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學生英語能力欠缺、學習興趣缺失是根深蒂固的問題。練習機會少,教學內容不生動、教學形式單一刻板都是這一現象的成因。本文旨在探討教師在英語教學導入環節中如何有效利用任務型教學法,激發學生興趣,使其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這一實踐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其表達的自信。
【關鍵詞】口語;導入環節 ;任務型教學法
【Abstract】Summary The fact that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re poor at English is deep-rooted. This can be attributed to numerous factors, such as not enough practice, dull teaching content, and inflexible teaching method.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explore on their own through making use of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in the lead-in part. The practice aims 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boost their confidence in English speaking.
【Key words 】oral English;lead-in part;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作者簡介】顧寧一(1984-),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英語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高職英語教學。
一、引語
高職學生的英語能力弱,對學習缺乏信心和投入,此狀況由來已久。要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水平,必須從學生對學習的自發投入入手。孔子有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的角色是釋疑解惑,無法替代學生在求學道路上的孜孜探索。鑒于高職學生大都依賴老師灌輸而沒有預習和復習的習慣,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學活動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關鍵在于促使學生投入到自發學習探索中去。
任務型教學法—強調“在做中學”—即“教師通過引導學習者在課堂上完成任務進行教學”,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具有普適性。顧名思義,此教學法以任務組織教學,大大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可暴露出來,使課堂教學更有的放矢。
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要構建任務驅動式互動性課堂,是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改革的方針政策。 這就要求老師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靈活安排教學內容和活動,以實現最佳教學效果。
二、教材分析
教材是教學的綱領,包括課本和另外補充的內容。考慮到高職學生整體薄弱的英語基礎,及對其職業能力的要求,選用《高職國際進階英語》為教材,現以第二冊為例,包括8個單元:
1. Company 公司
2. The office 辦公室
3. Manufacturing 生產制造
4. Environment 環境
5. Business meals 商務餐
6. Meetings 會議
7. Troubleshooting 解決難題
8. Careers 職業生涯
教材除了緊扣“職業發展”之外,具有兩個“不足”1.導入部分形式單一,都以圖片與詞匯配對的形式出現,比較單調。2. 教材內容以語法和詞匯為主,缺乏口語訓練。3. 有些單元內容枯燥,不接近學生日常生活,學生很難理解或產生興趣。
根據教材的實際情況,英語教學可從導入環節著手,使學生通過討論、演講等口語形式提升表達的自信和意愿,并通過觀摩其他同學進行總結和自我修正。與此同時,盡可能實現導入形式的多樣性,重視與學生的互動,及時了解她們的疑惑,幫助其更正錯誤。
三、導入部分活動設置
諺語有云:“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環節通常只有幾分鐘時間,卻對課堂氣氛及學習進程起到關鍵作用。此方面的研究不勝枚舉,而相關研究基本圍繞導入的各種方法,如問題導入法、情景故事導入法等。本人進一步從實踐出發,結合教材實際,總結幾點經驗。
1.選擇合適的切入點,不急于進入正題。高職學生對理論學習普遍缺乏興趣,而更重視生活技能或動手能力。因此,照本宣科或進行大強度的語法詞匯練習會使學生缺乏興趣和動力。
在實際教學中,根據單元的內容,結合之前提到的任務型教學法,在進行教學時,預先布置口語任務,要求學生分組討論或獨立演講,使其參與并表達想法,以此作為導入形式。以第2單元《The Office》為例,該單元聚焦辦公室禮儀和規則,在上課前,提出問題 “If you run a company, what can be the rules? ”(如果你開公司的話,會制定哪些規則呢?)要求大家進行分組討論。盡管學生們沒有實際經營公司的經驗,他們往往能在交流中腦洞大開,或得到他人啟發,這比呆板地練習課文中的重點語法和句式有效得多。
老師在教學時,往往將課本內容作為一堂課的重心,而導入只是蜻蜓點水一筆帶過,這樣會造成學生無法進入狀態,始終游離于課堂教學之外。在實際教學中,老師不妨在導入環節多投入一些時間,邊與學生進行互動邊觀察,當學生呈現積極投入的狀態時開展教學。
2. 巧妙引入課外內容,為教學提供助力。上文提到,教材中有些內容較枯燥,此時好的引入方案能喚起學生參與的意愿。以第3單元《Manufacturing》為例,此單元重點在于描述生產流水線,及產品的制造加工過程。考慮到這些內容與人們生活相去甚遠,因此在該單元開始前,以一段聽力作為引入,聽力中人們討論: “What is the best product you have ever bought?” (你買過的最好的物品是什么?),要求學生記錄其中提到的幾件物品,以及人們覺得某件物品很好的緣由。隨后請學生談談自己買過的最好的物品并解釋原因。這樣的教學安排更具互動性,學生不僅能通過聽力了解關鍵句型,并在后續階段就相關內容進行交流,更為接下來“產品的加工制造”教學進行了鋪墊。
針對一些內容生僻的單元,老師在教學中可以適當向課外相關內容傾斜,以使學生有意愿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課外內容的加入并不會影響正常教學的進度,而且還能使教學有張有弛。
四、結語
很多人認為一堂課是否成功關鍵在于其內容,而導入則可有可無,無傷大雅。事實上,導入是否得當,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一堂課的導入階段,如教師準備不充分,或學生沒有被“喚醒”,都會導致整堂課像沒到火候的烹飪,課堂上學生呈現的狀態難以讓老師滿意,學生的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導入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如何導入沒有固定的原則和方法可循,教師需要謹記的是一堂課的內容不應全部來自教材,需要時不時地穿插有趣的課外內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從另一個視角出發,給學生提供空間去感受和創造,比老師單方面剖析知識點,或長時間的說教更有效。
導入就像西餐里的“開胃菜”,不是主角,卻有不容忽略的作用。這要求老師在上課時足夠重視,根據教學內容,有時“看門見山”,有時采取迂回戰術,循循善誘,使學生自發投入到學習中。
參考文獻:
[1]雷霞.現代高職英語課堂教學面臨的新問題及對策[J].英語廣場, 2019(7).
[2]路欣.高職英語教學中“課堂導入”的原則和方法[J].科教文匯, 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