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雯雯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積極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調高全要素生產率。新舊動能轉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引領地方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要內容及舉措。農業領域的新舊動能轉換是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實踐中“三農”工作面臨的又一個全新課題。農業新舊動能轉換,就要精確謀劃、精準實施、精致發展原則,堅持科技創新驅動、質量效益拉動、品牌引領帶動、產業融合互動、新型主體聯動和改革發展推動,以適度規模經營、綠色農業、裝備支撐等重點領域為突破口,加快構建產業精深、產出精品、經營精細、服務精準、裝備精良、文化精粹的精致農業體系。既要加大力度支持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發展,為他們“培土施肥”,打造中國經濟新的“發動機”,又要致力于傳統產業“挖潛開荒”,推動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促進“老樹發新芽”。
關鍵詞:綠色農業;新舊動能轉換;思考
一、新舊動能轉換的內涵及意義
新舊動能轉換是指培育新動能、改造舊動能。新動能是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形成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包括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舊動能是指傳統產業,包括采用傳統生產經營方式的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是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地方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要舉措,是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和實體經濟升級的重要途徑,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著力點,是推動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
二、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舉措
新舊動能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兩個引擎,需要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用信息化等新進技術手段促進農業、工業、服務業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做強存量。二是要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及高技術服務業、科技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等新興服務業,發展數字經濟和共享經濟,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做大增量。三是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提高政府辦事效率和公共服務水平,營造好環境。
每一次科技和產業革命,都極大地提升了生產力,推進供給側性改革,必須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的發展,為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三、如何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一是改造舊動能。積極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進傳統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強“存量”。要促進農業現代化,大力發展設施農業、訂單農業、精準農業、智慧農業等新型農業,推動“互聯網+農業”的發展;要推動工業轉型升級,深入落實中國制造,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智能制造、網絡化協調制造、大規模定制、服務型制造、云制造等先進制造業,全面推進傳統工業的轉型升級;要改造傳統服務業,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推動傳統商貿流通業轉型升級;要樹立經濟發展的跨界思維,積極推進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建設一批田園綜合體和現代農業莊園。二是增加新動能。大力培育和發展新技術、產業、模式,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做大“增量”。三是營造好環境,“放管服”改革+實施互聯網+服務。四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雙創為新動能成長提供更好的載體。
四、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近年來我國設施農業取得較快發展,但存在一些突出問題:資金缺乏,設施農業規模偏小,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低,產業化水平低,生產安排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市場風險大。
發展綠色農業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積極推動設施農業的規模化。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實施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項目,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引領作用,提高農產品質量,鼓勵農村合作社金融的發展,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水平,加快建設現代農田灌排體系。二是提高科技服務設施農業的能力。農業部門定期對農民進行定期培訓,及時掌握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操作規程,提供技術指導。三是推行標準化生產,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由原來的吃的飽到現在的吃的好,吃的安全、吃的健康轉變。四是建立暢通的銷售渠道,實現貨暢其流。建設大型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新興媒體及時發布產品信息,通過與超市、城市特殊消費群體形成有效對接,部分實現定產定銷,建立農產品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和知名度。
五、結語
當代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呈現多領域、跨學科、群體性突破并向經濟社會各領域滲透,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推進新舊動能轉換,激發新生產要素流動的活力,強化支撐保障機制建設,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打造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參考文獻:
[1]金江軍、郭英樓:《中國式跨越:新經濟引領新常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2]張曉帆、侯義鳳:《“新六產”構筑農業發展新動能》,《大眾日報》2017年6月7日.
[3]馬海濤 、高珂:《國家治理》周刊 ,2018年0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