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鳳
摘 要:在農村的改革發展過程中,推進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此外,它也是維護農民集體收益分配權、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主要形式。因此,必須要全面地考慮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若干問題。基于此,本文將主要分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的相關問題以及改革策略。
關鍵詞: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若干問題;思考
一、導言
農村集體經濟是指農村內由集體共同擁有的各類資產及資源的組織載體,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指通過改革手段使農村土地資源、資產進一步實現產權明晰和權屬關系。農村綜合改革與發展的核心問題就是需要解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改革問題,在這過程中需要同時兼顧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問題。
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傳統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規定,農民是集體資產的共同所有者,且對該資產所承擔的義務和所享有的權利具有對稱性和內容一致性。傳統村民集體制度具有強烈的資產排他性,即集體資產相關事務不受任何不屬于該集體的人的控制和參與。但是,農村經過多年發展,隨著眾多村民個體不斷移出與進入,農村集體產權擁有者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矛盾,根據長期的經驗和相關理論,可知,矛盾產生的重要原因就是該制度的不完善性和該體制下相關實行措施的落后性,因而進行農村集體產權改革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三、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所存在的問題
1.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實施環境差異巨大。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關鍵便是明確產權,但由于受到相關歷史、地理位置、人文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農村產權明晰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從整體上看不具有一定的特點,因而在實際改革中,產權明晰的可操作性并不強,進而對改革產生阻礙。我國地廣人多,國家面積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三,人口數也是在多年的飛速攀升令不少國家望塵莫及,為世界第一。如此廣闊的地域和數量巨大的人口,使得我國各個地方的集體經濟發展不均衡,難以形成統一的改革標準,進行全國范圍的集體產權改革。就本地區而言,處于沂蒙山地區,比起沿海地帶的發達省份與鄉鎮,農村集體經濟收益甚微,對國家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產生消極影響。在發達地帶,集體經濟發展水平高,人民生產生活水平也屬國際較好,從局部上看,對集體產權改革會產生助力。
2.產權本位不明確。國家相關制度的改革對農民資產商業性有著較大的增強效果,但在實際的商業流轉過程中還存在相對較大的問題。如不同社會環境下,不同經濟條件,不同個體的集體財產權表現各不一樣,對產權本位不具有明確化,再如盡管在今天農民集體產權已具有一定的流轉性,但是對農村產權權益并沒有進行權利完全賦能。
3.農村積極產權改革實施的能力不強。我國極具創造力的其中一種制度便是集體產權制度,對全國整體狀況總結可發現現階段農村集體產權收益可以零來計算,實施力度極弱,其具體表現主要為三點:(1)屬于非法人。集體經濟組織在法律上雖具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但卻屬于非法人,使得集體組織是在無保障、無指引的情況下,參與經濟活動的,其功能與作用并不具有法律上的保障,這顯然是農村集體產權實現的最大限制性因素。(2)農民自我改革動力不足。由于農村資產的經濟價值較低,且沒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使得農民們對農村集體產權改革的性質不高。(3)產權改革實施力度較小。
4.農村集體對產權制度改革不重視。當下,中國農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社會信息接受能力差,在技能與信息交流上,具有閉塞性。當新的政策被頒布,農民往往不能正確領會政策意圖,再加上宣傳的懈怠,農民往往不知道自己身邊在發生什么,進而對其持漠視態度。農村集體產權改革具體實施者,因對鄉村利益分配情況不了解而盲目進行,受到利益受損者的不配合,形成工作開展的阻礙,更有甚者因未能守住工作底線,在收取好處后,對村內各有關情況視而不見。
四、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策略
1.逐漸完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完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做起。一方面,建立健全農村投融資機制。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社會資本融入農村市場的制度,且也能帶動農村市場的經濟發展。社會資金融入的過程中還需要建立并健全農村融資與投資機制,建立一個與農村資金需求相符合的服務體系、組織體系以及保險體系,讓農村融資渠道逐漸得到拓寬,并鼓勵更多民間資金流入到農村,促進產權與資本的高度融合,實現農村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土地規模經營政策扶持制度。農村集體資產比較突出的表現就是土地,在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也要高度重視建立起完善的土地規模化經營扶持政策,鼓勵并引導農民經營多種形式的規模,并堅持家庭承包經營為主,遵循自愿、有償的原則,引導新型的經營主體(如種養戶、龍頭企業),從而逐漸變為規模化經營。
2.強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就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內容來分析,其是農村經濟建設重要的一部分,為此干部以及群眾都應該強化自身對這部分內容的認識,真正從思想意識上改變對其的認識。同時,也要意識到新型產權制度對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影響。應制定好改革指導的具體意見,農村產權流轉的每項工作實行分類管理方法,確定具體的細則,創新改革體制與機制,破除各項制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難題,逐漸建立并完善農村產權流轉有形市場。
3.創新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方式。通常來說,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的改革基本上都是以保值與增值資產為基礎,且也要建立合理的獎懲方式,最大程度調動群眾與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與主動性。此外,可以設置新的管理結構,逐漸壯大村集體整體的經濟實力,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讓農村地區混合所有制經濟得到發展。
五、結語
總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推進可以有效地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此外,近年來,農村經濟改革工作不斷深化,改革的工作任務也就相應地加重,因此,在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進行改革的過程中,必須要充分地調動農民的參與積極性,以此來幫助提升改革的效率。
參考文獻
[1]王冬梅.關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若干問題的思考[J].財經界(學術版),2018(24):173.
[2]張麗靜.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若干問題的思考[J].農民致富之友,2018(20):24.
[3]陳文婷.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若干問題的思考[J].現代農村科技,2018(09):10.
[4]郝秀琴.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若干問題的思考[J].中國集體經濟,2018(20):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