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蓉
摘 要:校企合作是實現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必要手段,也是實現培養目標的有效途徑,更是高職院校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的關鍵。校企合作共同培養人才從而達到高職院校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的辦學目的。但校企合作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本文就著重來探討深化校企合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關鍵詞:校企合作;掛職鍛煉;社會服務能力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經歷幾十年的實踐和發展,已形成了以“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技能為核心,以素質教育為根本”的職業教育辦學理念。職業教育模式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傳統教育模式(大多數是重理論而輕實踐甚至無實踐),高等職業教育要肩負起為新型現代化產業輸送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1 校企合作的概念
校企合作就是通過學校和企業優勢互補協作辦學,校企雙方互相支持、互相滲透、優勢互補、資源互用、利益共享,走產學研相結合現代職業教育道路。職業教育采用“技能學歷”的教育方法,對學生進行技能培養的同時也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采用“七分實踐,三分理論”的教育模式。
2 深化校企合作對當前職業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貫徹落實習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化校企合作對于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3 國外校企合作的先進經驗
德國實行的是“雙元制”教育,教學分別在企業和職業學校里交替進行,三分之二時間在企業,三分之一時間在學校。總結德國等發達國家校企合作模式,具有以下幾個共同特點:工學結合學制靈活;企業在學生培養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學校教育真正做到了以就業為導向,與企業崗位要求緊密結合。
4 校企合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學校專業系與企業的溝通協調不夠。有的專業系缺乏對合作企業的深入了解和溝通,掛職鍛煉安排欠妥,沒能找到合適崗位,臨時調整去的掛職的企業和崗位對學校和老師而言就十分被動。
2)企業熱情不高造成校企合作深度欠缺且形式單一。大企業不愿意合作,學校的技術和設備還相對落后,專業老師去掛職鍛煉也解決不了企業生產和技術的難題,不能給企業帶來多大效益,對于小企業學校又看不上眼,高不成低不就。企業的運作本身需要贏利,主觀上不肯作免費培訓基地,所以這就要求必須是雙贏模式,企業出于對核心技術的保密也不愿讓掛職鍛煉的老師接觸到,去的老師起不了多大作用,不能利用專業知識去解決問題只能是去給別人企業添麻煩,學不到真正需要的技能就意義不大。
3)學校缺乏有效的社會服務能力。在校內研究的課題和獲得的專利不少,但其中真正能發揮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寥寥,這些課題和專利的含金量是不高的,學校應當要承擔校外科研項目和技術合作項目,比如:科研項目獲得省市自然科學基金、省市社會科學成果獎、省市科技進步獎以及擁有省內上規模、鑒定工種多、具有高級技師鑒定資格的技能鑒定站等。
4)專職老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對掛職鍛煉的認識有待提高。熱衷于在職研究生學歷的深造以及副教授高級職稱的評定,他們普遍認為只要學歷職稱高,課酬及年收入就直接提高了,去企業鍛煉辛苦不劃算。有的專業系對內沒有細致地做好工作,沒能真正地告訴教師要做什么怎樣去干,致使教師積極性不高,安排老師單槍匹馬去外地企業鍛煉是效率低下不科學不人性化的舉措,應本著就近方便的原則,如確有必要再組織2-3人甚至以團隊形式去外省高新企業掛職鍛煉。
5)專業系的教學管理不科學。目前專業系的專業設置、培養方式、課程建設等方面與企業需求不符,傳統的教學模式盲目追求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教學實際與崗位需求仍有距離,缺乏對企業崗位技能的針對性,職業特性不凸顯,培養的人才是“簡單操作型”,使校企合作難以深化。筆者一朋友院校的某專業系校企合作的工作效率低下,專業課程建設滯后,把學院花費十幾萬購置的數控雕銑機閑置多年不用,庫房里堆放的七八成新的機械設備銹跡斑斑,資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就浪費可惜了。
6)教師掛職鍛煉的問題時間太短。3~6個月的時間很難掌握到相對熟練程度的技術水平,學之皮毛或是只是膚淺地了解一下新技術新工藝的那套程序而已,或是專門為了評估的需要為鍛煉而鍛煉走過場重形式,5年中至少要有半年,并非只能鍛煉半年,也許教師下企業掛職鍛煉1~2年更有利于取得的成效。
5 解決校企合作問題及深化校企合作的思路和對策
1)加強學校與企業的溝通協調工作。學校要根據企業及自身特點和所需情況尋找合作對象,實現校企合作價值的最大化。把教師的教學工作和在企業的工作時間安排好,避免出現時間上的矛盾。對于企業的生產技術骨干力量,合理利用企業生產的淡季來校授課,學校也要積極地調整課時計劃,充分利用教師的多個暑期及空閑時間進行掛職鍛煉。
2)加強系部專業及課程建設與二級管理。建立具體的合作的目標體系、課程體系和執行計劃,把企業所需要的技能和要求細化出來,認真培養,而不是脫節,以往高職生走進工廠無法使用還得從新培訓,這里面有知識和技術的落伍,有培養目標的錯位,學校要時刻關注企業需求的變化,調整專業方向。
3)引進具有高技能、高職稱、高學歷的專業人才。充實專業帶頭人隊伍,提升骨干教師的教學能力、課程開發能力和技術創新與服務能力;鼓勵青年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提高青年教師的執教能力。聘請企業技術人員利用業余時間來上拓展課,強化技能。
4)加大掛職鍛煉的獎勵力度。把校企合作作為教師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具有相關企業或生產經營管理一線工作經歷的專業教師在評聘和晉升職務(職稱)、評優表彰等方面,同等條件下優先對待,切實增強教師掛職鍛煉的積極性。
5)大力拓展校外實踐基地。學院與大型企業合作建立一批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簽訂長期協議,進行為期3~4個月“工學交替”教學。由教師多人或團隊參與企業技術開發、生產管理,企業選派工程師兼職指導學生實訓,專兼職教學團隊共同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教學標準,把學習內容與工作任務結合起來,為企業培養高技能人才。
6)切實增強社會服務能力。利用高校的資源優勢與企業深度合作開發專利、攻關課題、合建革新,而不是僅僅到企業去抄襲兩個案例只是為了應付教學。所做課題專利都要與企業項目掛鉤,不脫離實際,服務企業生產一線,切實解決生產現場和生活實際問題,產生實際經濟效益,拒絕空洞虛浮的課題專利。
我院最大的特色就是糧食加工,把食品檢驗專業搞起來,假如發明個農產品檢測裝置,一掃描或是拍張照輸入系統一下就能分辨產品種類,是否轉基因,農藥殘留情況,新鮮程度,絕對的高大上,產品一定供不應求,檢測雞蛋、肉類、蔬菜、水果的裝置成系列開發,檢測而不是靠人手感經驗,這就是智能化的生活;又比如:本系開設的機器人實訓,機器人只是個搬運工的角色,夾持重量小實用性不大,如果研發的搬運機器人在新生接待時派上用場多拉風,推、拉、提等幾個動作,用手機掃描下即可使用,工貿專用二維碼;智能化的掌勺打菜機器,搽黑板機等等能給教師和學生們帶來相當的成就感。
參考文獻
[1]楊堅.高端引領依托行業 校企互動合作共贏[J].《職業》雜志,2017-11.
[2]溫天山.高等職業院校校企合作材料匯編,2016-05.
[3]史志洪.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職教通訊,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