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悅 劉玥琦 陳思
摘要:近年來國際經濟形勢嚴峻,我國經濟增速放緩,2018年黨中央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首次提出高質量發展的表述。同時在此次會議中,黨中央就“三農”問題,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從政治經濟學角度來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高質量發展對鄉村振興戰略起關鍵性作用,農村經濟水平直接決定了農民的生活水平,也決定了鄉村振興的實現程度。本文結合當前熱點議題,研究高質量發展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機制,為二者結合推進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高質量發展;鄉村經濟
“三農”問題一直以來都是關乎國計民生和立國之本的根本性問題,為此,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的發展戰略,并將它作為根本性戰略記入黨的章程,標志了當前“三農”問題是黨的工作重心。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全面脫貧之際,鄉村振興戰略是當前農村發展的歷史性機遇,其目的是不斷提高村民在產業發展中的參與度和受益面,徹底解決農村產業和農民就業問題,確保當地群眾長期穩定增收、安居樂業。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十九大提出高質量發展的觀點,既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更是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高質量發展的提出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也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了新的出路。
一、文獻綜述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發展受小農經濟約束,農業經濟發展較為分散,農業發展水平不高。新中國成立后,面對內憂外患局勢,我國實施農業扶持工業的政策,在城市大力發展工業化,導致農村發展落后,由此人為地形成了一個城鄉二元對立的社會結構(沈費偉、劉祖云,2017)。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經濟結構急速轉變,農業人口大量流失,城鎮人口不斷增加,城鎮化急速發展,在城鎮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我國的鄉村呈現出日益衰敗的景象,主要表現為:農村空心化問題凸顯、農村老齡化嚴重、基礎公共服務設施供給不足、小官巨腐問題愈發嚴重、農村非農化現象嚴重等,鄉村衰落成為我國現代化道路上亟待解決的問題(蘇毅清、王亞華,2017)。
近年來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大,20世紀90年代以來過度追求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弊端逐漸顯現,高質量發展是當前我國發展的不二選擇也是興國之道、強國之策。當前我國正處于實現全面脫貧的轉折點,(敖明,2019)指出鄉村振興戰略提出是為了應對三農問題,期望借助精準扶貧計劃和經濟發展轉型徹底解決我國農業不發達、農村不興旺、農民不富裕的問題。在各項政策的扶持與各項措施的實施下幫助農村提高產業發展,規范產業類型,讓農村變樣、農民受惠,并且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打造美麗鄉村。在此經濟轉型的重要階段,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也必須要把農業發展的質量擺在第一。著力推動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快推進農業由增長導向轉向提質導向,不斷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二、高質量發展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機制
(一)高質量發展激活農業經濟發展活力,增強農村發展內生動力
在目前階段,我國經濟逐漸由高速度發展轉變為高質量發展,各色產業相互融通,打破原有的傳統產業壁壘,新興產業不斷出現。在此基礎上現代農業不斷發展,農業這個長期被企業家忽略并且與其他產業隔絕的產業逐步進入大眾視野,更多投資者愿意進入農業行業,摸索農業發展新模式,激發農業發展活力。在農業產業發展的吸引下,鄉村旅游業、鄉村服務業、鄉村特色小鎮等快速發展,投資者積極開發農業現代化產業,使農村具有發展新動能,更能激發鄉村經濟活力。近年來中央提出精準扶貧和城鄉一體化戰略大力扶持鄉村發展,這一情況給鄉村振興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在精準扶貧政策下,政府財政政策大量向鄉村傾斜,改善了鄉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農村的休閑娛樂與教育醫療服務較之前有所提高,良好的基建設施和政策扶持,涌現了一大批新型農業產業,例如休閑農業、物聯網+農業等新產業,這些新型產業的繁榮大大激發了鄉村發展活力。企業家的投資激發了農業經濟發展活力,增強了農業內生動力,推動農業經濟發展逐步由單一的農耕種養經濟轉變為全方位多方面的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的發展。
(二)高質量發展推動現代特色農業發展、促進農村產業興旺
俗話說“產業興,百姓興”,產業興盛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擺在首要地位,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前提。堅持高質量的發展方式,圍繞產業發展為中心,推動農村農業經濟發展,扶持新型農業產業,連接政府鄉村振興政策,大力引進企業投資,打造鄉風文明、生態宜居的現代化村莊,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首要方式。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同于傳統小農經濟的個體分散經營,其在發展農村產業的同時兼顧生態、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發展,融合其他各色產業,在協同條件下相互促進發展。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下,各產業協調發展相互融合,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要達到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并發展集約化、專業化、產業化、基地化和標準化現代農業,可以通過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延長農業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旅游農業、生態農業、教育農業);發展特色小鎮;結合互聯網、物聯網拓展農業市場,來改變原有單一的農業模式,拓展產業空間,促進發揮農業特色,農村產業興旺,帶動鄉村振興。
(三)高質量發展增強農村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鄉村發展新動能
我國正處于老齡化社會轉型和人口紅利消失階段,農村空洞現象愈發嚴重。隨著教育水平逐漸提高和傳統制造業轉型,早年農村打工人士大多都面臨失業危機。并且近年來,全球經濟下滑和我國經濟改革下經濟下行壓力大導致城鎮創新創業形勢越發嚴峻。經濟高質量發展戰略既可以解決過去高速發展帶來的經濟泡沫,也可以發掘以農業為代表的傳統產業的新動能,解決當前經濟困境和農村衰敗問題。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發展注入新科技,在農業種養中引進新技術,加速農業創新,培養符合經濟高質量發展且懂農業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高質量發展,首先要求優化升級現有的農業經營制度,政府加強制度架構落實“三權分立”措施。其次,高質量發展能吸引高知識農業人才,發展農業企業和新型合作社,打造更大規模的農業發展層次,在創新創業中營造良好的鄉村氛圍,促進鄉村振興。
(四)高質量發展助推建立城鄉要素互通市場,統籌城鄉發展
中國地區間存在自然社會差異以及發展的不平衡,生產力、生產要素和資源也存在著地域間的不平衡。常年來的經濟高速發展使得農村的發展與城市發展差距越來越大,不平衡的現象越發明顯。大量資源和生產要素的外流,農村的發展受到了極大限制。十九大以來,高質量發展帶動農業經濟活力增強、現代農業發展,大量有志之士進入農村農業,農民的身份與職能發生轉變,生活在農村的不一定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農民也不一定只從事傳統種養業的生產活動。農業的涵義也有所拓展和延伸,它不僅指傳統農業,還包括一、二、三產相結合衍生出的現代農業。在此條件下傳統的二元體系被打破,農村地位迅速提升,農村主體地位增強有利于在城鎮化中把握先機,促進三農問題解決。其次,農業產業活力的激發、現代特色農業發展和農業創新能力的加強,培養了農業內生動力,實現農村的內部結構重組和要素資源回流,促進了城鄉間的要素互相流通,統籌城鄉聯動發展,最終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通過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反過來促進要素流通更加密切,要素流通市場逐步建立,城鄉間平等化均衡化加強,才能最終實現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蘇毅清,王亞華.鄉村振興——中國農村發展新戰略[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7(06).
[2]沈費偉,劉祖云.精英培育、秩序重構與鄉村復興[J].人文雜志,2017(03).
[3]敖明.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機制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