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九年級化學《原子的結構》一課教學設計為例,闡述基于信息化進行化學教學的途徑,提出通過自制微課、播放視頻、交互式活動等方式,為學生理解物質的微觀奧秘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初中化學 信息化 《原子的結構》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0A-0069-02
《原子的結構》內容是初中生認識微觀世界的重要窗口,但因其抽象性強等特點,使得教師在教學該內容時不免出現時間與效率的矛盾。筆者在課堂實踐的基礎上進行歸納梳理,借助信息技術等手段,探尋教學上的突破口。
一、教材分析
2012年人教版教科書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主題指導下,編排了第三單元《物質構成的奧秘》,從分子、原子、元素等方面勾勒了萬物間的宏微觀聯系。這有助于九年級學生形成初步的微粒觀,學著從微觀角度認識多彩的世界。
二、教學對象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具備對科學的好奇心,無論是形象思維還是抽象思維,都有著不同程度的發展。處在信息時代,他們敏捷、靈活、善思,這些都利于化學學科的學習。但化學畢竟是學生在初中階段最晚接觸的一門學科,加之《原子的結構》內容抽象性強,如何能使他們在緊湊的學習時間里達成更好的理解,這是挑戰。
三、教學目標
(一)認識原子的內部構成及其構成粒子的關系,逐步形成微觀探析的學科素養。
(二)了解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會畫常見原子的結構示意圖,建立模型認知。
(三)從原子學說的發展歷程,體驗原子結構模型化的方法,感受科學家們執著的科學精神。
四、教學重難點
原子內各粒子之間的關系、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
五、教學方法
討論法、微課導學、啟發式講授、練習法。
六、教學過程
(一)基礎認知——原子的構成
導入新課:播放視頻——我國原子彈榮耀時刻
師:相信大家對核能并不陌生,從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到今天核電站、核潛艇的開發利用,彰顯了我國在核能研究上的強大實力。為什么核能的能量如此巨大?這要從小小的原子內部神秘的結構說起。(板書:第三單元題2《原子的結構》)
師:昨天老師給大家發布了微課自學任務,現在我要檢查大家自學的成果。請完成學案有關“原子構成”的檢測題。
(學生活動:一名學生到白板前完成對應的練習題,其余學生完成學案。教師點評、整合)
A.電子 ?B.正 ?C.中子 ?D.不 ?E.原子核
F.質子 ?G.核電荷數
(1)原子由 ? 和核外 ? 構成。
(2)原子核由帶正電荷的 ? 和不帶電的 ? 構成。
(3)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數稱為 ? 。
設計意圖:課前發布自制的微課進行導學,既有效地搭建了學習的腳手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又適當地拓展了認知的時空。課堂播放視頻引入,吸引學生注意,且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借助希沃白板的“選詞填空”功能,讓學生到平板前參與互動的課堂活動,同時抽查了學生的自學情況,鞏固概念。
(二)視野拓展——原子學說的發展
師:化學史是科學發展的瑰寶之一。人們是否從一開始就對原子的構成有如此準確的認識呢?[展示動態圖:道爾頓的實心球模型(1803年)、湯姆生的葡萄干面包模型(1904年)、盧瑟福的中心核模型(1911年)、玻爾的原子結構模型(1913年)以及現代物質結構理論提出的電子云模型]
師:在漫長曲折的原子學說發展歷程中,我要給大家介紹一個轉折點。大家猜猜是哪個模型?對,中心核模型!
(視頻學習:學生通過盧瑟福α粒子散射實驗,思考以下問題)
(1)實驗中,α粒子被散射時有幾種運動軌跡?
(2)已知α粒子帶正電荷,且質量很小。結合α粒子的軌跡分析,原子內部是怎樣的結構?
(3)盧瑟福當時做此實驗,是想證明湯姆生的葡萄干面包模型,他是否達到目的?
(學生觀看實驗視頻、思考、答辯,生生相互補充。教師點撥)
設計意圖:課前對模擬盧瑟福實驗的視頻進行技術加工,課堂中通過展示問題、引領思考,播放視頻、實驗再現,生生互補,分析解答的形式,化抽象為形象,幫助學生基于化學史加深對原子結構的理解,同時感悟科學需要實驗的檢驗,感受科學的道路是在曲折中不斷向前發展的。
(三)精確量化——原子內各微粒的關系
師:人們不僅認識了原子內部有哪些微粒,還研究了這些微粒的數量關系。請觀察課本P53表3-1“幾種原子的構成”,小組討論,說一說原子內各種粒子在數量上有什么關系。
(學生觀察,小組探討2分鐘,各抒己見。教師整合各小組意見,板書要點:1.原子內不一定有中子;2.質子數與中子數不一定相等;3.質子數等于核外電子數;4.質子數不同,原子的種類不同)
師:你能解釋原子為什么不顯電性嗎?
(學生思辯,解說)
(學生活動:兩名學生到白板前PK,其余學生完成學案的“判斷正誤”。教師點評)
(1)所有的原子內都有中子。( ?)
(2)質子居于原子中心,不帶電。( ?)
(3)在原子里質子數等于中子數。( ?)
(4)不同種類的原子,其根本區別是質子數不同。( ?)
(5)原子不顯電性,因為核電荷數=質子數=電子數。( ?)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課本資源,先引導學生與課本對話,并給予較充分的討論時間,讓學生小組交流,合作學習,突破一個難點。再借助希沃白板的“課堂活動”功能,采用兩名學生到平板前競賽答題的形式,系統自動計時、批改和統計對錯,讓學生在玩中學,加強對知識的辨析掌握。
(四)難度挑戰——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
師:科學研究發現,原子核外電子的運動并不像玻爾認為的有固定的軌道,那么電子在原子核外是怎樣運動的呢?我給大家制作了一個科普小視頻,請在里面找答案!
(學生活動:認真觀看視頻,自學微課——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與原子結構示意圖)
師:看到大家自學得非常專心,老師很開心。電子在原子核外出現較多的區域,稱為電子層。現在我要請幾位同學憶一憶——電子層最多有幾層?哪一層離核最近,哪一層離核最遠?哪一層能量最高,哪一層能量最低?
(學生回答,相互補充)
師:原子核外電子的運動是否有規律呢?請觀察課本P54圖3-12“部分原子的結構示意圖”,找一找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有什么規律,小組討論2分鐘。
[學生與課本對話,合作交流,集思廣益。幾名學生代表回答、相互補充。教師歸納整理,板書如下。原子核外電子排布規律:(1)第一層最多排2個電子;(2)第二層最多排8個電子;(3)最外層不超過8個電子(只有一層的不超過2個電子)]
(小組活動:請畫出質子數為6、10、13、19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并說明圖中各部分的含義。學生討論,展示切磋;教師點評,適當補充排布規律)
設計意圖:課堂進行到一半,學生專注力通常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先用自制的微課導學、重新聚焦,同時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再設計遞進的小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和解決。值得一提的是,“原子核外電子排布規律”這一難點沒有放在微課中,而是采取提出問題、閱讀課本、小組探討的方式進行教學。如此一來,既利用了微課短小精悍的優勢,濃縮了學生對電子的分層運動、原子結構示意圖的學習,又避免出現學生被“填鴨式”知識轟炸的狀況。精選了4個典型的原子結構示意圖,讓學生動手繪制、講解展示,在驅動式任務中碰撞思維的火花,建立模型的認知。
(五)環節五:鞏固與回歸
(學生活動:請完成學案的綜合性鞏固練習。一名學生到白板前完成)
在分子、原子、原子核、質子、中子、電子等粒子中,找出符合的填空:
(1)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 ?;
(2)帶正電荷的粒子是 ? ?;
(3)不顯電性的粒子是 ? ?;
(4)帶負電的粒子是 ? ?;
(5)在同一原子中數值相等的粒子是 ? ?;
(6)能直接構成物質的粒子是 ? ?。
師(點評,引導反思):今天大家學到了原子的哪些知識?科學家們研究原子采用了什么方法,這對你們學習化學有什么啟發?
(學生思考、回顧、回答、補充,教師展示思維導圖、梳理知識)
師(結語):也許對于原子的知識,我們只是探究到了冰山一角。期待著同學們未來能在微觀領域散發自己的光和熱!
設計意圖:綜合練習能幫助學生建立新知與舊知的聯結,從而使知識不孤立。精選代表性練習是一方面,豐富課堂練習模式是另一方面,通過希沃軟件的“課堂活動”功能,再次設計白板交互練習,增添練習的趣味性。課堂小結時盡量把話語權交還給學生,鼓勵學生表達出自己的所學所想,同時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梳理和小結。
七、教學反思
教師利用自制的微課,幫助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課中使用自制的微課介紹原子核外電子的運動、原子結構示意圖等內容,延伸了教學的時間和空間。
課堂引入時,教師播放我國成功爆炸第一枚原子彈以及承諾不濫用核武器的視頻,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在教學中增加了原子學說發展的化學史介紹,并借助信息技術對盧瑟福α粒子散射實驗的視頻進行再加工,有助于突破難點,幫助學生從實驗證據上理解原子的微觀構成。設計了交互的課堂教與學活動,充分利用生成資源,將學生的課堂練習進行對比展示,讓學生現場講解以及糾錯,提高課堂效率。三次組織小組討論環節,讓學生合作交流學習,發揮主觀能動性。四次運用練習查缺補漏,使學生學以致用。
該教學仍存在一些問題,如過渡還不夠自然;如果時間充裕,教師可引導學生自己制作思維導圖。
作者簡介:高譽(1984— ),女,壯族,廣西柳州人,中學一級教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學化學教學。
(責編 劉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