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萍
摘 要:中國歷來重視優良家教家風的傳承,這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礎。中國傳統優良家教家風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都對當代中國青少年家庭教育有著深刻的影響和重要的啟示。因此,認真剖析當代中國青少年家庭教育現狀,深入學習和深刻領會中國傳統優良家教家風的精髓,有助于解決家庭教育中面臨的問題,培養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有為青年。
關鍵詞:家教家風;家庭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
一、引言
當今中國家庭重視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在內容和方式等方面都有了重要進步,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通過分析中國傳統優良家教家風思想,為當代青少年家庭教育提供一些參考。
二、深入理解中國傳統優良家教家風
(一)關于家教家風的內涵
家庭是人類社會最典型的初級社會單位,它承擔著生活和撫育的功能。在家庭成員的繁衍和教育過程中,逐步有了特有的家庭教育內容和模式,即家教。這些家庭教育中積淀下來的穩定的思想、生活作風、生活方式及道德規范等便成了家風。只有良好的家風才能讓家庭教育更為有效,也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讓家庭成員更能實現社會發展的需求和自我價值的肯定。
(二)中國傳統的優良家教家風
家頤在《教子語》中指出“人生至樂,無如讀書;至要,無如教子”[1]。中國傳統家教中主要注重如下幾個方面。
1.注重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
在中國古代家庭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占據著重要的部分。例如,諸葛亮強調“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1]朱熹在《朱子家訓》中強調“讀書志在圣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及朱柏廬的《朱子治家格言》。這些經典的語錄和家訓都強調對子女思想道德的教育。
2.重視子女的學習教育
著名的文史學家和教育理論家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也多次強調對子女詩書禮儀的教育,要從智力和知識方面對子女進行教育。蔡元培、康有為等著名教育家都在時代背景下對子女的教育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梁啟超也十分重視子女的早期教育,他強調對子女的教育要“由淺而深,由粗而精”,同時他還注重子女教育中的游戲、體育、音樂等的作用,最后梁啟超先生的眾多子女都成為杰出的人才,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3.注重子女“孝悌”的教育
在中國古代,“孝”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例如,《弟子規》中講到,“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1]《論語》中,孔子也強調“孝”,子女應該做到父母在世時要照顧父母的衣食住行,尊敬父母、明白父母的想法、不讓父母為自己擔憂,父母去世時要以禮葬之,同時傳承父母志向和優良品格。
4.注重子女早期教育
孔子在與學生討論教學時多次提及兒童教育。顏之推在《顏氏家訓·勉學》中強調“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朱熹第一次從理論上把兒童教育和青年教育作為一個統一的教育過程來考察。明代教育家們強調應該用多種方式引導兒童熱愛學習,善于自我學習。康有為作為近代有名的教育家注重兒童的書本學習與實踐能力的結合,同時將古今仁智之事編成歌舞教給兒童,以陶怡情操,培養德行。
中國傳統良好的家教家風內涵豐富,涉及范圍寬泛,對古代思想教育和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對現代的家庭教育都有重要的啟示和幫助。
三、深入理解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人類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基礎。《辭海》中認為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在家里對兒童和青少年進行的教育。[2]《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給家庭教育下的定義是: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在家庭內自覺地、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的教育[3]。現在通常認為,家庭教育就是家長有意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各種方式對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響,繼而促進子女成長成才、影響子女終身的一種社會活動。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特征: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其影響是持續的和潛移默化的;教育的結果與施教者本身的教育內容和方式有關。正是因為家庭教育的這些特點,才要求長輩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和教育內容、方式,也讓社會更加重視家庭教育。
四、當代中國青少年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目標與國家人才需求上存在偏差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指出,我們應該“培養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但在實際生活中,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偏向于智力或知識方面的教育,或者為了把孩子培養成為某一方面特別突出的人,讓孩子參加一些專項培訓反而忽略了孩子們其他方面的發展,造成青少年眼高手低,好高騖遠,生活能力相對較差,難以做到全面發展。這些都與國家對人才培養的目標存在一定差距。
(二)教育方式往往過嚴或者溺愛
為了把孩子培養成較為全面的人才,許多家長提前了孩子的教育年齡,增加了與年齡不相符的教育內容,嚴格了教育方式。但過嚴的教育方式往往給孩子較大的學習壓力,同時束縛了孩子的天性,導致孩子缺乏自信和創興精神等。與過嚴方式相反的是溺愛,現今青少年學生家庭的模式中孩子已經成了家庭的中心、共同關愛的對象。這容易導致家長對孩子的管教過于溺愛,讓孩子養成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等的不良習慣。
(三)“留守兒童”和“單親家庭”孩子教育問題多
迫于生活的壓力和個人夢想的追求,大多數農村青年不斷涌向城市務工,將孩子留在農村交由老一輩人代為照顧,這些孩子也就成了“留守兒童”。他們往往生活獨立、懂事、勤勞、不怕苦不怕累,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即人際關系相對容易緊張、更自卑、更敏感、缺乏安全感等。另外,“離婚”已經被大多數人接受,但離婚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孩子。這些單親家庭的孩子容易脾氣暴躁、缺乏關愛、內心孤獨、人際關系緊張,進入學校也容易成為班主任或輔導員重點關注的學生。
五、深刻領會中國傳統優良家教家風,認真抓好青少年家庭教育
中國傳統優良家教家風對青少年家庭教育有著重要影響,也是后人學習的榜樣。因此,我們要深刻領會中國傳統優良家教家風,認真抓好青少年家庭教育。
(一)深刻領會中國傳統優秀家教家風,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當代青少年有著更多元化的發展方向,因此父母應該培養孩子堅定理想信念,自覺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國的前途命運聯系起來,樹立為祖國繁榮富強奉獻青春力量的遠大志向。[4]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中國人民利益的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5]同時,家長要注重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培養,尊老愛幼,愛國愛家。只有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青少年才能更好地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與國家和民族的發展相結合起來,更好地為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興旺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深刻領會中國傳統優良家教家風,加強子女的學習教育
中國自古以來重視子女教育,不僅為了考取功名,更為了成為有知識有擔當的國家棟梁。家長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教育內容、教育方式以及營造的學習氛圍深深地影響著孩子。家長不僅應該以身作則,與孩子一起解決學習中的難題,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培養孩子的學習主動性,更應該讓孩子在課余時間參加社會實踐和家庭生活,以實現較好地自我管理,成為社會適應能力強的人。
(三)深刻領會中國傳統優良家教家風,營造和諧家庭氣氛
和諧的家庭環境和氛圍不僅能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更是社會和諧的基礎。中國傳統家教強調“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家和萬事興”,因此我們要盡最大努力為青少年提供和諧的家庭環境,夫妻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父母子女相互尊重、及時溝通,兄弟姐妹之間相互關心、謙讓,給青少年傳遞一種愛的平等和友善,給孩子營造一種和諧的家庭氣氛,讓孩子在健康、快樂、充滿關愛的環境中成長。
(四)深刻領會中國傳統優良家教家風,注重家庭教育的內容和過程
中國傳統家教重視子女性格、道德品質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同時也注重每個階段的培養過程。家庭教育的內容影響孩子今后的思想和價值觀念,其方式不僅影響教育內容的接收程度,也影響著孩子的性格氣質養成。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年齡特征和該時期的想法,用接納與平和的心態與孩子交流和溝通,注重家庭教育方式,用正面、積極的思想和品德影響和教育青少年,促進青少年成長成才。
六、結語
中國傳統優良的家教家風在對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子女的學習、子女的身心健康以及教育方式等方面都對當今中國家庭教育有著重要啟示,深入學習和深刻領會中國傳統優良的家教家風精神對中國家庭教育必將有重要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唐彥生,隋玉梁.家教大典[M].北京:藍天出版社,1991.
[2]舒新城.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3]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
[4]張曉彬.樹立遠大理想創造人生價值--青年學生應“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J].山西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14(9).
[5]習近平.習近平在會見中國少年先鋒隊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時的講話[N].中國青年報,201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