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慶
【摘要】踐行小學生的文化自信,不能停留在口頭上或理論中,而應落實在具體的學科之中,尤其是應該落實到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教學中。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文化自信? 情境設置? 現實印證? 拓展延伸
【課題項目】本文為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統編新教材下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實踐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系列論文之一,課題立項號:GS[2018]GHB1292。
【中圖分類號】G63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0-0064-02
一、不僅僅是槌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
“不是槌的打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于完美。”[1]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關于文化自信的篇章不少,但我們不能僅僅進行理論上的單項灌注,不能像“槌的打擊”——直接說教、直接單項灌輸、直接“蓋棺論定”。新的課改理念與統編本課改背景下,我們應該創設活潑的情境教學,使道德認知像“鹽”一樣溶進情境的“湯”中,精心打造水一樣“載歌載舞”的課堂。
比如,二年級道德與法治《我是中國人》的教學中,可以創設音樂情境:讓孩子們唱唱《龍的傳人》,由此知道了我們自己就是“中國龍”的傳人;可以進行“孔子、大禹、屈原”等最能代表中國人的“有獎知識競答” 活動,從中發現能人志士數不勝數;可以進行“中秋節習俗知多少”(如賞月猜謎、溫馨祝福、朗誦關于月亮和團圓的詩歌)活動,沉浸在優秀古詩詞中而不知不覺……
無疑,這樣的情境活動中,文化自信猶如春風細雨浸潤在孩子們的心底:原來,我們國家有那么多偉大的先哲,有那么多意蘊十足的節日,有那么多璀璨靚麗的詩篇……在歌唱中,在朗誦中,在競猜中,文化的潤澤變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品性的純化有了一定的憑借和轉手:一種自豪感、一種自信心、一種文化上的驕傲感油然而生。而這,離不開教師事先的精心設計,離不開教師強烈的情境資源意識,離不開教師高度的警覺和敏感。
二、不僅僅是他人自信,也是自己自信
都說“給學生一點空間,他們會還你十分精彩”,此話果真不假。比如,有關“我為中國人而自豪”的討論,的確引發了一波又一波的精彩。不過,在激動之余,同學們或許或自覺或不自覺地思考:我們身邊有這樣的人嗎?我們自己在學習或生活中有自信嗎?能否從古人的自信中汲取養料讓自己也變得自信起來呢?能否變消極自卑為積極自卑,變負能量為正能量呢?
以統編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我能行》的學習為例,《咪咪學本領》可插入第三個欄目《我也能行》中,引導學生在堅信自己能行的基礎上好好努力,就會真的行。可以出示以下情境:數學考試卷子發下來了,三個名叫“自信、自負、自卑”的學生都考了90分,但他們拿到試卷之后表情和心理都不一樣,請你選擇其中一個角色進行角色表演:
“自信者”:“90分,我考得很好,經過努力,下一次我會考得更好。”
“自負者”:“我考得最高,別人都比不上。”
“自卑者”:“這個分數還不行呀,下一次可能考不上這樣的分數啊。”
……
這樣的角色表演引起了孩子們的諸多想象、辯論、印證、深思,隱含著我們對于道德與法治課堂一種更美好、更富理想化的一種假設,那就是:由他人到自己,由他信到自信,以及在自我激勵中激發出來的道德成長力量,無疑是德育課堂中更重要的目標,無疑是文化自信中更為重要的目標。而實踐證明,他信和自信的深度遷移,真正實現了個體生命在道德實踐層面的律動與發展。優秀的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精心打造這樣的“場域”,并和孩子們一起在這樣的“場域”中哺育自信的種子。
三、不僅僅是拘囿課本,也是拓展延伸
有專家言:“要穿越那些看不見的邊界。”新的課程視角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不能僅僅拘囿于課本,而應該“穿越邊界”,特別是穿越教材和教室的邊界,走向更博大的外部,以此鍛造學生、滋養學生和提升學生。文化自信的教育更是如此。放眼四方,處處可以找到文化自信的影子,處處可以為此而感到自豪驕傲。那么,何不引領孩子們連接古今,穿越時空,從多方面強化孩子們的文化自信呢?
仍然以《我是中國人》的教學為例,可以在課末可以進行以下拓展:
除了孔子、大禹,你還知道哪些了不起的中國人?我們身邊有這樣的人嗎?除了課文中的,你知道哪些傳統節日、傳統民歌民謠?傳統傳統美德、民族精神、古代輝煌科技成就等內容嗎?同桌互相說說?然后或制作標簽,或寫寫日記,或……
更多拓展意味著教師只要放權,學生的創造性就能發揮出來,就能把目光輻射到四方。其中文化自信之光的閃現,無疑是我們更加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標。這不僅僅是理論上的“螺旋上升”,也是在實踐層面上的“由此及彼”。但愿,教師能夠引領孩子們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中,汲取沉甸甸的文化自信,并內化為自己的精神養料,為孩子們一生的健康成長奠基。
參考文獻:
[1]王榮.做水還是做槌[J].教師月刊,2016(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