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欣欣
摘 要:當代高職大學生生活觀的現狀,是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只有對當代高職大學生生活觀的現狀進行深入的調查了解,才能在此基礎上對當代高職大學生生活觀的影響因素、以及解決當代高職大學生生活觀問題的對策作出深入的有針對性的研究。在查閱了大量資料,借鑒前人已有的理論成果的基礎上,本人將高職大學生生活觀具體化為人生態度、戀愛觀、學習觀、就業觀等部分。
關鍵詞:高職大學生;生活觀;調查分析
當代高職大學生生活觀的現狀,是當代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內容,只有對當代高職大學生生活觀的現狀進行深入的調查了解,才能在此基礎上對當代高職大學生生活觀的影響因素、以及解決當代高職大學生生活觀問題的對策作出深入的有針對性的研究。在查閱了大量資料,借鑒前人已有的理論成果的基礎上,本人將高職大學生生活觀具體化為人生態度、戀愛觀、學習觀、就業觀等部分。
一、當代高職大學生人生態度所呈現的特點
人生態度,包括對生命與死亡、幸福、事業、愛情、婚姻和其他各種生活問題的態度。在大學生活中,大學生充實了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發展,并通過各種渠道來實現自己的價值追求。通過分析,我們認為當代高職大學生對待人生的態度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生活目標比較明確,但也存在目標不清的情況。生活目標作為高職大學生生活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高職大學生的生活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只有有了明確的生活目標,才會有努力的方向,生活才會有意義、有價值;反之,如果缺乏目標,生活就會陷入空虛無聊的境地。在對你的生活目標是什么的提問中,選擇成就一番事業的大學生為243人,占46.2%,選擇擁有美滿幸福的家庭的為124人,占23.6%,選擇自由發展、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的為82人,占15.6%,選擇沒想過的為56人,占10.6%,選擇其他的為21人,占4%。由此可見,高職大學生大部分有著自己較為明確的生活目標,但他們的生活目標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呈現出多樣性特征;而且當代高職大學生“由于出生時代、生活環境的影響,也呈現出追求自由的傾向。”另外,10.6%的學生沒有生活目標,這值得我們深思。在回答你是否有自己的理想或精神支柱的提問時,選擇“有”的學生為123人,占23.4%,選擇“大多數時間有”的學生為203人,占38.6%,選擇“沒有”的學生為200人,占38%。通過調查可以看出,在高職大學生中部分存在著理想信念缺乏的問題,有近一半的被調查大學生竟存在沒有理想或精神支柱的問題。
第二,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是主流方向。在回答“您對自己人生前途的態度是什么”問題時,選擇“很樂觀”的大學生為87人,占16.5%,選擇“很擔憂”的大學生為43人,占8.2%,選擇“過一天,算一天”的大學生為70人,占13.3%,選擇“努力爭取明天的幸福”的大學生為326人,占62%。通過數據我們不難看出,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信心,認為自己的努力奮斗能換來美好的生活是大多數學生的心理狀態,可見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在高職大學生中是主流。
第三,評價標準社會化,但也存在多樣化的趨勢。對生活的評價標準將決定生活的本質內容。在回答“您認為一個人的價值取決于什么(限選三項)”問題時,選擇“錢有多少”的大學生為209人,占39.7%,選擇“權力的大小”的大學生為98人,占18.6%,選擇“社會名望高低”的大學生為78人,占14.8%,選擇“生活是否舒適、瀟灑”的大學生為326人,占62%,選擇“對社會貢獻大小”的大學生為342人,占65%,選擇“是否得到他人尊重”的大學生為317人,占60.3%。調查結果顯示,對社會貢獻的大小、生活是否舒適瀟灑、受到尊重的程度是高職大學生主要生活評價標準。但與此同時,金錢、權利、社會名望在高職大學生的評價體系中也顯得越來越重要了,這一點值得關注。
第四,人生榜樣的模糊性。人生榜樣是人生理想的現實模型,人生榜樣影響和決定著個人的行為。當前我國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使得人生觀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對人生榜樣的選擇具有不確定性。在回答“焦裕祿和比爾蓋茨,誰是您的榜樣?”的問題時,回答“焦裕祿”的占4.5%,回答“比爾·蓋茨”的占45.7%,回答“兩者都是”的占26.1%,回答“兩者都不是”的占23.7%。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大學生對“比爾·蓋茨”的祟拜遠遠高于“焦裕祿”,選擇“比爾·蓋茨”45.7%和選擇“兩者都是”占26.1%,合計達到了71.8%,選擇“焦裕祿”占4.5%和選擇“兩者都是”占26.1%,合計達30.6%,這說明高職大學生對比爾·蓋茨的崇拜遠大于對焦裕祿的崇拜。經過訪談發現,部分學生根本連焦裕祿是誰、他的事跡是怎樣的都不知道。這說明在社會主義建設的現階段,榜樣的缺失是十分明顯的,而原有的榜樣得不到學生的認可,這是我們思想政治工作者亟待考慮與解決的問題。
二、當代高職大學生戀愛觀所呈現的特點
第一,戀愛現狀,大部分學生有戀愛經歷。在對“您曾經談過戀愛或處于戀愛中嗎?”的調查中,有48.7%的高職大學生曾經談過戀愛或正處于戀愛中,這一比例略高于本科大學生。調查還發現女生戀愛比例略高于男生,導致男女戀愛比例差異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一是高職女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成熟較早,并且女生有較強的依賴性,所以她們對感情的需求高于男生。二是高職大學生一般情況下,在畢業后會選擇直接就業,因此很多女生認為在校園中尋找好依靠,是大學生生活中應該做的。從調查數據看,文科學生曾經談過戀愛的比例為68.3%,理科為36.4%。這主要是受男女比例的影響。理工科專業男女性別比例失調,女生很少,而文科專業男女學生比例較協調。另外課程壓力也是原因之一,文科學生平時的課程較松,考試前臨時突擊幾天便可輕松過關,談戀愛正好可以充實閑暇時間;而理工科學生的實驗多,專業知識需要平日積累,不能靠突擊來應付考試,學習壓力較大,因而戀愛比例要低些。
第二,戀愛動機多元化,大部分學生追求美好的愛情。在回答“您對大學生的戀愛動機有何看法?”的問題時,選擇“滿足心理、生理的需要”的同學占9.6%,選擇“打發無聊的時光”的同學占14.2%,選擇“緩解緊張的學習壓力”的同學占14.6%,選擇“選擇人生伴侶”的同學占18.6%,選擇“追求美好的愛情”的同學占39.6%,選擇“隨大流,不落伍”的同學占3.4%。因此,通過調查數據可以看出高職大學生戀愛的動機是多樣的。總體上看,高職大學生的戀愛觀已趨于成熟。在對待戀愛的態度上,大部分學生是抱著正確的心態,或為了愛情,或為了結婚;有的學生是不甘寂寞、尋求精神寄托;有的是為了消遣好玩;也有的學生是虛榮心的驅使,你有,我也要有。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女生中為了愛情而戀愛的比例要高于男生,男生中因孤獨、寂寞、好奇而戀愛者比女生普遍,程度也比女生強烈。當然這并不表明男生就不向往愛情,只是尚未遇到,但又不甘寂寞。因此要注意到,校園中的戀愛雙方,如果女生出于愛情,男生出于寂寞等非愛情因素,則女生很容易受到傷害。應該看到大部分學生的戀愛觀還是正確的可取的。到了上大學的年齡,學生們已經基本發育成熟,因此會有戀愛的需要。
第三,戀愛態度比較復雜,沒有主流性的意見。在回答“您如何看待高職大學生戀愛的利弊得失”的問題時,選擇“利大于弊”的同學占34.7%“弊大于利”的同學占39.6%。選擇“利弊相當”的同學占19.6%,選擇“不清楚,沒想過”的同學占6.1%。總體上,對于高職大學生戀愛的利弊確實很難下定論。認為利大于弊的學生普遍認為,大學時代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時期,而且大學中的戀愛相比社會上的戀愛更加單純、美好。而選擇弊大于利的學生普遍認為大學時代是重要的知識積累和社會實踐階段,這一時期的積累對于將來的職業生涯至關重要,所以不應該讓戀愛占去了有限的時間。在回答“您認為高職大學生戀愛主要通過什么途徑?”的問題時,選擇“主動追求”的同學占19.8%,“隨遇而安”的同學占31.2%,“他人介紹”的同學占16.5%,“網絡尋覓”的同學占10.4%,“一見鐘情”的同學占19.6%,選擇“其他”的同學占2.5%。在回答“您相信網絡愛情嗎?”的問題時,選擇“相信”的同學占23.7%,“不相信”的同學占34.2%,選擇“半信半疑”的同學占39.4%,選擇“無所謂”的同學占2.7%。這些數據說明網絡對高職大學生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大,網絡戀情也呈上升勢頭。
第四,對同居問題更加開放。在回答“您對大學生男女同居現象怎么看?”的問題時,選擇“雙方愿意就可以”的同學占34.7%,“應嚴格查處”的同學占8.6%,選擇“有助于適應未來婚姻生活”的同學占2.4%,選擇“會引發社會問題,應受到譴責”的同學占8.9%,選擇“是對自己的一種不負責任”的同學占45.4%。根據了解,對同居持肯定態度的學生不外乎以下幾種原因:“第一,部分學生認為同居可以幫助他們避免孤獨和寂寞。第二,有些學生選擇同居是因為當熱戀到一定程度,覺得誰也離不開誰就搬到一起住。第三,有些認為住在一起,更容易磨合兩人之間的感情。”學生同居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現象,它的存在是社會發展的客觀結果。但是,學生渴望愛情、追求愛情應該得到肯定,但過于夸大、過于崇拜愛情,無視甚至藐視社會公認的婚戀道德,放縱自己的情欲,必將使甜美的愛情結出酸澀的苦果。
三、當代高職大學生學習觀所呈現的特點
第一,普遍存在學習效率低以及缺乏學習動力的問題。在回答“在目前的學習中,您感到最苦惱的事情是什么?”的問題時,選擇“力不從心”的同學占7.8%,選擇“疲勞”的同學占10.3%,選擇“效率低”的同學占32.4%,選擇“害怕考試”的同學占13.6%,選擇“缺乏學習動力”的同學占27.8%,選擇“讀書無用”的同學占4.3%,選擇“課程設置不合理”的同學占3.8%,選擇“其他”的同學占0.2%。從數據看書,缺乏學習動力和效率低是最主要的兩個方面,不少學生對學校安排的教學課程的“有用性”心存質疑,抱一種實用主義的態度去學習,進而影響了學習的成效。而學習效果不好又反過來成為造成學生心理壓力的一個重要因素。調查顯示,隨著年級的遞升,大學生最為苦惱的事情中,其中“讀書無用”和“課程設置不合理”這兩項的比例急劇上升。
第二,學習目的較實際。在回答“您學習的目的是”的問題時,選擇“學有所成,報效國家”的同學占23.7%,選擇“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的同學占11.6%,選擇“獲得穩定的職業”的同學占44.2%,選擇“跳出農門”的同學占20.5%。可以看出,高職大學生的學習目的還是很現實的,這與很多高職大學生來自農村,肩負著整個家庭的殷切希望有關。
四、當代高職大學生就業觀所呈現的特點
第一,由于“就業難”所引發的心理壓力加大。獲得好的職業是高職大學生求學與成才的主要目標,而“就業難”的現實境遇所產生的巨大壓力,會加劇學生個人職業選擇和社會選擇的心理沖突,帶來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在回答“您對擇業的感覺和心態?”的問題時,選擇“躊躇滿志”的同學占24.9%,“較有壓力,有一些自信”的同學占30.7%,選擇“時常感到困惑”的同學占17.6%,選擇“很有壓力,感到焦慮”的同學占7.6%,選擇“希望得到實際的指導和幫助”的同學占17.4%,選擇“車到山前必有路”的同學占1.8%。通過分析得出,大部分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有信心,擇業心態健康向上,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就業心理素質方面有所欠缺,面對就業的壓力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和自信心。這種現象與學生自我定位能力弱有關,他們將畢業擇業看成終身大事,把個人命運維系在一點上,擔心自已因能力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因此在多樣化的職業面前,顯得無所適從,或惶恐不安。同時,有1.8%學生相信“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表現出一定的消極被動性,同樣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現。同樣應該注意的是,17.4%的學生“希望得到實際的指導和幫助”,這一方面表明了就業指導與咨詢有著現實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說明現行的就業指導與咨詢工作水平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第二,對公平競爭的就業環境明顯擔憂。對社會能否提供一個公平公正的就業競爭環境表示懷疑。在回答“您認為大學生擇業時最令人苦惱的是什么?”的問題時,選擇“沒有理想的職業供選擇”的同學占24.7%,選擇“機會不均等”的同學占30.2%,選擇“錢權勢影響公平競爭”的同學占16.9%,選擇“自身的知識能力不適應社會需求”的同學占25.7%,選擇“社會對大學生評價太低”的同學占2.5%。從數據可以看出,學生已經充分認識到了就業機會的均等和自身素質的提高對于就業的至關重要性,表現出對目前社會就業公平狀況的明顯擔憂。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為高職大學生建立一個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和一個更加優化的教育和培訓體制,值得我們認真探討。
第三,職業預期普遍較高,期望較高的薪資待遇,向往大城市的生活。在回答“您參加工作后的工資期望值是多少”的問題時,選擇“1000元以下”的同學占9.8%,“1000—1999元”的同學占34.8%,“2000—2999元”的同學占31.6%,“3000元以上”的同學占23.8%。說明高職大學生的整體期望的薪資待遇還是比較高的,基本相當于我國比較發達的大城市的平均工資水平。總體上就業工資期望值偏高,為其順利地找到工作增加了難度。當然,高職大學生對于工資的過高期望也有其客觀原因,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高等教育對于學生而言是一種高成本投人,不少學生由于上大學而花光了家中的所有積蓄,高投入自然期望著高回報。
在回答“您認為比較理想的是在哪個地區就業?”的問題時,選擇“國外(政府或企業的駐外機構等)”的同學占2.4%,選擇“京津滬渝直轄市”的同學占10.3%,選擇“沿海開放城市”的同學占49.6%,選擇“內地省會城市”的同學占24.8%,選擇“.國家急需人才的邊遠或農村地區”的同學占6.5%,選擇“家鄉”的同學占6.4%。說明大部分高職大學生還是會選擇去大城市就業,他們認為那里有更多的發展機會。
通過問卷調查可以看出,當代高職大學生的生活觀總體來看是積極健康的,但其中也表現出一定的問題,例如,學習動力不足,對于就業問題比較迷茫等等,為我們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別是生活觀的教育提供了方向。
參考文獻
[1] 董廣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應用[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4
[2] 楊妍.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與人力資源開發[J].華東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3] 戚萬學,杜時忠著:現代德育論[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
[4] 程方平,毛祖桓著:中國教育問題報告[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