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琦 李克梅 王麗麗 麥合木提江·米吉提
摘 要 生物安全已逐步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難點問題。許多農科類高校僅針對植物保護、動植物檢疫和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生開設了《生物安全》課程,但考慮“生物安全”問題已涉及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故本文建議將這門課程設為農科類高校通識教育課程。這將有利于農科類高校各專業學子對生物安全知識的了解,有助于生物安全知識的普及和推廣,有益于消除公眾對生物安全的偏見和疑慮,并更好的服務于國家相關政策的實施。本文通過分解及優化課程的教學設計,從教材選擇、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評價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優化整理,使農科類高校學生能夠普遍接受并更好的認識生物安全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好地掌握生物安全基本理論知識,了解生物安全國內外的最新發展,國際和國家關于生物安全的相關法律法規,并就此提供一些建議與措施。
關鍵詞 生物安全 教學設計 農科類高校 通識教育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進入21世紀后,生物技術突飛猛進,生物工程可服務于社會的各個領域,為提高人類健康、促進經濟發展等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產生的生物安全問題也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近十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七次提到生物安全中的熱點詞匯“轉基因”,從加強標識管理,到加大科研力度、培育新品種、研發新技術、科學普及、加強監管至慎重推廣,國家從政策層面在不斷鼓勵研發,在生物技術方面不能技不如人、落后于人?,F代的生物安全,已不僅是一項科學技術,它已經與政治經濟、社會科學、健康倫理甚至國防安全交織在一起,事關農業安全、環境安全、經濟安全、國防安全、人類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性科學技術新問題。農業高校開設《生物安全》通識課程,不僅能夠體現農科類高校培養專業人才的特色和需求,還能提高農科學子自身對生物安全的認知度,進而輻射家庭、社會對生物安全的認知度,而有助于消除公眾對生物安全的疑慮和偏見,貫徹中央關于加強農業生物安全科普的決策,是科普宣傳消除偏見的首選陣地和對象。故強烈建議將《生物安全》設為農科類高校通識教育課程。
本文從教材選擇、轉變教學目標,教學過程與方法改革方面分解優化《生物安全》課程教學設計,為通識教育課程的轉變措施提供參考。
1教材選擇
教材的內容與選擇應與時俱進,隨技術的發展而不斷補充和更新,增加前沿技術動態和實際生物安全事件、熱點問題作為教學案例。目前,各大高校應用的有關教材共有6個版本。其中,劉謙、朱鑫泉主編2001年出版的《生物安全》是最早應用于本科教學的參考書,沿用至今,部分章節內容已略顯陳舊;薛達元主編的《轉基因生物安全與管理》與張樹珍主編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等教材針對轉基因生物安全內容較詳細,但缺乏其他生物安全相關內容;王永飛等編著的《轉基因植物及其應用》只針對轉基因植物內容,缺少對轉基因微生物、轉基因動物和其他生物安全相關內容的介紹;曾北危編著的《轉基因生物安全》內容詳實深奧,不太適宜大學本科通識教育教學之需。對于生物安全的通識教育通用教材仍相對匱乏,本文綜合比較幾本專著后,選擇了由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9年出版、馬占鴻主編的《農業生物安全概論》用書,全書共分為十四個章節,內容包含生物技術概況及發展趨勢、生物安全問題的產生與發展、轉基因生物及安全性、轉基因生物技術、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評價、轉基因作物潛在的生態風險、轉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問題、轉基因生物的有關法律法規、外來有害生物及其危害、外來有害生物的風險評估、外來有害生物的管理、我國外來有害生物現狀與對策、生物安全與生物產業的健康發展、國際生物安全立法的進展及焦點問題、國際生物安全協議等十幾個方面,雖標為研究生用書,但內容涉及相對較全面,知識點淺顯易懂,適合作為通識教育的參考用書,唯一不足就是此版本出版距今也已有十年,新的生物技術的更新和實時熱點的相對缺乏。
2轉變教學目標
既然考慮將《生物安全》設為農科類通識教育課程,那么教學目標也應相應做出調整。原來作為專業選修課,著重為植物保護、動植物檢疫和生物技術專業學生從事動植物檢驗檢疫、轉基因生物、有害生物風險評估等工作打下基礎,通過課程學習,要求學生掌握生物安全基本理論知識,方法技術前沿動態,了解生物安全國內外的最新發展,國際和國家關于生物安全的相關法律和法規,并運用于生產實踐管理,為成為我國生物安全領域的技術人員而服務;而轉變為通識教育課程后,可為農科類高校學子普及生物安全知識,向社會輻射科普宣傳打下基礎,主要要求學生了解生物安全的基本知識、技術、現狀和發展趨勢,為國家政策實施有力推進而服務。
3教學過程與方法的探索
教學過程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大量引用經典案例,引用圖片、文獻、動畫、科普視頻等培養大學生主動涉獵生物安全知識、關注生物安全相關時事熱點的意識,引導學生客觀對待生物安全,客觀對待轉基因產品,進而廣泛宣傳,正確引導公眾,有利于為我國生物安全的發展,特別是轉基因生物技術發展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傳統教學模式單一,填鴨式教學,課堂師生教與學無互動,不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由此造成課堂教學效果欠佳。再加上課程學時不斷壓縮,科學技術又飛速發展,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學時內熟悉課程架構,掌握核心內容,產生學習興趣,對教師自身的知識儲備、實時熱點的更新、科學前沿動態的跟蹤提出了更多更廣的要求。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1)采用混合式教學。混合式教學是將傳統的講授教學與網絡的在線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學生學習更加主動、積極和有興趣。課堂教授,主要集中課程基本知識點、技術方法的講解,效率高、效果好,能夠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網絡的在線教學,主要可以利用一些精品課程平臺、在線開放課程平臺的資源,比如浙江大學葉恭銀教授主講的國家精品課程、國家精品共享資源課《生物入侵和生物安全》、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轉基因技術:安全、應用與管理》,也可以通過一些學習平臺錄制簡單的課程視頻、材料供學生學習,當然要符合混合式教學的設計,線上有資源、線下有活動、過程有評估;
(2)豐富教學資源。傳統的教學資源就只有課本,而課本的更新無法與時俱進,所以需要教師實時更新教學資源,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形態:經典案例、科技前沿動態、實時熱點、視頻資料、文字資料、動畫資料等等?,F在的本科教學大多采用多媒體教學,在多媒體教學中融合新的教學資源,可以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比如,在介紹轉基因的章節,可以給學生播放農業農村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制作的1分鐘動畫短片“你了解轉基因嗎?”,介紹轉基因食品時可播放農業農村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制作的6分鐘動畫短片“轉基因食品與非轉基因食品同樣安全”;在多媒體課件中也可以制作一些簡單的動畫,是知識點更易被學生理解和記憶,在講授常規雜交育種與基因工程育種的區別時,引入基因片段的動畫區分大量基因和精確特定基因轉移的區別;在講授“生物入侵”知識點時,可結合“秘境追蹤”之“外來生物入侵”的視頻;還有TED視頻,比如介紹DNA的雙螺旋結構時播放“James Watson我們是如何發現DNA的”視頻,還有“Keolu Fox人類基因研究需要更多樣化”“Mark Bittman 我們的食物到底怎么了”等等與課程相關的科普講座視頻,國內相關的科普視頻有我是科學家20180829期上海交通大學崔凱“公眾為什么質疑轉基因?”;央視七套《農廣天地》20150726推出的科教宣傳片《轉基因技術》等等;文字資料包括農業農村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出版的《你了解我嗎?——農業轉基因生物知識連環畫冊》、相關書籍、行業準則、國家標準等等;那經典案例、科技前沿動態和實時熱點需要教師實時關注網絡信息、報道、并做好相應的記錄和累積。
(3)豐富教學形式。除了傳統的課堂教授式教學,我們還可以采用提問互動式教學,教師提問,幫助學生回顧舊知識,引發新思考;學生提問,可以鞏固知識點,擴大知識面,學會如何思考與分析問題。還可以采用辯論賽式教學,老師提出辯題,比如“轉基因食品的利與弊”,學生分組,通過校圖書館、網絡等進行文獻檢索,實例查找,提出論點和論據,既培養了學生的信息檢索能力,分析問題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團結合作能力。還可以采取小組匯報教學,老師提出一些熱點新聞,各小組從熱點問題中分析梳理相關與課程有關的知識點,并提出小組的意見與建議,幫助學生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在出現相關失實報道或謠言時要如何進行正確的分析和判別。
4教學效果及評價
建立多元評價渠道及考核方法,改革課程考核方式,采用課程論文、課后心得、小組PPT匯報、辯論賽、線上課程完成情況、課堂互動、平時成績等多方面考量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既提高了教學效果,緩解了學生的考試壓力,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安全知識的興趣。
5結語
生物安全在提供科學決策、保障人類健康和環境安全、回答公眾質疑、促進生物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將《生物安全》設為農科類高校通識教育課程,首當其沖在農科類高校中推廣和學習,是農業學子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是消除公眾偏見疑慮、知識科普和宣傳最堅實有力的承擔者和宣傳員。同時,教師應持續改善課程設計,豐富教學資源,爭取持續推動《生物安全》課程的通識化和科普化。
基金項目:新疆農業大學2018年校級教研教改項目基金。
參考文獻
[1] 曹紅麗.生物技術發展引發的生物安全問題研究[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1(02):6- 13.
[2] 戴小楓,吳孔明,萬方浩等.中國農業生物安全的科學問題與任務探討[J].中國農業科學,2008,41(06):1691-1699.
[3] 宋雯雯,曹家祥.高等院校開設“轉基因生物安全”通識課程的必要性和教學策略[J].農產品加工,2015(22):75-76+81.
[4] 鄭義.生物工程專業開設《生物安全》課程的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36):21045-21046+21049.
[5] 黃衍章,陳莉,葛永竹,李淼.農林院?!掇D基因生物安全》課程教學改革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03):286-287+319.
[6] 鄧漢卿.新形勢下高校生物教改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才智,2015(31):126+128.
[7] 李浪.高校課堂教學現狀與教學效果提高研究[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31(06):132-134.
[8] 劉謙,朱鑫泉.生物安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21- 41.
[9] 盧華安.互動式教學與問題意識培養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7.
[10] 申玉玲.探究式和講授式教學在化學課中有效整合的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