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同波
【摘要】科學培養大學生的敬業精神,也是完善職業道德建設的關鍵組成部分,能夠給社會發展、國家進步提供有力支持。對此,各院校應給予足夠重視。
【關鍵詞】立德樹人? 大學生敬業精神? 培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0-0060-01
一、增強高校培養大學生敬業精神的自覺性
首先,應重視、完善大學生的勞動觀教育。勞動者在創造了社會一切財富的同時,也創造了人與人類社會。但在社會高速發展背景下,各種高級工具的產生、廣泛應用使得人們的雙手逐漸解放出來,雖然大幅度提升了生產效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勞動的認識,尤其是大學生,存在嚴重的偏頗與不足之處,進而導致很多學生都產生了重腦力、輕體力等現象,長此以往便會導致學生出現缺乏敬業精神的情況[1]。
其次,重視大學生正確職業目標的樹立。大學生之所以缺乏敬業精神,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其缺乏敬業精神,職業目標模糊,嚴重缺乏職場動力。對此,各高校可以通過《思想首先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創新創業課程》等通識課程,以及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有效開展,引導學生樹立更科學、適合自己的職業目標,對自身、職業崗位要求存在的差異做出重復考慮,然后通過各項學習、實踐活動的有效組織來不斷完善自身知識結構,以此來真正實現人員、職位之間的相互匹配。
最后,積極引導大學生參與各項實踐活動。激發、增強學生的事業興趣是提升敬業精神最直接、有效的一種方法。
二、加強學校、家庭與社會合作,增強培育實效性
首先,各高校應適當增加與學生家長的積極主動溝通,要引導廣大家長正確認識到,除了基礎教育之外,高等教育也要給予足夠重視,且要將家庭給孩子學習成長帶來的積極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從自身從事職業、價值觀等方面來給子女的職業觀帶來積極影響。要真正實現家長對學校教育的積極配合,加強教育思想的協調統一,也只有這樣才能夠取得理想的精神培育目標;其次,要重視、完善學校和社會、企業間的合作交流。學校要實現對單位用人標準的準確把握,實現對社會行業、企業不同階段發展方向的全面了解,并盡可能多的為學生爭取實踐鍛煉的機會,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對敬業精神的實質產生深刻感受,其專業認知也能夠得到不斷強化,進而提前完成相應角色的有效轉變。
三、構建科學完善的大學生敬業精神培育機制
首先,結合具體情況優化大學生敬業精神的培育內容。在日常教育培養過程中,學校及其教師應結合實際需求,將職業責任感、價值觀與榮譽感等內容恰當融入到專業知識教育當中,并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需求來制定出更科學、適合的培育計劃,以此來不斷完善對大學生的敬業、樂業和勤業教育,為其愛崗敬業,以及樂于奉獻等思想價值觀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持。
其次,可以給予有效載體來增強教育效果。可以通過在校園文化活動中恰當融入敬業精神培育來給學生調來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得學生能夠更好的接受愛崗敬業、恪盡職守,以及認真踏實等敬業精神教育。
最后,構建科學完善的敬業精神評價體系。各學校應結合具體情況來加強敬業精神評價、綜合努力水平測試的有機整合,除了要從不同角度來優化敬業精神理論知識的考核之外,還要基于對大學生日常互動參與、表現,以及社會實踐活動參與效果的綜合分析來構建更科學、適合的理論知識考核、實踐活動能力考核有機整合的評價體系,這樣既有助于促進大學生職業能力的全面提升,也能夠培養學生形成較高的職業適應能力。
結語:綜上所述,加強大學生敬業精神的科學培養,既有助于促進大學生全滿發展,也能夠為其就業率、就業質量的進一步提升創造良好條件。為此,各院校及廣大教育工作者應充分重視、不斷優化大學生敬業精神的科學培養,引用更科學完善的培養策略,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張景泊,桂翔.大學生敬業價值觀和敬業精神培育的依據、意義和路徑[J].思想教育研究,2019(02):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