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呂云霄 劉亞東
摘要:“雙導師”研究生培養體系對提高我國專業學位畢業生素質,促進產、學合作及協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由于配套機制不完善,國內的“雙導師制”在施行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其優勢未得到充分發揮。高校應著力加大配套機制建設,在實踐中探索“雙導師”培養制度的完善改進。
關鍵詞:雙導師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7-17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29-0026-02
教育部在1998年首次提出了“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概念,并于2009年正式明確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中的“雙導師制”。雖歷二十年發展,“雙導師制”在我國仍未普及,實踐中暴露出了各種問題。所以,對“雙導師制”進行充分研討就顯得尤為必要。本文先分析了實踐“雙導師制”的意義和作用,然后總結了目前發現的問題,最終給出了優化改進建議。
一、“雙導師”培養制的意義
(一)“雙導師”培養制度有利于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升
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制度的設立,大大緩解了我國產業發展中對口人才的短缺現象。但到目前為止,我國仍然沒有建立起專門針對此類研究生的培養體系,而是借鑒了過去科學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做法,側重于基礎理論和完備知識體系的學習,這并不符合專業學位研究生更注重技能應用的成長需求。與高校導師不同,校外導師一般擁有良好的工程背景和實踐能力。引入校外培養單位,設立校外導師,可以從整體上提升實踐應用方面的研究生培養水平。
(二)“雙導師”培養制度有利于高校理論研究與產業發展之間的合作雙贏
眾所周知,理論和實踐相互啟發、相互促進。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的溝通交流對于兩者發展均有利。而“雙導師”制恰恰起到了這種溝通作用,扮演了高校和產業間“紐帶”的角色。雙方單位的合作、雙方導師的交流、培養對象在校內外學習環境中的切換,都是兩個行業溝通協調的有效方式。企業可以根據自身市場情況提出科研需求,為高校提供相應的橫向課題,既支持高校科學研究,又滿足自身技術需求。高校可從企業實踐中檢驗新理論新技術,并在實踐中發現有意義的科學問題,然后利用自身的人才和智力優勢,將其升華為理論創新。高校的理淪優勢和企業的資源優勢的整合將促使產、學、研三者有機結合和互惠發展,實現高校和企業的雙贏。
(三)“雙導師”培養制度有助于解決就業和工程人員深造問題
隨著十幾年來高等教育規模的持續擴大,一方面,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許多畢業生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大材小用以及專業不對口等問題較為突出。另一方面,隨著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很多企業工程人員有著繼續深造、更新知識和能力的迫切需求,但卻苦于無法找到合適對口的培養單位,混文憑、“鍍金”的現象大量存在。
“雙導師”制建造了一座溝通高校和企業的橋梁,對雙方的雙向人才交流有巨大促進作用。學生可利用在企業實踐的機會展現自身能力素質,尋找合適的發展崗位。如果畢業后留在合作企業工作,其工作一般是學生階段研究內容的自然延續,所學和所用貼合度很高,參加工作后可迅速產生效益。另外,實習階段是對學生的可靠考察,能真實反映學生的素質水平,可避免企業招聘的盲目性,這都是用人單位樂見的結果。而企業中有深造需求的工程技術人員,也可以利用企業與高校建立的溝通渠道,在高校中找到滿足自身需求的專業進修學習,保證所學即所需,避免混文憑的現象發生。
二、“雙導師”制度施行中的常見問題
(一)校外導師被邊緣化
雖然校內、校外導師之間是合作關系,表面上平等,但在“雙導師”制施行過程中,校外導師在校、企、生三者之間的關系地位卻很微妙。學生的招生、管理、評價等都由高校負責,無論是雙方單位還是雙方導師,都認為校外導師處于次要地位,甚至學生對高校的歸屬感也更強,校外企業更像是實驗基地,校外導師更像是實驗帶教教員。所以,校外導師被邊緣化現象大量存在。一個以263名學員為調查對象的調查顯示,90.1%的學生認為校內外導師發揮作用差距太過懸殊。
(二)校內導師投入精力偏少
隨著數十年來研究生人學人數規模的持續擴大,很多大學暴露出研究生導師資源不足的問題。在研究生培養“規模化”“批量生產”的情況下,導師分配到單一研究生指導上的精力越來越少,有的導師甚至連由自己指導學生的確切數目都不清楚,見了面也叫不出學生名字。而對于聯合培養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投入的精力更少。除了因為“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心理,也源于部分導師對專業學位研究生存在歧視現象。由于實際中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人學分數比科學學位研究生低,導師認為其學習基礎和科學素質不如后者,加上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實習、實踐環節要被派往企業,在高校這邊“工作時間短”“不出活”“貢獻小”。其心態僅僅是“完成學校分配的任務”,沒有真正樹立為學生負責的態度。這導致校內導師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期望低,標準寬,要求松,投入精力少。
(三)校內外導師之間缺少深度的合作交流
“雙導師”制的重要優勢之一便是連接了高校和企業,但是在實際施行過程中,雙方導師的溝通卻并不是都很順暢。一般來講,雙導師并不是雙方導師同時對學生進行指導,而是在學生不同培養階段分別發揮作用。實際上雙方導師的交流機會并沒有想象中的多,甚至幾乎沒有交流。在學生選課、制定培養日劃和考核評價階段,雙方單位和雙方導師應通過充分交流,根據學生個人素質和具體實際協作推進。但目前這些工作基本卜由高校包辦,沒有與校外導師充分交流。這導致“雙導師”制形同虛設,雙方導師各行其是,沒有深入溝通交流,校內導師僅僅是授課教員,校外導師則更像是實驗指導師傅,使得“雙導師”制的優勢沒有充分發揮。更有甚者,由于溝通不夠,雙方導師給出矛盾的指導意見,令學生無所適從,反而使雙導師的設置發揮了負面作用。
三、“雙導師”培養制的改進建議
(一)優化設計校內外導師的溝通機制
校企雙方及兩個導師之間的良好溝通是“雙導師”制優勢能夠發揮的關鍵。兩個導師之間應相互協調,在高校和企業雙方簽訂合作培養協議、制定培養方案之初就應做好規劃。在招生錄取、制定學生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培養過程中以及學生選題策劃、答辯畢業等環節,雙方導師均應參與,保證雙方導師的溝通貫穿整個培養過程。
一方面,發揮好培養對象在導師溝通中的橋梁作用。學生應參與到溝通中來,使得溝通更為順暢。學生在校內導師課題組學習課本基礎知識,以解決校外導師所從事產業研發中碰到的問題;在校外實踐中了解應用需求,提煉需要解決的工程問題,并與校內導師合作,將工程問題歸納提升到理論高度,尋求解決之道。
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共建研究生課程或課程資源。將校外合作單位的工廠環境或生產過程中的一部分以教學案例或實踐項目的形式引入研究生課堂教學,豐富研究生課程的教學資源。同時,校企合作課程的開展增加了雙方導師的溝通機會,使校內外培養單位的溝通變得常態化,不再局限于學生培養的特定階段。
(二)完善落實對導師的考核、激勵及退出機制
無論是校內導師還是校外導師,都存在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積極性不高、責任心不強的現象,應根據各自原因分別制定差異化的考核和激勵機制。
對于有志于專心做好研究生培養的校內導師,應適當減少其研究生培養之外的任務和考核要求,使其可將主要精力放在研究生指導上;將專業/科學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評價、評優等工作獨立分別進行,并設立有區別的個性化評價體系和標準;鼓勵高校教師潛心于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在招生優先權、職稱評定等方面向這類教師予以傾斜;剔除一些對專業學位研究生存在歧視的政策,如研究生指標分配中專業/科學學位研究生“搭售”現象。
針對校外導師積極性不高的問題,應在遴選階段嚴把準人關,除了考慮其領域內的專業地位,更應考慮其利益訴求,只有確實有研究生培養需求的單位和導師,才能參與到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來。針對校外導師的邊緣化問題,應在學生選拔、開題、考核及畢業評審機制中增加校外導師在研究生培養中的話語權,并形成學生定期向雙方導師報告的雙匯報制度,增加學生與校外導師互相之間的“存在感”。
對于教師的激勵和考核機制應在雙方合作單位充分協商的基礎上共同制定,由雙方單位各自獨立執行。雙方合作單位應加強頂層設計,在簽署合作培養協議之前,就應明確雙方導師和單位的責、權、利,詳細規定各自培養目標、任務和考核標準。對導師工作的考核評價應以學生培養效果為準則,而學生培養效果的評估則應根據全方面、多維度的以學生應用能力效果為核心的評價準則,以符合國家對專業學位研究生設立的初衷。
參考文獻:
[1]陳興文,趙王錫,馬斌.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雙導師制建設對策[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3,15(5):558-561.
[2]李景元,蔣國平,宋建新,等.淺析“雙導師制”在工程碩士培養過程中的落實情況[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12):19-23.
[3]劉文金,唐立華.工學結合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雙導師培養機制的探索[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12(4):83-85.
[4]王輝,倪元利.雙導師制:師范生協同培養模式創新[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1(6):99-103.
[5]楊超,徐天偉.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雙導師制”的制度設計及構建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1):66-70.
[6]劉春媛,張瑩.淺析應用型本科院校“雙導師制”的實施[J].職業技術.2012(5):105.
作者簡介:李明(1978-),男,河北定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認知智能;
呂云霄(1985-),女,河北故城人,工程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控制科學與工程;
劉亞東,男,甘肅蘭州人,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認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