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伯濤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向前發展,社會不僅需要擁有完備理論知識的人才,還需要擁有實操能力強的高素質人才。由此初中數學教師應該從實際情況入手,加強在基礎教育方面的工作,培養學生的具體實踐能力,使學生能夠成為適應未來發展的優秀人才。將從一些相關的參考文獻入手,探討如何更好地開展初中數學教學,使教學效果有所提升。
關鍵詞:初中數學;理論研究;數學實驗
由于新課標對于初中教育的有了新的要求,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這方面越發受教師關注、重視。然而因為初中數學理論本身的原因,教師想要在課堂中有效進行實驗教學有一定阻礙,因而導致了實驗教學效果不佳。但是如果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繼續采用傳統教學,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因此,想要使初中數學實驗教學效果能進一步提升,教師應該明晰初中數學實驗教學的本質,在進行實驗教學時要選擇與學生現在知識儲備相適應的實驗,如此一來,才能利用合理的實驗教學使學生的實踐能力有效提升。
一、關于初中數學實驗教學
初中數學教師對于實驗教學的理解可以分為兩方面來看。第一個方面便是教師在進行實驗教學時需要以理論知識、數學中心思想為主來引導學生,盡可能使用簡單的物體揭示深奧、抽象的數學知識,使學生能夠理解之間的邏輯關系,讓學生能夠對數學知識充分理解并加以把握。第二個方面便是以數學思維為主來開展實驗教學,對于實驗中所要進行的操作與流程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以此來得出正確的理論結果,這個過程也可以認為是緊密聯系實踐與理論的有效途徑,能夠使學生的綜合能力長足提升。在初中數學課堂中開展實驗教學,能夠有機結合學生認知中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對于創新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有大的幫助,使學生能夠在進行數學實驗中加固自身的理論基礎,在此過程中不自覺地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學生在這樣的數學實驗教學中也能提升自身的組織、合作能力,在探究實驗結果中發散自身的數學思維。且教師還可以通過在教學中令學生合作完成實驗來使學生增加團隊合作意識,使之未來更好地發展。
二、提升初中數學實驗教學效果的策略
1.轉換教學模式,增加學生實操空間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想要使學生真正、有效投入學習,令教學效果切實提升。不僅需要教師進行數學實驗,還需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在傳統教學中,一般是由教師全權掌握教學,大部分時間都由教師進行講解,留給學生在課堂實踐的時間沒有多少。學生身為教學的主體,其主體地位卻不能突顯,師生之間在教學中的關系不對等,由此導致了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較淺而無法充分應用知識。因此,想要有效進行實驗教學離不開學生高度參與進實驗過程中,增加學生的實操空間,令學生積極進行動手實驗,進而對數學原理有更透徹的理解,使教學效果提升。比如在新人教版初中數學的全等數學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其制作與教案相同的三角形帶到課堂中,在課上將制作的三角形進行拼接,用這樣的方法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加深同學們對全等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2.引入新課標教學理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由于社會需要,人才發展需要對于教育的新要求,教師應對傳統學習模式做出改變,使其更加適應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達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要求。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給學生的思考空間不夠,大部分的解題思路教師已經給學生指出,學生在課堂中只需要遵循教師的指引,長此以往,學生在面對教師沒有教授過的難題時,便不能發散其數學思維,解答出正確答案,不利于學生數學的實際應用能力。因此,初中數學教師應培養好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利用好數學實驗教學,使學生能夠積極地通過實驗得出結果。比如教師在教學新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五章平移時,可以令每位學生帶一副三角板到課堂中,讓其隨意繪制多邊形然后將其進行左移2厘米、下移3厘米……讓學生在實際動手中體會平移的概念,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進而使學生實踐能力提升。
3.鼓勵學生、令其積極創新實驗
開展數學實驗時,應以理論思想為基礎合理地進行,在初中數學中提倡學生創新可以令學生的觀察、自主探索等能力有效培養。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實驗流程的基礎上,積極鼓勵學生創新已有數學實驗。比如在直角坐標系的教學時,教師可以令學生多進行不同坐標系的建立,在此過程中進行反思,并且將自身認知結果記錄下來,以此提升學生對于空間概念的理解,發散學生的數學思維,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另外,教師也可以令學生進行分組合作,使學生增強團隊合作意識,進而提升學生的協同與合作能力。
綜上所述,初中數學課程中有許多實驗,教師應在理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多動手進行數學實驗,令學生通過實驗驗證在數學中學習到的原理。初中數學教師在實際開展之前,應明晰實驗教學本質,如此才能更好地展開數學實驗教學,提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志紅.論初中數學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以蘇教版初中數學教材為例[J].求知導刊,2015.
[2]林建鴻.關于初中數學研究性學習的案例教學實踐及思考[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