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雯霞
【摘要】節奏是構成音樂的第一要素,是音樂的骨架。節奏練習把抽象的音樂用具體的肢體語言或者動作表現出來,從而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特別是在小學音樂歌唱教學中,節奏練習更是起到了化難為易的作用,能讓學生遇混淆處時,學得更精準;它能在學生唱到平淡處時,學得更專注。
【關鍵詞】小學音樂;節奏練習;歌唱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節奏是音樂的基本要素,是把一段無序的節拍流組合成不同的模式,對長短不同經常重復的不同部分的整合,是音樂旋律行進中音階、音符或者音階的長短強弱等。在音樂中,節奏至關重要,猶如人的脈搏,一個作品,可以沒有曲調,但是不能沒有節奏,一旦失去了節奏,這個作品就失去了生命。在古老是原始部落音樂中,除了節奏外,幾乎沒有其他要素。
達爾克羅茲他在《節奏運動、視唱練耳與即興》一文中指出“節奏運動,視唱練耳與即興的音樂活動是"音樂教育中三個重要的分支。他認為人無不具有天生的節奏本能,不過需要加以誘發、培養,進而為音樂所用。
節奏練習是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如何利用節奏練習,讓歌唱教學變得簡單呢?
一、節奏性朗讀有助于化解“易混淆處”
在我們的歌唱教學過程中,總有那么幾個點特別難以突破,就算一次又一次的范唱,用鋼琴一次又一次的帶唱,可是到了學生演唱環節,又不自覺地跑偏了。遇到這樣的情況時候,不妨用節奏性朗誦,讓孩子們有節奏的念一念。借助對歌詞進行節奏性的朗讀,讓學生能夠對歌詞節奏形成更為直觀的認識,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比如三年級上冊《只怕不抵抗》這首歌曲中,歌詞“只怕”有三種不同節奏的唱法“ x x -”“x. ?x”“ x ?x”,學生很易混淆,特別是第二種“x. ?x”這個節奏的唱法。這個時候,讓學生有節奏地念一念歌詞,當念到“只怕”的時候,加重語調念出:“ 只 怕 — 不抵抗”“只. ?怕 不抵抗”“ 只 ?怕 不 抵 抗 ”,通過節奏性的朗讀,學生能夠更加深刻的感受三個“只怕”的不同唱法,當再次演唱的時候,學生就能更精準地唱好這三個只怕了。
學生在有節奏地朗讀歌詞的的過程中不僅能夠進一步強化自身對音樂節奏的感知和把握能力,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和音樂藝術素養也能夠得到良好的培養。
二、節奏練習有助于無聲地學會歌唱
奧爾夫就曾經說過:“音樂構成的首要要素即為節奏,而非旋律。”節奏是音樂生命力的源泉,音樂離不開節奏,它就像一首歌曲的骨架。奧爾夫特別強調動節奏入手進行音樂教育。掌握了歌曲的節奏變化,歌曲的學習也就變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如六年級下冊歌曲《我抱著月光月光抱著我》,是一首變拍子歌曲,3/4拍、2/4拍、4/4拍,三種拍子變換出現。在課堂上,先讓學生進行二拍子(X ?x)、三拍子(X x x)、四拍子(X x X x)的節奏練習,再讓學生聆聽歌曲,聽出歌曲中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部分,然后學生分別用不同的打擊樂器進行練習。比如:打二拍子節奏用雙響筒、三拍子節奏用串鈴、四拍子節奏用鈴鼓。當孩子們能夠熟練地用各自的打擊樂表現出歌曲中各種節奏的交替進行的時候,再讓學生唱歌曲,歌曲演唱就變輕巧了。
在這過程中,學生不僅鍛煉了打擊樂器的演奏能力,還在一次一次的練習中對各種節奏有了進一步的感受和理解,對變拍子也有了明確的認識。這種邊玩邊學的方式也是學生所喜愛的,學生玩得開心,歌曲學得輕松,何樂而不為呢?
再如四年級下冊《白樺林好地方》這一課,讓學生用打擊樂器伴奏。一種打擊樂器節奏是“0XXX”,另一種樂器是“XX——”。
6 ?— ?6 ?6 ?| ?3 ?3 ?3 — | ?6 — 6 ?6 ? | ?3 — 3 — ?|
白 ? ?樺 林 ? ?好 地 方, ? 海 ? 貍 的 ? ? 家 ? 鄉
0 ?X ?X ?X ?| 0 ?X ?X ?X | ?0 ?X ?X ?X ?| 0 ?X ?X ?X |
X ?X ?— — | X ?X ?— — | ?X ?X ?— — | X ?X — — |
在課堂上,先讓學生邊聽音樂邊進行節奏一的伴奏,當節奏一能夠成功伴奏的時候,學生對歌曲就基本的認識,節奏二的練習更讓學生對歌曲有了進一步的掌握。當讓學生把兩種節奏配合起來給歌曲伴奏的時候,學生大都能夠邊打節奏邊唱了。
讓學生在良好的節奏感作用下實現對音樂的良好感知。通過讓孩子動手敲敲打打,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孩子對節奏的掌控,還讓課堂變得有聲有色,歌唱教學也變得輕松。
三、節奏練習有助于提高學生專注力
合理組織開展節奏訓練能夠促使教學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彰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專注力也必然會得到良好的調動。當學生全心投入課堂,課堂也就變得不再乏味。
(一)節奏導入,讓學生快速進入情景
在日常的聽課活動中,常看到有的老師課堂前會安排這樣一個環節“請你跟我這樣做”,這其實就是一個以節奏引入課堂的教學環節。通過一個短時間的節奏練習讓孩子們以最快的速度集中精力,投入到新課堂的學習環節中。
這個時候的節奏練習,可以安排跟課堂內容相關的節奏進行練習。如三年級上冊《頑皮的杜鵑》一課,整首歌曲節奏穩定,都是這樣一個節奏“xx | x x x x | x x x”。那么在上課的時候,安排第一個環節就是讓學生進行“xx | x x x x | x x x ”這一節奏練習。然后讓學生對著節奏逐句唱旋律,再填唱歌詞。因為他們已經能夠很熟練地拍出節奏,所以他們邊拍節奏邊填唱旋律,很快就把旋律給唱出來了。這個時候老師的表揚讓他們覺得自己好厲害,只會打節奏就學會了唱旋律。再到唱歌詞的時候,勁頭就更好了。只要稍加引導,他們的情緒就立刻出來了。
(二)節奏律動,讓學生深入感知歌曲
節奏律動是指學生按照音樂的旋律、節奏做各種簡單的、有規律的動作。通過有規律的拍手、拍腿、跺腳等形式掌握各種多變的節奏。通過這一方法,使歌曲變得生動,歌唱教學變得不再枯燥。
如三年級下冊《小小羊兒要回家》這一課,這是一首4/4拍子的歌曲,整個歌曲節奏舒展,速度相對緩慢,還有好多長音。這個時候,如果只是一味的強調歌曲學唱,學生學著學著就倦了。適時添加個四拍子的節奏律動練習,“XXXX”四個拍子分別為“拍手拍肩拍肩拍腿”的動作表現。學生的專注力再次得到了提升,既要感受歌曲,又要做好節奏律動,用動作來表現四拍子。歌唱教學也從靜態變成了動態。
(三)拓展延伸,讓學生獲得更多“儲備”
當課堂完成后,可以設計一條跟課堂內容相關的或者跟下一課教學有關的短小節奏練習,作為學生自由練習的內容。這條節奏練習也就成了下一節課開始上課的時候的激趣導入的“儲備”。
如在《白樺林好地方》一課結束后,給學生布置一條節奏練習
X X X . ?X | X X ?X X ?X | ,這是下一首歌曲《紅蜻蜓》的第一小節節奏。出示節奏后告訴學生這條節奏比我們給《白樺林好地方》伴奏的節奏可要難一些,老師先念一遍拍一遍給你們聽聽,看看下一節音樂課的時候,哪些能干的同學能把這條節奏給拍出來。因為老師先說了這條節奏比今天課堂上的節奏要難,這就激起了學生不服輸的勁頭,都想當那個能干的同學。他們中肯定有人會說不難,有的會說還是今天的難。于是一下課他們便會不斷地念和練。這不僅激發了學生對節奏練習的積極性,還給下一節音樂課做好了伏筆。
節奏是音樂的脈搏,一切音樂情緒都是以一定的節奏運動來表現的。在音樂課堂上,如果我們巧妙地利用好節奏這一重要工具,適時地利用節奏練習引導學生進行歌曲的學習和演唱,那么我們的課堂將會更加的精彩紛呈,充滿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