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玲愛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需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而且兩手都要硬,精神文明是鄉村振興的內涵之所在。鄉村文化自信不僅是增強中國文化自信的內在要求,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和核心內容,有助于鄉村高質量發展。本文從鄉村文化振興如何助力鄉村高質量發展進行論述。
關鍵詞:鄉村文化;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鄉村文化是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柢,沒有鄉村文化的自信,就沒有中國文化的自信。鄉村振興需要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而且兩手都要硬,精神文明是鄉村的內涵之所在,而提升鄉村文化軟實力是抓好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有助于鄉村高質量發展。
一、用鄉村文化振興助力鄉村高質量發展路徑探析
(一)做好頂層設計
鄉村文化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種理論性、系統性、社會性要求都很強的系統工程,沒有一個科學合理的發展建設規劃做引領,就如同一盤散沙,隨搞隨改,隨建隨變,不利于發展和形成系統性,要提前做好頂層設計。一是要強化鄉村文化發展意識。意識決定思路。要加強鄉村文化發展重要性的宣傳教育,從上級政府到基層村社,從干部到群眾,要充分認識鄉村文化對于鄉民的教化功能及對人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等形成的引導作用,充分認識鄉村文化對于引領鄉村發展與振興的特殊重要性。二是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做好規劃。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各地要依據當地鄉村民情實際現狀與需要,分類指導與規劃,盡量做到大道同行、小處出彩,科學做好鄉村文化發展頂層設計。三是與專業機構合作共謀發展規劃。要與專注于鄉村文化發展的高校、研究院所、市場文化類機構、本地文化研究發展團隊等加強合作,共同研究謀劃地方鄉村文化發展藍圖,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才更符合實際需要。
(二)明確主體責任
新時代的中國鄉村文化發展的主體是多元化的,要堅持政府為主導、村民為主體、市場參與或運作。政府要從既做運動員又做裁判員的混合角色當中解放出來,著力從頂層設計層面發揮生態良好的主導作用,把發展的主動權和主體責任交給村民自己,因為鄉村文化發展的直接受益者是鄉民自己。但是政府與村民自己對市場了解不多,對如何運維管理的知識也欠缺,鄉村文化建設也要走與市場合作的路徑,讓市場選擇,市場運作,但政府與村社要做好監督,把握好鄉村文化發展初心,防止發展中走偏或造成發展亂像。
(三)探索合理模式
就目前鄉村文化發展模式來看,大致有生態型文化、生產型文化、歷史型文化、建筑型文化、民俗型文化、技藝型文化、藝術型文化、精神型文化等幾種模式類型,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風情。”,所以各個地方要根據當地特有的文化資源,探索適合地方的特色發展模式。一是要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開發的前提要堅持保護優先,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合理開發。二是要堅持生態底線思維。對于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古跡、特色民族民俗文化的鄉村來說,要堅持生態保護原則,進行重點開發利用,與鄉村旅游發展相結合,形成生態文化旅游產業,防止為經濟而造文化,為取悅觀眾而造文化,切忌過度開發利用。三是也要注重創新創造發展。鄉村文化在經歷了興盛到衰落,再到如今的重構重振,需要創新創造,要堅持底色創新、形式創新及內容創新。
(四)合理選擇內容
雖然各個地方或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資源,但無論選擇什么樣的發展模式,在內容選擇上要做到推陳出新和開放納新。一是要牢牢抓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基不能放。鄉村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根柢,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是鄉村文化的精髓,所以這根主線不能斷。二是要牢牢抓住鄉村原色本土優秀文化價值不能變。三是在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本土優秀文化的基礎上要進行更新創造。四是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城市文化發展中要能容納鄉村那淳樸的土氣息,而鄉村文化發展也要與時俱進,跟上新時代發展步伐,讓城里人下鄉有回味亦能感受城市元素,城鄉才能更好融合發展。五是要合理吸收外來文化。振興中的鄉村不僅要接納自己國人的欣賞,也要堅持改革開放的原則,讓中國的鄉村文化走向城市,走出國門,所以要敞開大門,吸收國外優秀文化進行創新創造,與本土文化相結合,融入現代鄉村生產生活。六是要普及生態人文觀。鄉村最大的優點和特色就是生態,要加強對鄉民的生態環境保護、綠色發展理念的宣傳教育工作,引導鄉民在產業發展上自覺堅持生態底線,走綠色發展道路,努力做到將鄉村的生態資源產業化,鄉村產業生態化。
(五)創新文化載體
文化本身是無形的,文化的傳播和活躍發展離不開載體。一是要充分利用傳統載體進行傳播。像文化墻、黑板報、高音喇叭、文藝表演等傳統的傳播方式,老百姓有直觀感覺,易接受,傳統載體不能荒廢。二是要創新創造新的傳播載體。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文化亦如此,前進中不忘回味,更需要探索創新,讓歷史與現代融合發展。比如,中國故宮將中國歷史文化元素融入生活用品、工藝品做裝飾,進行文化傳播,讓大家在生活中隨處可尋中國歷史文化底缊。三是要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平臺進行傳播。如有些鄉民利用快手、抖音、火山短視頻、淘寶直播等多種APP平臺,宣傳家鄉農村美景、農家美食、特色民俗文化、特色生態資源等,傳播鄉村文化的同時也為村民帶來可觀收入,實現文化與經濟的協同進步與發展。
(六)做好充分保障
人力、物力、財力等是做好發展的必要保障,鄉村文化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與百姓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需要強有力地保障。一是要有資金保障。活動的開展與維護勢必離不開資金,盡量采取政府、村社與社會等共籌的方式。除了上級提供的少數活動項目資金外,可通過發展鄉村集體經濟積累資金,也可通過招商引資籌集發展資金,也可通過與公益團隊合作來保障發展資金。二是要有陣地做保障。陣地是文化活動開展的物質基礎,要充分利用村社辦公室、荒廢的學校、人去樓空的民宿、廣闊的稻田……進行精心打造,保障群眾參與有聚集地,讓群眾有歸屬感。三是要有人才做保障。要發展本土鄉村文化文藝人才將本地文化進行創新創造;挖掘本土鄉賢人才,做好凝心聚力的工作,讓鄉賢帶動村民的積極性;吸引外界鄉村文化創客下鄉進行創意創造,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兒,讓落后的鄉村文化在土氣里又能透出些洋氣的味道。四是要有政策機制做保障。良好的投融資平臺、良好的人才引進和激勵機制、完善的市場監督管理機制、良好的鄉村文化銷售平臺等都是吸引發展資金、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關鍵要素,規劃初始都要考慮全面,及時配套制定比較健全完善的政策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