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應用型人才是高職教育的主要目標,對于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而言,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因此,本文以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為研究對象,闡述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必要性,剖析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現狀,并對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措施進行深入探討。
關鍵詞: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職業能力
0 前言
高職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等教育體系發展變革的關鍵。但是在現階段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過程中,課堂內容缺乏創新性,無法有效激發藝術設計專業高職生的主動認知意識,導致其整體缺乏創新能力,基礎知識水平不一,就業創業競爭力不足。這嚴重影響了藝術設計專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對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措施進行適當探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1 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必要性
在創意產業迅速發展的背景下,社會產業發展需要一大批合格的職業人才作為支撐。而高等職業院校是我國培養藝術設計專業職業人才的中堅力量,其職業人才培養導向與市場需求息息相關。[1]根據市場需求,進行教育建設、教學改革,創新、完善職業人才培養體系,可以建構一個以市場需求為引導的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體系。在推進高等職業院校教育體系健康發展及增強人才就業競爭力的同時,培養一大批與市場及市場中企業需求相一致的高技能創意類人才,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充足人才支持。
2 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現狀
2.1 目標定位不明確
相較于本科層次教學而言,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內容與職業傾向更加貼合。但是現階段,高等職業院校教學目標較為死板、滯后,缺乏職業針對性,無法適應高度發展的創意產業及社會多樣化人才需要,導致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就業競爭力明顯偏弱。
2.2 教育管理保障機制僵化
在高職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進程中,教育管理機制僵化問題逐漸凸顯。教學管理機制的僵化,不僅導致教學資源計劃、教師團隊管理建設模式無法與人才培養改革步伐相一致,而且致使產學研項目無法在教學中順利實施,限制了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的良性發展。[2]
2.3 教學結構不合理
在現階段高等職業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過程中,由于辦學指導思想不明確、資金籌集困難等因素,高職實訓基地資源建設較為薄弱,整體教學內容仍然以理論教學為主。理論教育與實訓教育比例不合理,嚴重阻礙了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步伐。
3 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措施
3.1 明確高職人才培養定位
明確培養目標是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第一要素,也是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職業人才培養的基礎。因此,高職院校首先應探究社會發展對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需求,以社會需求為引導,培養具備綜合素質高的創新人才及一專多能型人才。同時考慮到藝術設計領域中第四媒介——網絡的出現造就了新的就業渠道,通過網絡在視覺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等藝術設計專業各個分支領域的不斷滲透,加強各專業領域間的聯系,促使整體就業結構處于不斷動態變化中。[3]因此,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就業結構發展需要,高等職業院校應摒棄以往工具型人才培養目標,著重培養高職學生依靠工作經驗、社會經驗、工作態度、公共關系不斷提升自身素質的能力。
其次,高等職業院校可以以滿足高職生個人發展需求為根本,以培養設計意識、提升高職生實踐能力為核心,構建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框架。在注重綜合素質培養、理論知識教學的同時,強化利用課程體系,幫助高職生提升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進而啟發高職生設計創意思維及實際設計能力,幫助高職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藝術設計實際操作基本技能及知識。
最后,在滿足高職生個人發展及社會發展需求的基礎上,高等職業院校以藝術設計專業自身專業要求為基礎,圍繞藝術設計基本專業知識掌握、藝術設計實踐技能形成需求,對高等職業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進行進一步細化。即以藝術設計靈活多樣的專業課程入手,結合市場中具體設計任務要求,制定專業教學目標,培養與專業發展需求相適應的高層次職業人才。
3.2 優化教育管理保障機制
為了促使教育管理機制與社會發展、藝術設計專業領域發展相適應,一方面,高職院校內部教師可以合理開發、利用不同類型課程資源,強化校企合作、實訓基地及實習基地建設;充分挖掘不同類型輔助課程實施必要條件,在新、舊資源間建立溝通橋梁,推進專業內資源共享。[4]同時,通過網絡渠道搜集最新資訊,對課程管理機制進行優化調整;推進校外頂崗實習,開發集虛擬工藝、虛擬工廠、虛擬實驗為一體的現代信息化實訓基地,為達成預期目標提供依據。
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結合現階段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要求,依據“雙師型”教師、專兼結合團隊建設方針,對教師結構進行優化調整。在大量聘請行業企業專業優秀技能人才、管理人才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高技能水平兼職教師授課體系。同時以“雙師型”團隊建設為目標,以中青年教師為重點,從職業道德、科技開發服務能力、工作學習經歷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教師綜合素質、教學能力,為提高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職業能力提供充足的師資資源支持。
3.3 調整專業課程結構
專業課程結構的科學、合理設置,是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關鍵。因此,首先,高職院校可以依據恰當、科學、規范的原則,結合藝術設計類專業技能培養需求及專業交叉學科屬性,進行模塊化課程選擇平臺設置。如在必修專業理論課、必修專業實訓課程、畢業設計等必修課程設置的基礎上,根據不同課程及學生發展要求,可在專業內設置多個限選模塊,允許高職生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同時為滿足高職生素質提升需求,開設涵蓋信息技術模塊、素質教育模塊、學術講座等模塊的任選課,允許藝術設計類似專業學生自由選擇。
其次,依據必需、夠用原則,弱化藝術設計理論教學,強化高職生動手能力。針對以往過分追求理論系統完整、不注重專業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情況,高等職業院校可以借鑒國外職業技術院校課程內容設置原則,將專業實踐教學課時、理論課時進行適當調整,調整兩者比例在6∶4左右。同時理論教學根據必需、夠用標準確定,可以從藝術設計職業需求入手,結合特定崗位群發展需求,確定課程講解比例。如在設置裝飾設計專業基礎課程時,可以調整設計素描、設計色彩、建筑速寫、平面構成、立體構成、色彩構成等理論課時為20,實踐教學課時為36,學分為3;并每間隔一個學期或者三個學期進行一次考察,以便為高職生專業基礎實踐能力、理論能力同步提升提供依據。
最后,從橫、縱兩個方面入手,加強專業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結合,全面突出學科教育的綜合性及專業性。為了將高職生培養成為具有較強基礎理論知識、動手實踐能力強的人才,高職院校可以以橫向跨專業整合為入手點,依據藝術設計類專業與產品設計、工學、傳播學、建筑學學科交叉特點,挖掘專業共性,進行專業融合。如藝術三維設計專業,可以將其與室內施工工藝與材料、景觀設計、建筑效果圖表現技法、產品模型設計等專業結合。隨后高職院校可以從縱向入手,對課程內容進行相對精簡,刪除重疊內容,以提升專業教育專業性。
4 結語
在現代藝術設計行業發展進程中,不僅要求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具有多元文化背景及創新意識,而且要求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學生掌握先進技術,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因此,針對現階段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教育管理機制僵化等問題,高職院校應在明確職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上,調整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結構,培養與藝術設計領域發展相適應且具有發展潛力的高職人才。
參考文獻:
[1] 馮圣媖.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5(11):126-127.
[2] 劉靈.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以專業學習型社團為平臺提升職業能力的研究與實踐——以四川城市職業學院攝影社團為例[J].亞太教育,2015(21):156.
[3] 樊超.培養遞進式職業能力的中高職課程體系銜接研究——以室內藝術設計專業為例[J].中國成人教育,2019(6):64-66.
[4] 周源,余靜.高職電腦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與實踐[J].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16,24(2):23-25.
作者簡介:郭惠娟(1976—),女,湖北武漢人,本科,副高職稱,研究方向:美術教育(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