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琬晴
摘要:心理健康課程是眾多高校的必要課程,但是學生對此課程的認知停留在只針對心理不健康、心理有疾病的人群,并沒有意識到心理健康課程的重要性。長期以來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學生的心理疾病與基本適應問題,但對學生生涯發展所需的勤奮、負責、自主、獨立等積極心理品質關注較少[1]。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始終將積極心理品質的建設作為目標,逐步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心理建設,將優良的心理品質運用到以后的學習生活中,完善自己的人生。
關鍵詞:高職心理健康課? ?積極心理品質? ?培養
各高職學校長久以來堅信學生心理健康課的重要輔助作用,但是在開展過程中相關教師以及相關心理科目研究人員都將大量精力投入解決學生心理問題以及學生生活常遇到的情感問題,但是忽視了學生積極心理的培養,沒有注意到積極向上、勤奮努力、認真負責、陽光樂觀的健康心理對學生未來的生活工作的巨大影響。眾多高職學生只是將心理健康課與心理問題掛鉤,沒有正確認識自己的心理健康極有可能導致出現消極的人生態度。眾所周知,高職是一個培養學生才能和高素質技能的場所,在從事專業性強的工作時所面臨的壓力更大。此時健康積極的心理就是至關重要的,高職應該在豐富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健全學生心理力量的培養,有助于未來的長遠發展。高職的心理健康課有了一個清晰的方向,學生的積極心理也逐漸有了改善。
一、將學生積極心理的培養與教學目標關聯
孟萬金教授將積極心理學與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創立了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理論,提出了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應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標,面向全體、積極預防、增進幸福,而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則為其中的中心工作內容[2]。積極心理的培養不僅有利于預防和解決學生在校相關心理問題,同時有助于培養德育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心理健康課程的定位應該是輔導學生心理問題的科目,不應該設定較強的目的性,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處于放松狀態,將自己的心理壓力釋放出來,大膽直接地說出內心的想法,有利于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在教學中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培養積極樂觀、自信大方、責任感強的心理,并將其作為本科目的主要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采取特殊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挖掘自己身上的閃光點,將各自獨有的優秀品質和自身優勢不斷進行鍛煉,使其成為自己的長處,對未來職業生涯所需的心理品質也應該著手培養。與此同時,學生心理上的消極方面也會有所壓制。教師應該關注的是學生的個人優勢并極大強化,弱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在解決問題的同時讓學生放松下來防止學生過度焦慮。學生是否全身心的投入心理健康的課堂決定了教師的教學效率是否最大化,教師可根據課堂氣氛的調節和教學內容的調整適應學生的情緒變化和學習熱情。
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不應強調心理學術知識等復雜詞匯,而是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例推出結論,強調學生對實際情況的應對處理,將心理健康課堂上學到的心理知識積極運動到日常生活的體驗中,爭取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形。例如,在進行全班學生性格測試的時候,教師的主要目標不是統計班級學生屬于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與抑郁質的人數后再對全班學生進行統一整體教學目標的制定,而應該將性格測試作為有效途徑讓學生了解個人自身性格特征。教師再解釋每種性格的人群普遍行為,將所學事例結合起來讓學生了解個人心理,使此測試作為學生接近心理課堂的步驟之一,教師再對某幾個學生針對性進行心理輔導。
二、教學內容圍繞積極心理的培養
課程內容上,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內容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結合國內外中學、大學幸福課的課程內容,將課程分為積極優勢、積極情緒、積極關系與積極應對四個單元[3]。學生心理輔導教學應遵循相應的階段,在自我認識階段加強自我認知,發掘自身優勢,形成獨特的行為風格;在情緒處理階段根據個人所經歷、所了解的積極情緒體驗養成自己特有的積極情緒養成方式;在人際關系階段找尋適合自己的舒適的交友方式,在挫折應對階段總結所有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的經驗,對生活學習工作充滿熱情,更好地享受生活。同時,這些階段所對應的教學內容十分生動有趣,且與學生生活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同時為畢業后的發展打下了性格基礎。
高職學生在學生團體中實際上有較大的特殊性,他們一般是高考落榜的同學,在人生的重要轉折點經歷巨大的失落,在學校也是為了完成家長給的任務,對學習、生活甚至未來沒有過多向往,內心極大可能充滿消極面。因此,高職的心理健康教師肩負著更重的責任,學生內心的低落情緒阻礙他們的學習進步甚至生活,學生一般認為自己是高考的失敗者,人生也被固定了結局,對未來的向往并不強烈,對自己極易產生盲目的否定。教師需要循序善誘教導學生正確認知自我,找尋自身的閃光點,加強自我內心建設,從而散發出不可阻擋的自信。因此,在教學內容上以指導學生進行自我認識為核心,引導學生重新全面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發現自身的優勢,由接納自己開始進而接納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培養人性與愛的能力[4]。首先應該做到的就是接納自己、熱愛自己,從而才能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不斷學習進步。積極陽光的心理就是這一過程的推動力量,不斷努力養成責任感強、自信強的健康心理。例如,在帶領學生進行“自我認知”模塊的時候,教師通過小組成員互評讓學生了解別人眼中的自己,改變對自己全盤否定的態度,逐步挖掘自己的優勢。學生自由組成心理學習小組,匿名寫下對小組內成員的性格、外貌、能力等多方面的評價,由教師集中查看后分發給相應的同學。最后可由學生自愿分享收到的評價,教師再進行總結。學生對自己缺乏自信就會在意別人的看法,但是又難于說出內心的想法,這種活動能有效地打破學生的心理屏障,對自己有正確深入的認知。教師可讓學生自評,描述理想中的自己,引導學生通過自身努力不斷向理想的我靠近,實現現實到理想的飛躍。學生對自身的優勢做一個初步的概括,包括自己最滿意的五官、最喜歡的性格、最值得夸贊的一件事等,以此激發學生的自我積極認知。
三、圍繞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應避免單向的理論灌輸和知識傳授,注重學生的體驗與感悟[5]。高職學生處于個人思想成型階段,教師應該起輔導作用,營造豐富多彩的課堂環境,采用各種各樣的教學方式,例如情景劇表演、辯論賽、分組討論、隨堂心理小測試等活動形式多方面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在活動進行時學生積極投入,將自己的精神狀態大方展露出來,教師則應該細心觀察學生的行為神態,便于活動后的總結以及掌握部分學生的情況。例如,以是否具有積極心理的兩種職業生涯結果的對比為主題編排情景劇,可讓學生搜集網絡上的相關事例進行劇本的編寫,將學生個人生活代入進去,以詼諧幽默的方式帶給學生歡樂的同時引導他們深入探究,逐漸對自我的職業生涯規劃有所思考。這種方式將教學課堂形式大大轉變,讓學生不僅拘束于知識的吸收,同時將知識與自我心理建設結合起來。課堂案例和課堂活動應注重聯系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教師需要深入學生,通過心理咨詢、作業調查等和學生進行交流,收集來自于聽課學生的信息[6]。在心理健康教學的課堂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任何活動的開展都要以學生的心理感受為前提,教師要隨時把握學生的情緒變化。每堂課后可組織學生,對于想要了解的心理知識進行統計,教師再根據學生的興趣每節課抽出少量時間解決他們的心理疑惑。
四、結語
高職學生大多數經歷了一次人生失敗,他們的心理較其他高校學生來說相對消極。因此教師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將教學重點定位為培養積極的心理[7]。課程核心是引導學生進行全面的自我認識,養成積極向上、自信樂觀的人生態度,面臨生活以及工作中的挫折時也無所不懼。
參考文獻:
[1]牛麗,麻超.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基于積極心理資本理論的應用[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9,(02):21-23+48.
[2]徐娟.繪本“心理式”閱讀:培養積極心理品質的新方法[J].中國德育,2019,(06):6.
[3]黃宇琛.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03):49-51.
[4]王亞南.智慧校園建設對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的作用[J].現代經濟信息,2019,(03):465.
[5]朱喜文.中職德育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方法[J].漢字文化,2018,(S1):132-133.
[6]潘潔,紀文靜.中學青年教師積極心理品質的作用機制與培養對策[J].江蘇教育,2018,(72):59-61.
[7]鄧湘穗,李贏.以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為核心的高職心理健康課程實踐[J].職業,2017,(13).
(作者單位:河南工業和信息化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