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數學直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創設出有啟發性的情境,促進學生逐步探究知識原理,并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進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直觀;小學數學;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1-0031-02
引 言
小學數學教師要善于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善于利用懸念發散學生的思維,以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教學實踐證明,教師以這樣的方式來重構小學數學課堂,不僅能有效促進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提升,也能鍛煉學生的學科能力與素養。
一、加強引導,創設生動有趣且有啟發性的情境
生動有趣的情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是小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不強,如果沒有教師的引導,他們很難理解部分知識。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既要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又不能忽視對學生的引導,要利用啟發性的情境讓學生逐步探究知識的原理,幫助他們有效突破學習中的重難點部分[1]。
例如,在講解“圖形的旋轉”這部分內容時,考慮到學生在生活中看過旋轉現象,但是對數學概念中的旋轉的認知并不深刻,筆者利用學生比較熟悉的風車作為教學道具,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生動有趣的情境。筆者先對著風車吹了口氣,風車就旋轉起來。接下來,筆者問道:“同學們,此時的風車在做什么運動呢?”學生回答風車在“轉圈”。筆者讓他們換一個詞來表述,學生說風車在做旋轉運動。學生雖然說出了旋轉,但是他們理解的旋轉可能只是通過感性思維進行的判斷。為了讓學生從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認知,筆者讓風車停止了轉動,問道:“同學們,剛才風車在轉動時,中間的那個點轉動嗎?”學生回答“中間的那個點是固定的”。然后,筆者引出了“定點”的概念。最后,筆者又引出了旋轉的定義,帶領學生一起去探究數學中的旋轉。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筆者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轉化為了形象生動的情境,并通過逐步的引導,讓學生一點點地理解了數學理論知識,激發了他們對數學知識的興趣。由此可見,創設了情境后,教師更要發揮引導作用,對學生進行啟發,這樣才能有效地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部分,提高教學效率。
二、創設懸念情境,推動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
小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設置一些懸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比“平鋪直敘”式的教學效果更好。設置教學懸念,可以營造出一種思考的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當然,懸念的設置需要和教學內容相關,并能引發學生深入地思考問題,促進他們思維能力的提高。這樣,才能有效地推動教學活動的開展,幫助教師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例如,在講解“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部分內容時,筆者拿著一張圖片,并用手捂上,只露出了一個銳角。這時,筆者說道:“同學們,我們來猜一猜這張圖片上是什么圖形?!焙芸?,就有學生說道:“老師,你手中的圖形是一個三角形?!庇袑W生反駁道:“不一定吧,我認為還有可能是平行四邊形呢?!边@位學生一邊說,一邊開始演示。他在紙上很快畫了一個平行四邊形,學著我的樣子將其他部分捂住,露出了其中的一個銳角。其他學生恍然大悟。這時,又有一位學生說道:“你們說的可能對,但是真的全面嗎?”其他學生用質疑的眼光看著這位學生。這位學生繼續說道:“除了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梯形也有可能啊,不是嗎?”經過他的提示,其他學生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并紛紛在紙上進行演示實驗。最后,他們驗證了剛才那位學生的說法,并對那個學生投去了贊同的眼光。
在這個課例中,筆者利用了一個小懸念,給學生創設了問題情境,調動了學生積極探索的欲望,促使學生快速投入探究活動中。因此,在創設情境時,教師可以適當地利用一些懸念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討論中點燃思維的火花。這樣教學效率才會更高,教師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情境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有很多的分支和創設方法。教師要巧妙地利用情境教學法,為學生創設更加科學合理的情境。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使學生投入學習活動中,使其得以全面發展。
三、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和綜合素質
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新課程改革理念下,我們要對教育的理念進行深入的反思,認識到數學教學不只是為了增長學生的數學知識,提高學生數學解題的正確率,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和綜合素質。例如,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這一知識點的教學中,過去筆者是通過對正方形特點的分析和對面積概念的講解,使學生基本認識到面積的求算方法,但是忽略了提高學生探索數學的好奇心。實際上,盡管這種教學方法短期之內會產生一定的效果,但是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思維的培養和創新是有著嚴重的負面影響的。
那么究竟應該如何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呢?筆者認為,通過方格的推導學習是其他教學方式所不能代替的。其主要目的就是使學生對數學的探索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使他們認識到數學的魅力,從而為培養自身的探索精神和能力打下基礎。
四、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讓其直觀地感受幾何問題和代數知識之間的聯系
進入高年級后,學生接觸到的幾何知識越來越多,也會更明顯地感受到幾何和代數知識間的關系,很多綜合問題的解答過程如果可以同時利用兩部分知識,解題會非常便利。這個時候,教師便可以通過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幾何問題和代數知識之間的聯系。教師不僅可以在特定知識的教學中將動手操作與實踐作為依托,輔助學生探究問題的實質,也可以隨著教學的不斷深入,在復雜問題的分析講解中讓學生看到兩部分知識的關聯。這其實是在培養學生數形結合的思維,教師以這種潛移默化的方法將這種思考方式傳達給學生,會提升學生的思維素養。這樣,學生無論是理解學到的知識內容還是解答各種實際問題的效率都會提高很多。
在教學數學時,特別是新概念、新方法時,教師應當為學生創設具體的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體會數學。例如,在認識圓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利用不同的工具,通過交流合作畫出一個圓來。在畫的過程中,學生既能體會到圓的特征,又能體驗到“做”數學的樂趣。不僅如此,在后續關于圓的面積的教學時,教師同樣可以設計相應的動手實踐的環節,將學生的自主探究融入知識的學習中。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加快了問題的解決,同時培養學生數形結合思維,能夠起到很好的訓練效果。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融入更多動手實踐探究的學習活動,不僅可以增強知識學習的趣味性,也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教師要多設計各種學生都可以參與的學習活動,借助有效的自主探究來讓學生挖掘知識內容的實質,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結 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各種情境,及時更新教育理念,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使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從而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沈會成.順應兒童天性探索高效課堂——新課改理念下的數學有效教學策略探微[J].語數外學習(數學教育),2013(06):58.
作者簡介:仇海蘭(1992.1—),女,江蘇鹽城人,本科學歷,二級教師,從事小學數學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