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律”的班級管理模式是班級管理改革的方向,符合新課改的要求。農村小學在班級管理上仍然存在“他律”現象,要通過有效途徑構建班級管理“自律”模式。
【關鍵詞】農村小學? 班級管理? “自律”模式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0-0193-01
班級管理是班級中的重要活動,也是學校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班級管理,有利于學生個體的成長發展和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班級管理的成功與否決定著學校的辦學質量。構建良好的班級管理是現代教育的需求,也是學校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的途徑。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也就是說,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和主動發展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因此,良好的班級管理模式就是班主任采用民主科學的方法,讓每一位學生都積極主動參與到班級管理當中去,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和自我發展,這種“自律”的班級管理模式是班級管理的最高境界。
一、農村小學班級“他律”管理模式現狀
現階段,農村小學的班級管理仍然處于低級境界——“他律”的管理模式階段。
1.“班主任權威式”管理
目前,由于條件的限制,承擔班主任工作的農村小學教師一般都沒受過專門的班主任工作培訓,他們非常缺乏班級管理所需要的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理論,對班級的管理大多數都是憑借自己多年的經驗,觀念依然停留在原有的認識水平。他們要求學生要絕對服從老師的安排,老師讓學生怎么樣,學生就得怎么樣,從來不考慮學生的感受和自主性。在這種管理模式下,學生就是“工具”,而班主任就是這些“工具”的操縱者。
2.“班規至上式”管理
由于有的農村小學,每個班級人數較多,為了方便管理,班主任在每學期開始都會制定班規。用班規來約束學生的日常行為,一旦違反班規,就要受到相應的處罰。這種管理模式下,學生的一言一行都要小心翼翼,身心高度緊張,生怕犯了什么錯而受到懲罰。
二、農村小學班級構建“自律”管理模式路徑探索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要求在教育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農村小學班級管理應當順應新課改的理念與要求,大膽創新,勇于探索,走出一條適合學生自我發展的“自律”模式。
1.組織班級活動,營造自主管理氛圍
班級氛圍對學生會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良好的班級氛圍中學習,學生會具有積極的心態、較好的行為、理想的學習成績;反之則相反。因此,班主任要經常組織班級活動,鼓勵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其中,發揮自己的特長為班級活動做貢獻,讓學生感受到做班級主人翁的自豪和快樂。比如,班主任和學生一起創建班級特色文化,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來裝扮自己的教室,從中讓學生體會到自己班級自己管的樂趣。
2.傾聽學生心聲,幫助養成良好習慣
農村小學要構建“自律”的班級管理模式,班主任就必須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由于小學生心智還不是很成熟,對一些行為在判斷上還沒有明確的標準,這就需要班主任陪伴和指導,班主任要善于傾聽他們的想法和心理,了解他們內心真實的世界,然后再進行耐心的溝通指導,告訴學生什么行為可為,什么行為不可為,做學生的領路人。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成良好的習慣,在班級中人人就能自覺地對待學習,約束自己,“自律”班級管理模式也就能順利進行了。
3.結合家庭教育,培養自我約束性格
在人們的印象中,教育往往是教師與學生雙方之間的互動,實則不然,現代社會的教育并不僅僅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事,它還與家庭和社會有關,良好的教育是三者合力的結果,尤其是家庭,對于學生成長的影響非常大,學校教育需要家庭的支持。因此,構建“自律”的班級管理模式需要結合家庭教育才能事半功倍。農村小學生大多數都是由爺爺奶奶或者姥爺姥姥照顧,這種隔代撫養導致孩子行為習慣差,單單依靠學校的力量很難使他們養成自律的性格。這就需要班主任了解每個學生家庭情況,與學生的爺爺奶奶或者姥爺姥姥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引導他們在家里應該如何教育孩子,讓他們了解班級的管理情況,建議他們要配合學校共同教育好孩子。
總之,“自律”的班級管理模式是小學班級管理的一種創新形式,符合新課改的要求,農村小學班主任要改變觀念、積極探索班級管理的這種“自律”模式,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質和能力,為小學生提供一個更美好的成長和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陳洋.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中國高新區,2018(07)
作者簡介:
王萍(1976-),女,吉林省德惠市人,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