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粉紅
摘 要:物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物理教學要注重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將生活元素融入課堂教學中,化解物理的抽象性,降低物理學習的難度,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從而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學效率。就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融入生活元素,結合多年教學經驗淺談一點理解,以期為物理教學提供可供借鑒的地方。
關鍵詞:初中物理;生活元素;教學效率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廣,生活元素在課堂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旋律。物理教師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將生活元素巧妙地與物理教學融合在一起,課堂導入生活化、課堂情境生活化、課后練習生活化,讓物理在生活教學中熠熠生輝、絢麗多姿。
一、課堂導入生活化
導入是新課學習的首要環節,也是決定課堂教學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好的導入能夠將學生的注意力快速吸引到課堂中,并迅速進入學習狀態。因此,教師要重視導入在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現象導入新課,引導學生在觀察生活現象中發現問題,與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產生沖突,從而激發他們強烈的探究欲望,使學生帶著興趣、好奇、疑惑迫不及待地進入新課的學習中,讓物理教學變得生動活潑。
例如,在導入北師大版八年級物理《壓強》一課時,教師借助多媒體播放“胸口碎大石”的雜技視頻:一人臥躺在地上,胸口上放一大石,另一人掄起大錘把大石敲碎。學生認為人一定會受傷,結果視頻中顯示臥躺的人安然無恙地站起來。學生認為不可能的事件展現在他們眼前,讓他們覺得不可思議。這時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落差導入新課:為什么這么大的力道人卻毫發無傷?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開始關注石頭與大錘之間的關系,壓強的學習就變得順其自然了。再比如,在導入《液體內部的壓強》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手帶媽媽洗衣服用的橡膠手套,把手伸進一大桶水里,學生立即就能感受到液體的壓強的存在,而且在不同的位置感覺不一樣,這為課堂內使用微小壓強計探究液體壓強的規律奠定了很好的基礎。通過這樣的生活化導入,不僅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還促使學生積極投入新課的學習中,推進了課堂教學的進程。
由此可見,生活化的導入不僅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還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認知沖突把學生帶入良好的學習狀態中。吹響新課學習“號角”,收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這就需要教師平時留心觀察生活,善于捕捉生活與物理教學的切合點,使枯燥的物理教學趣味化,增強學生對物理學習的熱情。
二、課堂情境生活化
傳統的物理教學教師習慣架空知識,讓物理學習凌駕于生活之上,成為單純的理論說教,讓學生覺得物理學習深不可測,苦澀難懂,從而逐漸使學生失去物理學習的興趣。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利用生活元素創設直觀形象的情境,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充分感知、理解、體驗,從而增強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親近感,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以八年級物理《升華和凝華》一課為例,對于這兩種物態變化,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難見到,或者視而不見,他們認為固態和氣態之間的變化必須經過液態階段。圍繞知識目標和學生的認知能力,教師設計了這樣的生活情境:拿兩個西紅柿,一個是在冰箱的冷凍室放置了一夜的,另一個是在冰箱的冷藏室放置了一夜的。讓學生認真觀察西紅柿表面出現的現象,會發現一個表面直接“結霜”,另一個表面“出汗”。學生在直觀的生活情境中很快就可以理解氣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由氣態直接變成固態。有了這一直觀認知,教師再引導學生分析其他生活中常見的升華、凝華現象就簡單多了。
通過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讓抽象的物理知識簡單易懂,使學生對知識內容產生有效的記憶,并能靈活運用。相對于機械的理論傳授,學生更容易接受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因而更能挖掘他們的學習潛能,使課堂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課后練習生活化
物理的復雜性和多邊性決定練習是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學生只有在多樣化的練習中才能把理論知識內化為實際能力,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拓展延伸知識的外延和內涵。傳統的課后練習教師以書面形式為主,倡導學生在“題海戰”中提升能力。誠然,量變會引起質變,但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情緒。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優化課后練習形式,倡導練習生活化,讓學生以廣闊的生活為背景,在生活實際中感受物理學習的價值。
例如,在學習了八年級物理《噪聲與環保》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所學減弱噪聲的途徑,對生活中的噪聲提出有效的控制方法。學生根據實際生活情況,可以想到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通過生活化練習不僅鞏固知識,還切實增強了他們的環保意識,讓情感教育的目標得以高效落實。
總之,物理源于生活,只要教師細心尋找,到處可以找到可用于教學的生活素材,從而促進課堂教學的“增效減負”,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學效率,讓物理教學迎來勃勃的生機。
參考文獻:
[1]李建軍,張永紅.基于新課改理念的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研究[J].華夏教師,2018(2).
[2]楊小春.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 提高物理教學有效性[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