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嘉愛
摘 要: 近年來,全國各大高校都在積極探究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通過理論和實踐研究分析不斷思考、探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多次提及“文化自信”,因此進一步深入弘揚、學習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精神支柱。立德樹人、教書育人,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主旋律,新時代高校肩負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本文以“公共英語”課程為例,探討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及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策略。
關鍵詞: 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程思政
注重對人的“德”的培育一直是中國教育思想的優良傳統。立德樹人、教書育人,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主旋律。因此,新時代高校的重要使命是立德樹人,不僅實現知識探究、能力培養、人格養成,更核心的任務在于價值引領,引領大學生成長成才。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所有教師、所有課程共同承擔的重要使命。把握高職教育規律,利用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但課程思政并不是要求所有教師都在課堂上進行直接的道德灌輸和說教,而是從教學目標出發,深入挖掘各專業知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加強對學生理想信念、價值觀、道德觀念等的科學引領,激發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勇于承擔起民族復興的大任。教師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講好中國故事,把課程思政落到實處,從每門課的知識點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課堂中做到育才與育德的統一,以“潤物細無聲”的自然方式引領學生關心黨的發展和國家建設、引領學生處理好個體成長與奉獻社會的關系,為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理論基礎、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精神底色。
高職院校的課程和學生都有獨特的特點,進一步加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立德樹人”的本質要求出發,抓住課程改革核心環節,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課程思政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又要巧妙融入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同課程的培養目標、教學內容都有所不同,教師既要實現思想政治的德育目標,又不能把課程當成思政課程。因此,教師需要有明確的思政教育導向,結合課程教學內容有計劃、有意識地在非思政課程中開展思政教育。
以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程為例,輔以《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教材,并結合高職院校學生學習情況,探討思政課程的教學設計策略。
一、“公共英語”課程踐行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多次提及“文化自信”。黨中央和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視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進一步提出全課程育人的科學理念,深入挖掘高校各門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近年來,全國各大高校都在積極探究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通過理論和實踐的研究分析,不斷思考、探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果說要在高職院校選擇一門課程深入挖掘文化因素、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同時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的話,那么“公共英語”課程無外乎是一個非常合適的選擇。
1.高職院校學生學情分析
目前,我國職業院校不只注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還肩負著立德樹人的重任,需要培養學生的精神品質、各種素養。但是,這個階段的高職學生往往欠缺職業素養。一部分學生在學習中缺乏信心,一遇到困難不是迎難而上,而是容易退縮。對于英語課程,部分學生英語學習缺乏主動性,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同時,受文化多元化影響,一些學生缺乏辯證思維和辨別能力,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缺失。雖然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總體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引起學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我們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不僅要對他們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更要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在教育教學中弘揚民族的傳統美德,不斷形成文化自信。
2.“公共英語”特點及課程目標
“公共英語”課程是高職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職業基礎課程,為學生后續專業英語和求職就業提供一定的語言基礎。同時,“公共英語”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不僅具有工具性,還兼有人文性。
高職公共英語課程不僅肩負著培養學生扎實的英語聽、說、讀、寫、譯等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的重任,更要結合各專業的特點,學習與未來職業相關的英語知識及詞匯,做好與職業領域的有效銜接,為將來專業英語的學習和就業打下基礎。同時,“公共英語”課程的內容選擇是十分豐富的,主題多樣化,就《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教材而言,涉及文化、文學、科技發展、環境保護、金融經濟等主題,使學生不僅了解、掌握英語國家相關知識,還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公共英語的思政元素的融入一項重要任務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文化認同感,建立文化自信;通過思政元素的融入,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積極的心態;通過中西文化對比,幫助學生逐步形成國際化、全球化視野,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立足不同專業、結合不同的教學資源,培養符合特定領域的職業精神,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
二、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程實行課程思政理念的可行性
本課程包含大量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愛國情懷等隱形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需要教師深入、科學地挖掘。同時,在教學中讓學生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感受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建立文化自信。只有通過中西文化的比較,才能理解文化的差異與內涵,進一步增強民族自豪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潛心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與要素,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巧妙地采用自然融入的方式,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進行正確的引領,使學生銘于心、成于行,將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與世界文化相融合,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發揚和傳播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三、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程思政內容的選擇和融入路徑
1.在“公共英語”課程中,深入挖掘教材的知識、內容中彰顯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涉及的思政點設置課堂討論話題、游戲、辯論、課后作業、視頻學習等方式,使學生參與到思政教育當中,親身體驗,實現正確的價值引領,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積極的心態,激發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例如:教材《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1》第二單元的主題為表達感謝,課文提到了美國的傳統節日。在教學設計上,教師首先要挖掘思政元素,確定教學目標,將思政元素自然、有效地融入課程當中。教師可以把加強文化自信。弘揚民族文化作為思政教學目標,通過學生展示、小組討論等方式使學生了解西方節日的英文名稱、風俗禮儀,通過中西節日的文化對比,再次感受中國節日的文化內涵、風俗禮儀等,學生更加了解中國的節日文化,感受中國文化的深刻內涵,增強文化自信。
2.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持續不斷地、有意識地向高職學生介紹相關領域的職業精神內涵及代表人物事跡,用鮮活的事例感染學生,觸動學生的靈魂,使學生學習英語的同時,了解新時代企業的職業精神要求,立足不同專業,結合不同的教學資源培養符合特定領域的職業精神。以《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3》為例,本冊書主要針對將要學習職業英語且面臨就業的學生,各單元主題多以求職、面試、提高職場能力等為主要內容,教師可以根據各個單元的不同重點為學生介紹一些中國先進企業家的事跡,使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培養積極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在教學設計上,教師可以提前讓學生查詢自己感興趣的企業、企業家,然后學習他們奮斗、成功的經歷,通過小組討論、課堂展示等方式學習這些成功人士拼搏、不懈努力的精神。
3.引導學生查閱、了解知名企業,深入了解、感受優秀的企業精神和我們倡導的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案例分析、課堂討論等方式融入優秀的職業素養、創新能力、工匠精神、社會責任、愛國情懷等內容,在教學過程中結合當下青年學生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啟發思考,引導青年學生勇于承擔起民族復興的大任,實現課堂育人功能的最大化。通過介紹我國著名的民族企業,學生易產生民族自豪感,了解這些企業的發展、創新成果,感受中國科技、經濟的飛速發展及對世界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影響。
4.結合視聽及閱讀資源或者以翻譯訓練為媒介手段向學生介紹中國的優秀文化,讓學生學習語言的同時發掘民族文化,弘揚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如:《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3》第三單元的練習中提到了中國的茶葉,教師可以借此話題,與學生探討中國的茶文化,強化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5.從口語表達的話題設計、單詞例句、閱讀材料及作文題目設計等方面進行價值引領,深入挖掘關于國家、歷史、文化等多方面內容,學習我國優秀的傳統,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國的歷史、國情,形成文化自信、道路自信。例如:《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3》第六單元的練習當中提到了香港,教師可以借助題材,教給學生“一國兩制”、一個中國等詞匯的英文表達,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激發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勇于承擔起民族復興的大任,激發他們努力學習的動力,為實現中國夢而貢獻力量。
6.通過中西文化對比,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與熱愛,在語言學習與不同文化的融合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形成國際化的、全球化的視野,使學生擁有大國情懷。
三、基于課程思政的“公共英語”課程教學評價
通過設定合理的考核評價方法,有效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過程的效果。首先,在對“公共英語”課程考核過程中,除考核學生掌握英語知識以外,還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成為評教的重要內容,使課堂教學效果評估向人文素養、社會責任感等維度延伸,觀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的變化。同時,將學生的課堂表現作為重要評價內容,考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興趣提升、參與態度和探索精神,從而實現多維度、多元素的綜合評價,全方位檢驗學生課程學習成效。
四、對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程踐行課程思政的一些思考
1.和很多專業課程相似,受教材特點、課程性質、課程內容的影響,公共英語課程的課程思政融入在很多情況下存在“片段化”,沒有做到“系統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高職院校需要以課程思政改革為載體進一步推進教材建設,高職院校應該與教育部、企業、出版社等積極合作,搭建互動交流的平臺,構建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教材體系,結合不同課程的教材內容進行系統性歸納、整合,從而形成一套有邏輯的課程系列,在教材編寫中科學、自然地融入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教學思路,建設成更加有特色、高水平的教材,實現高職院校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因此,高職院校各專業課程的教材建設勢在必行。
2.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程的教師應該具有專業的英語技能及過硬的教學能力,同時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素養。課程思政建設需要進一步提高教師的學術素養,創新教學模式,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新時代,在推動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中,教育工作者急需強化歷史記憶、歷史情懷、歷史意識、歷史責任,借以充實當代教育。因此,高職院校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之,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程作為與思政課協同育人的綜合素養課,在德育教育過程中應該自然合理、有的放矢,實現潤物無聲、成風化人的德育目標。高職院校需要把握高職教育規律,通過教師的精心設計,將思政教育有機融入教學過程中。
參考文獻:
[1]陳華棟.課程思政:從理念到實踐[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20.
[2]錢允鳳.高職院校行業英語教學如何體現課程思政[J].河南教育(職成教),2018.
[3]王慧芳.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改革背景下教材體系建設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