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忠虎
【摘要】廣河縣是國列貧困縣,少數民族人口占比最高,地處偏遠,家長經商意識強,對孩子教育不夠重視,教育水平比較落后,給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大壓力。理解和掌握學生身心發展因素,才能因材施教使學生轉變學習觀念和態度,提高班級管理的時效性。
【關鍵詞】民族地區? 班級管理? 過程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0-0189-02
一、理解和掌握學生身心發展的因素
1.學生生存的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對民族的生存、發展、文化和習俗形成有重大的影響。我校學生85%以上居住在偏遠、交通不便的地區,形成自然的封閉性,使一部分人認識不到學校教育的作用,對教育的要求較弱,極大地影響民族地區的基礎教育。
2.民族歷史的因素
一定的歷史條件,不但影響到政治、經濟狀況,而且直接關系到文化教育發展。一個民族所受的統治、壓迫、歧視和凌辱,不但使之在政治、經濟上處于落后狀態,而且在文化教育方面也得不到很好發展。
3.民族文化的因素
許多少數民族生存的自然環境決定著生產方式,從而形成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心理、社會意識。所以許多學生對于本民族原有的傳統思想(回族文化、伊斯蘭文化),都認為是神圣的東西。在這些傳統思想中,有的是積極健康的,有些卻成為影響民族教育的消極因素,那么班主任就要有明辨能力。
二、加強班級管理的過程與策略
1.加強民族團結的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融合了各民族文化。本地區的學生深受伊斯蘭文化的教育和影響,同時也融入了漢文化教育的影響,這種文化模式提供了他們了解世界和自己的方法,以及相應的道德準則。因此班級管理中加強民族團結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無論伊斯蘭教的“爾德節”、還是藏族的“藏歷節”,以及其它民族的節日,各民族的同學都要相互包容、理解,并要尊重彼此的習俗、不說禁忌的語言。這些不僅要貫穿在工作和學習中,也要落實在日常生活之中。
2.樹立先做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豐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為新時期的年輕一代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也帶來了極大的誘惑力。但在學校里學生接受的是“如何而生”的教育,而沒有教給學生“為何而活”深層次的理解,學校對學生做人方面的教育出現了缺失。同時在校的學生也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時代”了,他們獲取知識信息的渠道很多,思想變得復雜起來。又處在特殊的年齡階段,容易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極端行為。因此,在教育中、必須樹立先做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采用相應的策略,一是實行班干部輪換制,加強民主意識促進全班學生的民主和諧意識。二是每次利用周會時間倡導學生認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開展養成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等主題活動,為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奠定基礎。
3.抓基礎、抓常規,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是提高學生素質教育的關鍵,“貴在堅持,不斷磨練”。一是日常的學習習慣。堅持每日練鋼筆字、記外語單詞、做一道題,一周寫篇作文 。經過堅持不懈地練習,畢業時,鋼筆字整齊美觀,作文基礎大幅度的提高,外語詞匯量的儲備使學生運用得心應手。還可以極大的幫助克服急躁、粗心等心理障礙。二是要求每一個學生堅持做到每日三餐,養成早睡、早起的生活習慣,以便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三是豐富班級文化。班級文化可以使個體文化與群體文化相互滲透并交融。在班里設立專門的圖書柜、圖書角、一日名言,讓學生在得到知識的同時還可以提高寫作能力。
4.班主任的“榜樣”力量是關鍵
教育理論告訴我們,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過程中起主導作用。一方面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另一方面教師的人格力量是相當重要的,教師在了解學生的同時,學生也在了解教師,學生也會時時注意你的言談舉止和愛好,我們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即要教書育人,也要與學生打成一片,用誠實正直、積極向上的人格去影響他們。2000多年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的教育原則。所以教師不僅要做“經師”,更要做“人師”,“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在培養學生健康人格的過程中,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只要班主任用心去“愛”,世上沒有不和諧的音符;用情去“愛”,社會就會充滿愛。
參考文獻:
[1]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開明出版社,1999.46-50.
[2]魏書生.班主任工作藝術[M].河海大學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