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論述以“學習單”為抓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提出利用課前預習單、課中研學單、課后檢測單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的教學建議,從而語文課堂教學更高效。
【關鍵詞】學習單 自主學習 高效課堂 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1-0021-03
隨著語文課程改革的深入,人們開始從追求有效課堂逐漸向追求高效課堂轉變。如何實現高效課堂呢?筆者認為,巧妙地使用“學習單”有助于構建高效課堂。“學習單”是教師在不同時機,依據不同的學習任務設計的輔助教學的一種學習工具,教師通過這套工具可以給學生搭建完成學習任務的階梯,就好比是人們手中的“拐杖”,或者說是一個通向任務頂端的“腳手架”。“學習單”根據使用時機的不同,一般可以分為課前預習單、課中研學單、課后檢測單三種。
一、課前預習單
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前預習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只有讓學生先通過預習,對即將學習的內容有初步的了解,對不會的內容產生疑問,然后“帶著問題”進課堂,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更有針對性。因此,要想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達到有效預習的目的,必須要引導學生做好預習工作。
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的預習更有效呢?筆者認為,教師應該精心編寫課前預習單,引導學生認真完成。并且,教師要認真批改預習單,充分了解學情,在此基礎上再調整教案,避免“零起點”教學,從而節省課堂上的授課時間。
當然,每一篇課文的內容不同,每一節課的教學任務也不一樣,所以每份課前預習單的內容也各有千秋。
(一)字詞預習單——有的放矢
傳統的預習字詞的方法主要是讓學生讀一讀課后生字,再組幾個詞語,比較簡單,但也很低效,對課堂教學的幫助不大。為了使預習更有效,一般在新課開始前筆者都會設計一份字詞預習單。以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古詩三首》一課的教學為例,筆者針對字詞設計了字詞預習單。(見下表:字詞預習單)
通過這樣的預習單,教師能夠快速了解學生自學生字詞的情況,便于在課堂上有選擇地著重講解某些字詞,做到了有的放矢,大大節省了字詞教學的時間。
(二)閱讀預習單——事半功倍
有些課文的理解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因此,筆者常常會設計一份閱讀預習單,引導學生在預習新課時多讀讀與新課有關的文章或者搜集一些與課文相關的資料。以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守株待兔》這篇古文為例,對三年級學生來說,要想能夠準確理解課文意思,有一定的困難,即使教師硬是把課文意思告知學生,學生往往也是一知半解。針對這一課,筆者設計了如下閱讀預習單:
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是學生熟悉的故事,它淺顯易懂,學生都愿意讀,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借助注釋自學《守株待兔》。雖然課前學生多讀了一個故事,花了一些時間,但是卻為課堂上的教學奠定了基礎,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事半功倍。
(三)實踐預習單——情感共鳴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有些課文的學習內容操作性較強,如果僅僅布置學生通過讀課文來預習,學生可能無法理解課文內容。對此,筆者一般會設計一些動手探究性的實踐預習單,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有些教師可能會覺得讓學生親手制作費時費力,花這些時間和精力還不如讓學生多讀幾遍書。其實不然,因為學生在動手制作之前必須先讀懂文本,然后才會動手實踐。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更能與文本中的人物產生情感共鳴,進而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如,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竹節人》一文需要學生了解制作竹節人的過程,并能感受玩“斗竹節人”游戲的快樂。因此,筆者設計了如下預習單:
學生要想做竹節人,首先必須閱讀課文了解制作的過程,這就促使他們主動地閱讀課文。其次,學生在制作竹節人時能夠感受到制作的樂趣,在與朋友斗竹節人時更是親身體驗,不僅自己快樂,也能感同身受,體會到作者的那份快樂,從而達成學習目標。
總之,一份好的課前預習單,既能使教師了解學情,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內容,確定重難點,又能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使讀者、人物、作者三者之間產生情感共鳴。
二、課中研學單
如果說課前預習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那么,課中研學就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課堂,不再是教師“滿堂灌”,而是以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學習模式。在平時的一些課堂上,雖然很多教師也有開展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活動,但總讓人感覺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的探究活動缺乏具體可操作的“抓手”,學生在課堂上感覺無從下手,不知所云。基于此,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之前,應根據教學目標,找準探究點,設計切實可行的研學單。那么,如何根據文中的探究點設計研學單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考慮。
(一)語言實踐點
語言文字是語文學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學習中,不但要弄清寫了什么、為什么寫,更重要的是要明白作者是怎樣寫的。因此,教師可以找一找文中的語言文字訓練點,設計相應的研學單,讓學生進行仿寫實踐。
例如,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燕子》一文,作者抓住燕子外形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個部分——羽毛、翅膀、尾巴進行描寫,寫出了燕子伶俐可愛的特點。這是一個很好的語言實踐點,因此,在教學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研學單:
像這樣的語言文字訓練機會,教師在教學中千萬不能錯過,一定要有一雙慧眼,及時發現,加強訓練。
(二)文本留白處
有些文章在敘述時并不完整,會留有空白,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補白空間。《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教學建議部分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經歷的事情不同,其對于同一個文本的理解與感悟也不盡相同。教師要善于捕捉這些文本的留白處,設計操作性強的研學單,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和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學生對文本形成個性化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小英雄雨來》一課,作者先寫雨來被敵人拉到河邊槍斃,可文章末尾又寫雨來沒有死,學生自然產生疑問:“雨來是怎樣從敵人的槍口下逃生的?”這就是作者給讀者留下的耐人尋味的空白處,這樣寫是為了使文章更具懸念,也是為了啟發讀者的思維。其實這里就是一個很好的補白點,對幫助學生感悟雨來“聰明、機智、勇敢”的形象有很大的幫助,因此,筆者設計了這樣的研學單:
這樣的研學訓練,不僅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雨來的聰明、機智、勇敢,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鞏固了學生的預測閱讀能力,一舉多得。
(三)課文重難點
如何突破重難點,是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圍繞重難點精心設計輔助研學單,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搭建階梯,架設支架。
例如,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詹天佑》一文的難點是“理解居庸關和八達嶺兩座山所采用的開鑿隧道方法的好處和青龍橋‘人字形線路設計的妙處”,為幫助學生順利突破這一學習難點,筆者設計了一張“輔助研學單”:
學生要想完成這份研學單,既要讀懂文章內容,又要能夠把自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通過示意圖表達出來。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彼此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見解,進而達成共識、共享,最后完成研學任務。通過這樣的研學探究活動,學生不僅突破了學習的重難點,而且提升了自主學習能力,還增進了彼此之間的友情。
(四)課后延伸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教材只是為學生的閱讀提供了一個例子,真正的閱讀在課外。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以一篇帶多篇、以一篇帶一本,甚至以一篇帶多本,進一步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增加學生的閱讀量,使學生最終能夠“厚積薄發”。在學完一篇課文后,教師可以抓住課后延伸點設計一些課外拓展單,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并及時交流反饋。
例如,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是一個寓言單元,共有4篇寓言故事。學生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已基本上了解寓言故事的特點,產生了閱讀的興趣,在此基礎上,筆者趁熱打鐵,設計了如下的閱讀拓展單:
筆者通過這樣的拓展學習單,激發學生繼續閱讀的興趣,使學生在活動中擴大閱讀量,在閱讀中增強自主意識,在分享中提升語文素養。
三、課后檢測單
課后檢測是鞏固新授知識、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是課堂教學的延續。課后檢測單的形式不限,可以是在每一堂課結束時,留出5~8分鐘時間讓學生做一份簡單的小練習;也可以是學習一篇課文后,圍繞本課的學習目標、重難點、課后練習題等設計一份檢測單;還可以是學習一個單元后,來一次單元小測試……這些都可以稱作課后檢測單。合理運用課后檢測單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檢測課堂教學的效果,教師一定要用好這一法寶。課后檢測單根據檢測的內容不同,可以分為單項檢測和綜合檢測兩種。
(一)單項檢測
單項檢測一般是針對一節課或一篇課文的教學重難點進行的專項檢測,這類檢測大多內容較少,耗時不多,形式單一,難度不大。
例如,教學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山行》之后,為了檢測學生對這首古詩的掌握情況,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檢測單:
(二)綜合檢測
綜合檢測大多是在學習了一個單元之后或學習了一段時間后進行的較復雜的檢測,主要圍繞單元主題和語文要素兩個方面組織實施。
例如,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三篇課文都是圍繞“校園”主題,單元語文要素是“閱讀時,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在學生學完這一單元之后,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檢測單:
總之,以“學習單”為抓手組織教學,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提升語文能力和核心素養;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師了解學情,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突破教學重難點,最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張永.課文自主學習探討[J].青海師專學報,2010(5)
[2]倪雪雁.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有效預習[J].教學在線,2010 (12)
[3]徐秋芬.對小學高段語文有效預習的建議[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1(3)
[4]羅剛淮.談小學語文“學習單”的類型與設計[J].教學與管理,2015(10)
注:本文系2018年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資助課題“周期學習單:撬動小學適性課堂的實踐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董麗(1978— ),女,江蘇揚中人,大學本科學歷,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