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的轉變和升級,企業和行業對人才的需求也開始多元化和復合化,人才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創新能力是一項重要的考核指標。另外,目前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一直存在,為了緩解就業困難的情況,國家出臺政策鼓勵大學生積極創業,在行業中開創出新的技術優勢和產業優勢。然而,就目前我國產教融合的情況來說,高校的創新創業的形勢并不樂觀,由于高校的教育方向還是相對固定化,而且與企業的合作程度不高,大學生的學習方向還是偏向學術和理論,實踐經驗缺失,且現代信息技術與高校專業教育融入程度不高,學生和高校所掌握的社會資源和信息不多,這一系列原因導致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還需要繼續加強。對此,本文也將針對目前的問題進行討論,并且提供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產教融合? 高校? 創新創業教育? 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8-0032-02
一、產教融合發展的新態勢以及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新要求
(一)新時代產教融合發展的新態勢
產教融合是我國高校教育應對市場和社會形勢的一種變革,是目前高校培養復合型和應用型人才的一種機制手段,它主要是通過將產業和專業以及創業這三者相互融合,讓學生能夠接觸到相關產業和企業的運營方式,從而將高校的專業教育多元化和立體化,更加注重實踐經驗,并且在此基礎上鍛煉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從而擴大創業的形勢。
首先,創新是目前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驅動力,因此創新能力是目前高校的重點培養方向。我國的市場和相關行業已經發展到一定階段,傳統的低端制造已經不能夠滿足市場和國家發展的需求了,因此將生產向高端技術方向發展,加快創新和創造才是現在產業發展的目標。而創新是較為高端的生產形式,需要人才和知識資源的支持,因此高校作為培養專業型人才的地方,其產教融合的理念將會指導高校更好地將人才的創新能力偏向于市場和產業發展,從而提高創新的應用能力。
其次,現代化信息技術已經深入到整個社會的各行各業中,甚至已經轉變了人們的生活和生產理念,有效地提高了人們的生產效率,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而現代信息技術的推動和深入應用同樣依靠知識和人才,只有人才在了解技術前景的基礎上,通過已有的技術加以改造和創新,實現新的信息技術,才能讓產業和現代化信息建設融合的更加緊密,從而實現技術鏈和產業鏈的融合和互相促進。
(二)產教融合發展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新要求
1.實現信息化技術與學校教育的融合
現代化信息技術與學校教育的融合,能夠更好地推動產教的發展,也是高校形成產教融合機制的關鍵性環節。現代信息技術能夠為高校教育帶來更多的市場和產業方面的形勢和知識,將傳統的專業教育知識體系進行不斷地更新,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加便捷的獲取形式來促進整體知識的完善,教師在進行教授的過程中就不再局限于專業理論知識,而是能夠教導學生更多與專業相關的市場和社會行業形式和動態,從而很大程度上解決高校與市場和企業斷鏈,人才培養方向與市場需求不相符的問題。而且現代信息技術也能夠為高校和企業建立一個溝通橋梁,方便高校能夠實現與企業的對接,從而輸送更多人才。
2.從依托企業到環抱行業與產業
過去的高校由于各種環境和政策原因無法與企業進行緊密聯系和溝通,教育形式與企業的人才需求并不相符,而且高校鍛煉人才的方式需要依托企業的支持,這種被動的人才鍛煉和實踐形式往往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而現在產教融合的政策和背景下,國家要求深化“引企入教”的改革,支持企業和行業主動與高校相接觸,輸送大量的高校專業型人才深入到社會和行業第一線學習技術和市場知識,從而將專業知識與市場行業要求相融合相連接,真正鍛煉出復合型和應用型的創新人才。同時,高校通過產教融合的政策也將教育改革轉變為環抱行業與產業,不再只是單一地滿足某一企業的具體需求,而是擴大高校學生的市場和行業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適應市場和行業的多重需求,從而規避專業發展單一的風險。
3.提高教育服務創新的意識
服務創新意識更加具有針對性,它是指對針對行業和企業服務的創新能力展開和應用,創新的理念和方向更加集中于為企業和行業的未來方向考慮,創新的重點和環節都在于提高行業的運作能力和轉型升級能力。因此,高校在培養創新型應用人才時,要注意創新能力的鍛煉方向,要以當前行業和企業發展的形勢和前景為前提,認識到企業的轉型升級的需求,樹立服務與區域經濟發展的責任擔當意識,提高高校人才的培養方向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另外,還要融合目前時代的大方向,例如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大數據以及智能化的方向等,將教育更多與當前的形勢和熱點相結合來鍛煉學生的創新意識,讓他們的創新想法更加集中、更加具有針對性,而非一種發散性的創新思維。
二、目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
(一)教學模式陳舊
我國目前的教育形式還是比較陳舊的,雖然政府和國家對于教育改革的支持力度很大,但是由于高校的教育模式已經固化多年,想要進行整體轉變還比較困難,因此,高校的教學模式還是偏向于應試和理論知識的學習,對于創新教育和能力鍛煉還是局部的,沒有涉及到日常的教學中。再加上目前的現代化信息技術的融合程度不夠,教學模式沒有信息技術的支撐,教學模式刻板,教學過程中無法加入目前最新的知識和技術,學生學習的知識仍然是很早以前的,知識體系沒有更新,創新創業教育的效率就會大打折扣。
(二)師資結構單一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并不是高校為主體,而是需要政府、高校、企業甚至學生等多方主體共同的配合才能完成教育鏈接的全過程。而在國家的政策指導下,很多高校都已經在專業中配備了創新創業的指導教師,用于對學生的創新創業規劃作出引導,從而提高成功率。然而,高校所配備的創新創業指導教師本身水平層次就參差不齊,而且大多數高校的指導教師并不是具有非常系統的專業知識能力的,他們只是根據學校的師資配置而調配到這一項業務中,他們本身并不具有很強的指導創新創業的能力,而有一些高校更加重視,就會聘請一些校友、合作的企業家以及行業相關的人物擔任,而他們的就業和創業經驗更加豐富,指導意義更大。
三、產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新路徑
(一)融合現代信息技術,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一個窗口和鏈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學校要積極融合現代信息技術,將人才培養模式向創新性和適應性方面發展。首先,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要與專業相結合,通過大數據、AI以及云計算的技術手段讓學生的知識接受形式擴大化,通過更加新穎的方式來促進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前沿信息的接收;其次,還要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打造一個與企業和行業相連接的橋梁,建立一個溝通建設系統,將學校與企業相鏈接,整合行政管理部門的資源和力量,將高校的信息資源體系建立得更加完善,讓高校能夠掌握更多關于社會和企業的信息,在教育調整上更加具有針對性。
(二)鼓勵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增強服務意識
創新創業教育不能單單依靠學校,而是要鼓勵企業和社會各方的參與和幫助,針對企業和行業的需求對人才進行培養,從而提高人才的創新服務意識。高校要在師資配置以及平臺建設上與企業進行對接,爭取到企業的更多資源,從而實現人才的鍛煉。在師資配置上,要積極與企業溝通,能夠引進更多企業的內部管理人員和項目負責人來為學生教授關于創新創業方面的課程,通過他們自身的經驗來豐富學生對市場和行業的了解,將專業知識和前景有力結合;在平臺建設方面,則要與企業共享科技研發實驗室以及科研建設平臺等,讓學生能夠進入企業研發和創新的第一線去了解企業的創新方向和途徑,從而對創新創業有更加深刻和專業的理解,這對于提升學生的服務意識也具有更大的幫助。
(三)制定規范標準,統一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一是對創新創業的教育進行定義,確定范圍和要求,為高校的創新創業提供方向,并且更好地劃分課程標準和培養目標;二是政府要對創新創業的培養大綱和方案進行審核,并且對其質量評估建立一個有效且符合當前教育需求的考核標準,考核中需要包含各個主體,包括高校、課程標準、教師教授等,并且通過各方主體的反饋進行完善。
結束語
綜上,創新創業教育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需要進行轉變和升級,高校要打破傳統的教育形式,積極與企業和行業相對接,建立一個完善的教育鏈接,從而促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輸出。
參考文獻:
[1]龍雪梅,王棟杰.“雙創”背景下高校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現狀調查與研究[J].大學教育,2019(09):168-170.
[2]郜暢.“互聯網+”時代下移動支付對醫院的影響與改革[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9(16):93-94.
[3]王曉敏,邱小明,吳玉程,楊哲偉.創新與創業型研究生人才培養研究[J].科技與創新,2019(15):149-150+155.
作者簡介:
張晶欣(1995-),女,漢族,安徽安慶人,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