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君
【關鍵詞】 數學教學;數學思維發展型課堂;轉化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2—0173—01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學數學離不開思維。沒有數學思維,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數學教學就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數學教學實質上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數學思維活動,學習數學家思維活動的成果,并發展自己的數學思維。數學教師不僅要教知識,更要啟迪學生思維。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想盡辦法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進而把小學數學課堂轉化為數學思維發展型課堂。
一、游戲教學法
將數學知識寓于游戲之中,教師適當穿針引線,把單調的教學過程變為藝術性的游戲活動,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在玩中收獲。正如皮亞杰說:“如果每一個正常兒童的個人首創精神能在游戲中具體地表現出來,那么他們就有精確的數學思維能力”。
例如,這樣一道題目:小明和小麗做游戲,他們把18顆棋子放在桌子上,然后輪流拿,每人每次只能拿1顆或2顆,誰拿到最后1顆誰就獲勝。你能想辦法讓小明保證獲勝嗎?這道題目就讓學生每兩個人一組玩一玩、試一試,讓他們在游戲的過程中發現必勝的方法:1.必須讓對方先拿;2.自己拿的個數必須和對方拿的個數合起來是3。
二、嘗試(表演)探索法
根據內容的重點、難點,在學生“最近發展區”選擇嘗試點,并為學生創造嘗試或表演的探索條件,讓學生通過自學、自練、自我發現,達到培養思維能力的目的。
例如,這樣一道題目:10個人參加宴會,每個人必須要跟其余的人都握手一次,一共握了多少次?100個人呢?這類題目先讓學生從人數比較少的情況開始表演,握手至少2個人,2個人握手1次;3個人:2+1=3次;4個人:3+2+1=6次;5個人:4+3+2+1=10次……表演到此時,學生就發現其中的規律了,因此10個人的握手次數就是:9+8+7+6+5+4+3+2+1=45次。100個人的握手次數就是:99+98+97+……+4+3+2+1=4950次。學生表演握手既感到好玩,又親身體會了規律的產生過程,情商、智商都得到了發展。
三、社會實踐法
結合教學內容及生產、生活情況,讓學生走向社會,深入生產生活實際,去自我實踐、自主探索,進而解決實際問題。
例如,這樣一道題目:“一件服裝,按成本加50%作為售價,后來打8折出售,每件賣60元,這件服裝的成本是多少元?現在是賠了還是賺了?”教師可以提前安排學生去商場調查了解有關成本、定價、利潤、利潤率、打折、賣價等知識,課堂上鼓勵學生討論研究。
四、實驗操作法
引導學生利用一定器材設備或簡易設備進行實驗,來獲取數學概念、公式和規律等知識。
例如,這樣一道題目:“找次品:有10個形狀、大小、顏色都一樣的乒乓球,其中一個是次品。已知次品的質量比其他的乒乓球略輕一點,你至少稱幾次就一定能找出這個次品?如果有20個、100個乒乓球呢?”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先研究如果有2個乒乓球、3個乒乓球、4個乒乓球、5個乒乓球……10個乒乓球的情況,發現規律,推導出表達式,后面的20個、100個乒乓球的情況就迎刃而解了。
五、問題討論法
在教學中有目的、有方向地進行思維訓練,將訓練內容轉化為許多實際問題,學生就問題展開討論,引發思考,促使學生打開心靈之扉,在解決問題中訓練思維。
比如,這樣一道題目:“還原問題:小林用壓歲錢的一半買了一個語言復讀機,又用余下的一半錢買了幾本課外書,這時他還剩150元。你知道小林一共有多少錢嗎?”學生對這個比較簡單的問題展開討論后發現畫線段圖對這個問題很有幫助,于是稍復雜的問題他們也會嘗試畫線段圖進行解決。
總之,小學數學思維訓練是一個由訓練準備到訓練實施,再通過訓練測評,又回到新一輪訓練的循環往復過程。每經過一個循環,教師組織訓練的能力和學生的思維能力都將得到一定的培養和發展。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