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海利
摘 要:德育教育在課堂教學當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新課標更是把它放在了比較突出的位置。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當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并采用有效的手段,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以此提高學生的自我修養。
關鍵詞:初中數學;德育教育;教學情境;數學歷史;信息技術
隨著現代數學教育的不斷改革,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之時,不僅要注重學生的學習,讓學生取得較好的數學成績,還要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讓學生在提高自己的數學學習水平的同時,還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當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能力基礎,并采用效果顯著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以此不斷發揮數學教學的德育教育功能,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
一 利用教學情境,滲透德育教育
在初中數學教學當中,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是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教師在課堂上營造一個合理的教學情境,可以使學生養成自信、樂觀的品質。因此,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當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行為特征,為學生創建常見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進行不斷的學習、思考。這樣,不僅可以降低學生對初中數學教學的恐懼感和排斥感,還可以讓學生受到德育思想的教導。
以“從三個方向看物體的形狀”為例,在講述教材知識時,我先結合學生已經學過知識,向學生提出了以下問題:同學們,你們還記得《題西林壁》這首詩嗎?這首詩當中蘊含了什么道理呢?并讓學生根據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對我提出的問題進行了回答。然后,我為學生出示了生活中常見的立體圖形物品,如暖壺、粉筆盒、乒乓球等,并讓學生從不同的方向進行了觀察。在學生觀察結束之后,我讓學生畫出了自己從不同的方位觀察得到的平面圖形,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了詩中所蘊含的道理。這樣,教師通過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不僅降低了學生對初中數學教學的恐懼感和排斥感,還使學生受到了德育思想的教導。
二 利用數學歷史,滲透德育教育
在初中數學教材當中,收錄了許多的公式和定理,這些公式和定理都是許多的數學家經過不斷研究、實踐所得,具有深遠的意義。因此,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講述數學公式和定理的發展史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數學定理的發展歷程,還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
以“探索勾股定理”為例,在講述教材內容時,我先為學生講述了勾股定理的發展歷史:在我國,最早的關于勾股定理的記載是在商代的《周髀算經》;三國時期,蔣銘祖對勾股定理進行了詳細的注釋,并給出了另一套證明方式;在公元前7至6世紀,中國學者陳子,給出了任意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關系;西方國家是在陳子之后的一二百年,由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發現并證明了這一定理。然后,我根據勾股定理的發展史為學生引入了勾股數,并為學生講解了勾股定理的相關知識。這樣,教師通過為學生講述數學公式、定理的發展史,不僅使學生了解了數學定理的發展歷程,還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信心。
三 利用信息技術,滲透德育教育
當今社會,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進步,現代信息技術已經被廣泛地應用到了初中數學教學當中。它集聲音、動畫、圖片等于一身,不僅可以讓學生直觀地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還可以直觀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因此,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當中,教師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來對學生進行德育思想的教導,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主動對教材當中的內容進行分析與探究,還可以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中華傳統文化。
以“投影”為例,在講述教材內容時,我先使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一段皮影戲,激發了學生學習本節課有關知識的興趣。在此基礎上,我向學生簡單地介紹了皮影戲,使學生了解了皮影戲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以此對學生進行了文化教育。然后,我結合視頻向學生提出了以下問題:皮影戲當中蘊含了哪些數學知識呢?并讓學生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相互之間對我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討論。在學生討論結束之后,我挑選了幾名學生代表,讓他們回答了我提出的問題。最后,我對學生的回答進行了補充說明,并結合教材內容,為學生講解了“投影”這一章節的相關知識。這樣,教師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對學生進行了德育思想的教導,不僅使學生主動對教材當中的內容進行了分析與探究,還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了中華傳統文化。
總而言之,在初中數學教學當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可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因此,在今后的初中數學教學當中,教師要在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的同時,積極探索各種促進德育教育在數學課堂當中進行滲透的策略,從而實現創建高效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齊幸梅. 初中數學教學滲透德育教育的探討[J].華夏教師,2018,112(28):59-60
[2] 李朋. 例談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德育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