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論述以多元動態閱讀促進美術與其他學科整合的實踐,認為多元動態閱讀活動為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搭建了良好的平臺,能整合各學科資源開展美術跨學科教學,促進美術知識與各學科知識融會貫通,并以“追尋詩人的足跡”動態閱讀活動為例闡述美術學科如何與語文、數學及信息技術等學科進行整合。
【關鍵詞】動態閱讀 美術核心素養 學科整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1-0063-03
多元動態閱讀是一種多學科聯動式的閱讀活動,以閱讀為基礎,各學科立足本學科的特點和要求,從同一或不同文本中選取知識點和訓練點,圍繞同一主題,自由組合,組織學生開展教學活動。西大君武小學在美術課堂中充分發揮多元動態閱讀的優勢,開展主題式的動態閱讀活動,與各學科整合開發課程,引領學生以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了解中外文化,組織各類藝術綜合實踐活動,促進美術課堂多元化,指導學生創作形式豐富多樣的美術作品,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培養與提升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
一、以多元動態閱讀促進學生美術素養的培養
美術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包括“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旨在教會學生用美術的知識、技能、態度以及方式,表達情感與思想、美化生活或解決現實生活中面臨的各種問題,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多元動態閱讀活動為培養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搭建了良好的平臺,能合理整合各學科資源,開展美術跨學科教學,打破各個學科間的無形壁壘,有效促進美術知識與各學科知識融會貫通。以“追尋詩人的足跡”動態閱讀活動為例,教師引導學生在動態閱讀活動中不斷實踐、探究,結合學科特點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
為何要追尋詩人的足跡?其意義旨在圍繞詩人主題“詩社”開展各種形式的研究及展示活動,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古詩詞、了解詩人。從班級詩社到年級詩社,再到校級詩社,學生由剛開始的懵懂、拘謹到勇于表達自己的見解。這樣的主題式浸染,有助于學生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從閱讀主題活動中了解到更多的詩人,走進詩人的世界,探究當時的歷史,并獲知人生的意義。
下面列舉在“追尋詩人的足跡”動態閱讀活動中開發的部分美術教學活動內容,以說明在多元動態閱讀活動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
在多元動態閱讀活動中,美術課結合學生研究的內容進行綜合性的課程開發,讓學生在多領域的自主體驗學習中學會觸類旁通。多領域的知識碰撞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基礎知識,還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同時發展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探究發現能力。
二、以多元動態閱讀為契機實現學科整合
多元動態閱讀活動以現有的學科教材為主線進行多學科整合,從課程的開發到課程的結構,整合的形式既可以是課堂里碎片的整合,也可以是課堂外主題式的整合。美術進行多學科整合,是新時代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學科產生交互性與創新性成果的必經途徑。學科間的整合點一定要和諧,這樣學科間才能真正融合、相得益彰,讓靜態的書本知識變為動態的知識。例如,在“追尋詩人的足跡”動態閱讀活動中,全校以50個知名詩人為研究對象,組成了近300個研究小組,開展了多學科聯動的課堂活動。在本次活動中,美術學科以“剪紙藝術”為切入點,與多個學科、不同課程有機結合、相互滲透開展教學,具體做法如下:
(一)與語文學科的整合
在“追尋詩人的足跡”動態閱讀活動中,學生自主選擇想研究的詩人并組成研究小組,帶著理解和思辨去探尋古詩詞作者的思想,展開了深入的研究性閱讀。在美術課堂上,教師基于學生對古詩詞的了解展開教學,提煉古詩詞中包含的特色元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以小組學習的方式探討如何運用藝術的手法進行創作,引導學生對文字內容進行合理想象,設計出符合意境的畫面,通過一張紙、一把剪刀活靈活現地表達作者的心聲。形象惟妙惟肖的剪紙藝術激發了學生為古詩詞創作美術作品的興趣,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字內容,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例如,學習柳宗元的《江雪》后,教師運用情境導入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把詩中的“千山”“鳥”“孤舟”“蓑笠翁”“釣”“雪”等關鍵字詞轉換成圖片,再進行畫面的重組構圖,預設情境并有效結合剪紙工藝創作以《江雪》為主題的剪紙作品(見圖1)。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在閱讀、思考、構圖、起稿、創作等一系列不同學科的動態研習活動過程中,從不同層面多次走入文本,了解文本的精髓與本質,美術的助力讓平面閱讀變得立體而深刻,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還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使美術學科與語文學科相輔相成。
古詩詞可以成為美術創作的源泉,美術活動(如讀詩、品詩、畫詩等一系列過程)也可以成為學生寫作的素材和靈感來源。這樣的過程,是美術學科與語文學科的整合過程,交叉學科實踐給美術教學和語文教學都帶來了積極的影響。語文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非小說類寫作文體進行習作,如:運用解釋文,解釋剪紙藝術的來源及影響;運用勸說文,勸說人們傳承我國“非遺”文化剪紙藝術;運用指導文,寫下剪紙的過程、方法和心得……美術剪紙活動中的靈感、實踐過程、心理歷程都能有效轉化為豐富的習作內容。
(二)與數學學科的整合
在“追尋詩人的足跡”動態閱讀活動中,學生穿上古裝仿佛穿越到古代,美術教師帶領學生研究古代服飾上的花紋圖案。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現了花紋的重復規律,得出“運用單獨紋樣有規律的重復多次排列就組成二方連續圖案”的結論。美術教師還引導學生嘗試運用剪折的方法剪出花邊紋樣,借此機會,融入“認識對稱和規律”的知識點,讓學生上了一堂藝術中的數學課。學生通過對剪折的二方連續圖案展開討論,在探討和動手實踐中,體會到剪花邊蘊含的數學知識,掌握了“對稱”和“規律”的數學概念。這樣進行學科整合,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另一方面提升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在創作中,學生在具體情景里體驗、感悟、發現連續花紋的特征以及連續花紋在生活中的裝飾作用,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與藝術帶來的樂趣。
(三)與信息技術學科的整合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包括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學生具備良好的信息技術素養,將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能為將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礎。
在“追尋詩人的足跡”動態閱讀活動中,美術教師鼓勵學生通過網絡查找相關資料,利用網絡信息資源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收集有助于學習的知識信息(如詩人簡介、剪紙作品、詩人畫像等),指導學生運用圖形處理軟件對詩人畫像進行編輯處理及進行剪紙草本設計等。這種教學模式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學生結合古詩詞發現和挖掘剪紙中的傳統文化元素,這在學生創作的剪紙作品中得到體現(見圖2、圖3、圖4、圖5、圖6)。這樣教學,提高了學生的藝術和文化修養,弘揚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最終達到美育的目的。
多元動態閱讀活動的開展推動了各學科的整合,促使教師打破學科界線,挖掘本學科的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氛圍,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提高學生學習和研究的效率。美術教師通過這種有效的、良性的傳播渠道,能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藝術,以身作則地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傳統藝術、熱愛生活。
【參考文獻】
[1]李健芳.刻紙教學與創意實踐策略研究[J].中國中小學美術,2019(2)
[2]王譽璇.古典文學中的詩詞美對中國畫的影響——詩中有畫、畫中有詩[J].中華少年,2017(16)
[3]王華蘭.多元文化相融合 跨學科知識相交匯——淺談藏書票的校本課程開發[J].中國中小學美術,2018(12)
[4]余春燕.融合剪紙的語文課堂教學初探[J].新課程(中),2016(10)
注:本文系2018年度南寧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全球教育理念下的動態閱讀研究”(課題編號:TJ2018B014)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黃惠寧(1973— ),女,廣西憑祥人,大學本科學歷,高級教師,南寧市骨干教師,從事美術教育教學28年,研究方向為學科整合、培養學生美術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