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艷
【摘? ?要】?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將“學”與“講”有機結合起來,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為學生搭建支架,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具體,能促進學生的分享、交流,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本文主要從合理運用媒體、激發學習興趣、豐富教學方法等角度闡述學講模式構建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 初中化學;學講模式;策略
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學”分為兩個階段,初學是讓學生提前自學導學案上的新知,再學是在精講基礎上的深化學習;“講”也分為兩個階段,初講是在學生提交導學案基礎上的反饋信息進行講解,再講是在學生訓練后的講解,二次學講循序漸進,能促進理解的升華,促進知識的內化,從而能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進步。學講模式具有探索性,能調動學生的認知儲備,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在解決問題中獲得啟示,體驗到成功的愉悅。當學生難以理解較為抽象的內容時,教師要設法引學生跨越障礙,搭建合適的支架,幫助他們探索成功;具有啟發性,教師以范例講解、演示實驗等方法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能促進學生的討論交流,讓他們產生頓悟,從而能促進知識的理解掌握。
教師在課前發放導學案,為學生提供自學的內容與方法,讓他們對所學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從而帶著自己的疑問進入課堂,能更快地進入求知狀態,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實踐,讓知識深深地印在腦海中。教師在初講時要避免講學分離的狀態,要讓他們的認識由模糊走向清晰,實現理解的深化。教師結合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強調重點、難點、錯點、疑點知識,并借助多媒體手段講解內容。部分學生因認知基礎、自學能力不足,教師要強化責任意識,讓他們帶著任務去學習,以問題引導他們,培養他們的自主意識。學生在獨自學習中記住公式、背誦定義、解決問題。小組學習可以探討學生獨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將組內共性的疑惑帶入群學中進行討論。在群學中大家集思廣益,實現知識的互通,形成系統的理解。在交流中,學生的個性得到釋放,也使課堂充滿了活力。每個小組讓匯報員進行講解,對于存在的疑難問題,由教師進行點撥。
一、合理運用媒體,促進素養提升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設計者、學習活動的引領者,教師要合理地使用多媒體,不能讓多媒體替代教師的講解,抑制了學生的思考,要輔助教師的“講”,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可以為學生的“學”鋪路搭橋,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讓學生利用舊知去理解新知。在選擇素材時,教師要取其精華,刪減掉遠離學生生活的內容。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時,也不能舍本求末,少追求形式的花哨,要能開啟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主動探索。如在《燃燒與滅火》一課教學中,教者讓學生欣賞《燒不壞的手帕》的魔術視頻,激發了學生求知欲,引發他們對“燒不壞”產生討論交流。
二、激發學習興趣,培養主體意識
興趣是學生探索求知的動力,教師要通過學講活動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激發他們的競爭欲望,讓他們從被動接受走向主要探學,使學習活動變得輕松快樂。教師呈現生動的內容,聚攏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探索求知的興趣。教師提出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引導學生去觀察實驗現象、分析處理數據,體會到科學探索的無比樂趣。教師要通過有效的學講活動,簡化知識的學習,拓展學生的知識結構,豐富學生的探索經驗,讓他們完整地體驗學習過程。學講活動滿足學生的內在動機,讓他們的個性得到培養。教師要鼓勵學生參與合作交流,分享自己的經驗,交流自己的體會,從而形成活躍開放的合作氛圍,讓多樣的觀點得到交匯,讓智慧得到碰撞。如在《分子和原子》一課教學中,教者提出問題:八月桂花香時,大家為何會聞到香味?糖塊放到水中,為什么會逐漸消失?教者以問題引發學生探索新知的興趣,調動學生對微觀世界的探索。教者向盛有溫水的燒杯中加入少量品紅,靜置片刻,讓學生觀察發生的現象。由于學生在初學中對知識有了初步的了解,他們能從品紅擴散的角度解釋這個現象。在《制取氧氣》一課教學中,教者借助導學案,讓學生回顧氧氣的物質性質,氧氣與碳、硫、磷、鐵反應的文字表達式,驗證氧氣的方法。再去了解氧氣的工業制法、實驗室制法,了解催化劑等內容。教者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演示高猛酸鉀制取氧氣的實驗,讓學生觀察、記錄實驗現象,說說反應過程中有什么現象發生?為什么要用排水法收集氧氣?教師要為學生留有思考探索的機會,讓他們在討論、交流中相互啟迪、相互影響,能促進他們合作意識的形成。
三、把握學習層次,豐富教學方法
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合理把握不同知識之間的梯度關系,要帶領學生層層深入,循序而進,讓學生的思維逐層深入,從簡單走向復雜,由表象探尋到本質。教師的講解要采用低起點、多臺階的方法,通過提問、討論、講解、練習等多種手段,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發展。如在《溶液的濃度》一課教學中,教者收集學生自學中存在的疑惑,將0.1g、0.5g、2g的硫酸銅分別放入三支裝有10ml水的試管中,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這三支試管中的溶液哪個濃?在生活中你還有哪些方法判斷溶液的濃稀?學生由觀察、嘗味等感知走向計算,判斷溶液的濃度,并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歸納出溶質質數分數的計算方法,理解公式所表達的內涵。教師提出問題,“在農業生產中,常需用16%的氯化納溶液來配制,現要配制200kg的這種溶液,需要氧化納和水的質量各是多少?”問題的提出能考查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應用,能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在檢測應用中,教師設計的練習要由易到難,運用由簡單到復雜的層次性問題引領學生步步深入,促進他們對問題的掌握。
總之,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優化學講模式,拉近枯燥的知識與真實的生活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去感受知識、理解知識,能促進學生的交流分享,促進學生的自主建構,從而構建富有活力的學堂。
【參考文獻】
[1]周來友.初中化學三大難點的突破策略[J].學周刊,2016(09).
[2]張玉梅.淺談如何提高初中化學課堂教學[J].基礎教育,2014(05).
[3]葉瀾.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J].教育科學論壇,2004(01).
[4]蘇瑞珍.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