因素的影響,教師要有主體構建意識,給學生創造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時空條件。地理復習備考和其他學科一樣,需要反復復習,教師要組織不同類型的學習團隊,讓學生科學合理支配屬于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建立高效愉悅的復習模式,這對全面提升復習效果有重要幫助。地理復習需要權衡各種制約因素的影響,對學習時空條件進行合理支配和科學設計。一節課只有 45 分鐘,哪些時間記憶定義概念、哪些時間梳理地理關聯因素、哪些時間整合圖表信息,都需要有最科學的設計。在復習設計時,教師要給學生以更多提醒,讓學生自覺建立時間觀念,對地理知識點展開全面解讀,從應對高考的角度出發,對所有地理應試內容進行全面梳理,以提升復習操作的有效性。此外,還要凸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學生復習時間安排及復習任務設計方面都要有所考量,這樣才能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支配自主權。
四、參照考情進行融合應對,創新合作訓練模式
地理知識具有跨學科屬性,在地理備考復習時,為幫助學生建立完善的地理知識體系,教師需要從不同角度不同維度出發,通過融合性訓練,幫助學生借助集體力量自然形成地理考試認知體系。
(一)建立互動聯系線索。高考地理命題有更多關聯意識體現,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有密切關聯,地理學科和其他學科也有一定關聯性,在高考準備階段,需要切實弄清相關問題,并針對性地給出應對措施,確保地理備考順利推進。地理學科本身知識間的聯系非常緊密,要明確聯系途徑和方向,經過重新組合、歸結、聯系、遷移等學習操作,形成完整的地理學科認知體系。如空間分布的接近聯系和對比關系:世界大洲的分布—— 板塊的分布—— 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 年輕的褶皺山脈的分布—— 年輕的高原分布—— 某些有色金屬礦的分布—— 古老的高原的分布—— 主要的平原分布—— 與沖積平原有關大河的分布。教師引導學生建立合理的互動機制,將知識進行對比聯系,自然形成完整的知識鏈條,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應試能力。
(二)實施集中熱點探索。地理復習需要緊扣一些熱點問題,這也是地理復習的重要切入點。適時追蹤社會熱點問題,這是高考命題的重要選擇。在具體復習準備時,需要對熱點問題進行全面把握。首先要切入地理基本規律,運用地理基本方法有機接軌熱點事件,抓住長期的熱點問題進行重點分析和解讀,以形成新的備考關注點。地理高考有接軌社會現實的意圖和追求,這無疑是最為重要的教學關注點。教師需要建立熱點意識,通過多重聯系,為學生提供更多接軌熱點的提示,讓學生自覺聯系社會熱點問題展開復習準備,以便形成新的備考認知體系。高中地理高考不僅要考查學生掌握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能力,還要考查學生關注現實社會的能力,特別是與地理學科有重要聯系的社會焦點問題,無疑是高考命題的重要取點,教師對此要有更多的理性思考,為學生提供更多啟迪和提醒,幫助學生建立地理熱點意識,引導學生自覺建立社會熱點認知體系,以有效應對地理高考的多元化考查。
總而言之,地理高考有比較固定的體例要求,教師要綜合考慮教材內容特點和歷年高考出題情況,對備考策略進行科學規劃或調整,幫助學生建立多種合作學習團體,并給出具體的學法指導。與此同時,地理學科有自身特點和屬性,教師在引導學生互動學習時,需要整合教材內容和考試內容,梳理知識主干和圖表信息,針對不同群體學生的學力基礎進行具體訓練設計,并結合跨學科鏈接,形成新的訓練模式,以全面提升學生的應試能力。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