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龍
摘要:筆者認為,新課改是一種順應時代發展、教育發展而進行的全面改革的活動。作為一線的高中化學教育者,筆者認為,我們面對的問題最多,應試教育帶來的影響需要我們去面對,科學領域的發展,需要我們培養的人才去推動,再有,高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的問題同樣需要教師去解決。這些問題累加起來必然會給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極大的阻力。那么,如何才能解決這些現實問題呢?筆者認為,就需要不斷地推動新課改,通過改革來解決傳統的問題,為學生拓寬學習空間,進而實現高中化學教學的高效化。
關鍵詞:新課改;背景;高中;化學教學
在落實高中化學教學目標的過程中,筆者認為,教師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改變自己的教學認知,從一次次的教學活動入手,融入自己的個性化認知,落實教學大綱,借助點點滴滴的改革,突破傳統問題的局限,讓學生擁有更為真實的生活體驗,更為豐富的學習認知。而學生在其中也不是被動的學習者,他們可以借助教師提供的學習資源,教師提供的學習方法,教師進行的指導,實現自我改變。而要想實現這樣的教育局面,我們就需要推動新課改活動的開展。本文中筆者就對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化學教學進行了分析。
一、樹立全面養成目標
在我們進行新課改活動的過程中,筆者認為,我們不是漫無目標的隨心所欲的開展各種活動。我們需要有一個明確的方向,沿著這個方向進行積極地設計,進而落實核心素養養成目標,進而促使教育大環境實現優化發展。那么,在進行新課改活動時,我們該以什么為主要目標呢?筆者認為,新課改的主要目標就是“全面養成目標”。如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變“我教你學”為“你學我導”,變“偏愛優生”為“重視學困生”,變“只教書不育人”為“既教書又育人”,變“先教后學”為“先學后教”,變“師道尊嚴”為“師生平等”,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要真正做到這一點確實不易。教師放心不下學生,老是想到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了嗎?其實大可不必,只要通過學習新課程改革理論,明確新課改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能力。大家反思一下這些年的教學,其實學生在中學學習的知識到底在他們一生中留下了多少,很多知識要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去運用。所以,在學校關鍵是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二、鉆研教學大綱
教師接受過最專業化的培訓,擁有構建教育活動的能力,但是,畢竟我們處于一個動態化的學習環境,教育背景是動態的,教育資源是動態的,作為教育者的我們自然也應是動態的。那么,一線的教育者如何才能快速把握教育方向呢?筆者認為,單憑教師自己“盲打亂撞”顯然會耗時耗力,顯然會多走歧路。我們快速把握教學方向的方法,應該是鉆研教學大綱。如新的高級中學化學教學大綱和新教材的顯著特點是:實驗課時比例增大,實驗內容增多,實驗類型增加,尤其化學必修Ⅱ還提高了對定量實驗的要求,教師應深刻領會大綱精神,挖掘實驗內涵。在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引導學生觀察現象獲得感性認識,再引導他們運用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斷等方法來認識實質,掌握規律,完成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引導他們綜合運用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進行一些實驗設計和解答實驗習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探究精神,為創新意識鋪路架橋。
三、打造電教化課堂
其實我們已經身處一個智能化社會,我們搜集資源的方式已經不僅僅是閱讀“書本”,更多的是應用新媒體,我們交流信息的渠道也多由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所支持。這種社會大背景必然會對我們的教育方式、教學理念造成影響。作為一線的高中化學教育者,筆者認為,構建電教化課堂,可以促使學生的學習空間與生活空間無限接近,可以促使高中學生擁有更大的成長平臺。運用電教媒體提高教學質量最重要的是要在教學活動中充分利用現代教學媒體的優勢,引導學生參與知識的探索、驗證過程,使學生對某知識主體獲得更深一層次的認識,從而促進學生形成某種能力,強化某種素質。高中學生的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化學學科中有許多概念內容很抽象,如果老師照本宣科,勢必導致學生“霧里看花”,茫然不知所措。如果借助于圖片、模型、幻燈片等直觀教具,補充或顯示一些趣味性的材料,可使枯燥無味的內容顯得生動直觀,使學生便于接受。
四、融入生活化元素
高中學生有極強的生活認知,高中學生在參與學習活動時,不僅僅想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還想探究生活中的話題。其實,相比其他學段的學習者,高中學生對于生活認同感的需求最為強烈。在開展高中化學教學時,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幫助學生弱化學習壓力的往往也是這些生活的資源。因此,筆者認為,在構建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時,我們要注意融入生活化元素,促使高中學生想學高中化學。例如:①(序言)收集生活中常見的物質變化,并加以比較有什么不同?②(燃燒及緩慢氧化)探究燃燒條件滅火的方法→解釋“天火”“鬼火”等自然現象;③(質量守恒定理)探究化學變化前后的質量變化→解釋木柴燃燒后剩余的灰燼比木柴的質量少;④(甲烷)農村沼氣的使用前景、西氣東輸、常見化學纖維的簡單區分;⑤(鐵)現代工業的支柱——金屬材料;⑥(酸堿鹽)胃酸病人用藥調查、自制酸堿指示劑、水垢的成分及除去、化學肥料的合理使用。教學中多開發這樣與生產生活貼近的資源,既做到了理論與實際的聯系,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又強化了人與自然環境共生共榮的意識。
綜上所述,在開展高中化學教學時,筆者認為,我們要遵循新課改理念,通過點點滴滴的改革,促使高中化學教育者擁有更大的自主權,促使學生能夠在新的學習環境中展現自我,促使更多的教育元素融入教學活動中。由此可見,新課改活動的推進,既有利于學生發展,也有利于教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芳.新課程標準下高中化學研究性學習[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8(24).
[2]周春玲.淺析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學課合作學習實踐途徑[J].魅力中國,2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