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大明 吳秀蘭
摘 要: 文化自信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豐富的內涵和時代價值。文化自信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入高校的主陣地、主渠道。把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新時代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 文化自信;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學生
文化自信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重大任務。將文化自信融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形勢與政策”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對新時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價值。
一、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重要性
文化自信對人的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將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中可以增強大學生對中華文化、國家的認同感,幫助大學生樹立真正的文化自信,達到課程育人的真正目的。
(一)有利于堅定大學生政治立場
文化自信是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基礎的,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方法與認識同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相結合。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實踐,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成果。高校思政課肩負著“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新時代大學生”的重要職責,把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課,進行紅色文化教育,以文化自信引領時代發展方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論自信,能夠讓大學生認識到歷史的必然,增強沿著正確的中國道路奮勇前進的決心和勇氣。通過學習,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文化自信與我國所要培養的大學生的政治立場相一致。
(二)有利于豐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
文化自信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所當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應有之義。文化自信作為“四個自信”之一,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內容。我國高校課程設置包括文化課與德育課兩大板塊,德育課程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些課程承擔了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主要任務,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的目標,努力提高大學生的素質。這些課程的內容需要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進步,不斷與時俱進。黨的理論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應當將這些新的內容及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更新教學內容,增添高校課程的多元性,在理論課和實踐程教學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時代感和學生的獲得感。把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就是融入當代承載文化自信的經典教材和與時俱進的時代教材,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故事、紅色文化故事、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教學中,增強教學效果,更有效地加強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
(三)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價值觀自信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在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指導下,精心組織與安排,對新時代大學生有計劃、有目的、有系統地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方法論教育的課程。從馬克思主義誕生到新時代的中國已一百多年了,人類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沒有過時,仍然是指導我們認識和改造這個世界的基本世界觀和方法論,不學習馬克思主義就不知道中國未來將走向何方。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教育中具有教育的直接性、內容的深刻性和影響的廣泛性等優勢。文化自信是最根本最基礎的自信,沒有文化自信,就不可能有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清晰有效地闡釋、彰顯、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制度的優勢與價值,不可能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與根本的價值指引。文化自信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內容之一,各高校教師將文化自信的育人功能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對陶冶大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發揮巨大作用。以點帶面,廣泛運用模范先進人物的優秀事跡,講好中國故事,傳播正能量,用高尚的道德感染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人。在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及市場經濟條件下,在多元文化價值的相互對話、競爭、博弈中,提高大學生的價值觀自信,不斷整合、明確、突出和呈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強大的戰略定力與文化自信,不斷增強闡釋力、傳播力和凝聚力,不斷增強新時代大學生更廣泛的情感認同和政治認同。
二、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既明確指出了文化自信的內容,又是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要內容。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有文字可考的至少有3700多年的歷史,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和價值追求,是文化自信的底氣所在。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表現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道法自然”的中國人獨特的思維方式。萬事萬物都是自然產生的,萬事萬物都是平等的。有了這個道,宇宙的秩序就建立了,這個秩序就是統領宇宙萬有的一,有了這個一,代表天地父母陰陽相互對立統一的二就誕生了,有了天地父母陰陽就產生了聯系二者的氣(子),陰陽與氣構成了三,由這個三生成了宇宙萬物,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也就是說萬物是由陰、陽、氣三者生成的。二是中國傳統美德教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著豐富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觀念,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奮斗精神,艱苦奮斗、淡泊名利、忠誠奉獻的精神,“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倫理觀念等。通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學生了解和傳承中國傳統美德,形成具有中國人獨特的思維方式,堅定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充分自信。
(二)革命文化教育
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在實現兩大歷史任務進程中物質與精神力量所凝結的文明總和”。中國革命文化承載著革命先烈為國為民不斷奮斗、英勇犧牲的精神,是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是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偉大民族復興的底氣所在。中國革命文化體現在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偉大革命時期所誕生的紅船精神、長征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中,也體現在黨領導中國人民建設時期的雷鋒精神、大慶精神、焦裕祿精神、女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上面,集中反映了挽救民族危亡、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敢于創造、求真務實的拼搏精神,不懼艱險、砥礪前行的犧牲精神,作為多元文化展示的窗口。給中國革命文化的傳播和新時代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大學生的革命文化自信,影響了他們對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政治認同和情感認同。由是觀之,把革命文化的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彰顯黨領導人民革命的正義性和崇高性,端正新時代大學生對革命文化的態度,激發學生愛黨愛國的情懷,達到政治認同和情感認同的高度統一,使學生由文化自信達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自信。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匯古今中外的一切優秀文化,既有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基因,又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所產生的時代精神,同時吸收了世界其他人類所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是中與西的結合,古與今的融合,呈現出鮮明的時代性和歷史性。在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產生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主要包括: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敢于創新、勇于拼搏的實干精神;求真務實、艱苦奮斗的精神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就是把這些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習近平指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構建文化自信需要讓每一名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我國社會當中的重要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當中需要秉承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原則,用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武裝新時代大學生,使他們樹立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落地生根。
三、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途徑
文化自信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對文化問題思考的重要思想成果。根據《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高校主要開設四門必修政治理論課,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路徑是圍繞這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展開的。
(一)在“原理”課教學中夯實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理論根基
因為馬克思主義既是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是指導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魂”,更是文化自信的堅實基石。不管是毛澤東思想,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都是我們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近百年革命和建設的道路中所形成的理論成果。因此,在“原理”課教學中開展文化自信教育就要深刻分析文化自信的內在價值和深理論基礎,找到文化自信與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契合點。
(二)在“概論”課教學中闡明中國道路是實現文化自信的必然途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它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民族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所產生的。在“概論”課教學中開展文化自信教育是要使大學生充分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的必然性,是中國人民近百年來不斷探索的正確選擇,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必然選擇,堅定新時代大學生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在“綱要”教學中加深大學生對文化自信內涵的理解
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本內涵,特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因為它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抵御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推翻反動統治、實現人民解放的歷史文化。“綱要”課在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中具有其他課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這門課程教學中,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應突出的重點是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
(四)在“基礎”課教學中激發和凝聚大學生的青春正能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本內涵。“基礎”課是以大學生成長、成才目標為切入點,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課程。在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教育中,應當充分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融入“基礎”課,把個人德性修養與社會倫理訴求有機結合,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增強大學生踐行文化自信的自覺性。
綜上所述,把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時代的需要,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必然要求。高校在對新時代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將文化自信融入高校四門主要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讓大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7-2(01).
[2]董振華.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幾點思考[J].科學社會主義,2016(5).
[3]曲青山.關于文化自信的幾個問題[J].中共黨史研究,2016(9).
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項目“文化自信視域下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研究”(XJK17BGD076)階段性成果;郴州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途徑研究”(czsskl2016023);湘南學院校級項目“新時代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課研究”(2018XJ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