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希旺
【摘要】時代在急劇發展,用儒家思想中沉淀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打開學校新時代德育工作局面,經過研究和實踐,是可以適應時代發展的價值趨向的。結合學校的校情、師情、生情,進一步在傳承儒家思想的實踐中,做到既密切結合學校辦學目標,又充分突出學校辦學特色,另外又提高了社會認同度,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提升學校新時代德育的效果。
【關鍵詞】儒家思想;提升;新時代;德育;效果
一、認真分析學校背景
學校在開展以“傳承儒家思想,弘揚時代精神的創新研究”為主題的課題研究過程中,積累了相當的經驗,為進一步在傳承儒家思想的實踐中提升新時代德育工作效果,打下了穩固的理論基礎并提供了相應的理論依據。為了細化傳承內容和工作,學校在實踐中積極探索,不斷調整、充實、改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及時調整德育工作目標
首先,規范教師的行為。教師是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楷模,傳統儒家思想在他們的身上也存在缺失的現象,育學生,先育教師。通過學習(理論學習、外出參觀學習、觀看電影等)、表彰(周表彰、月表彰、季表彰、年表彰等)、評(領導評老師、老師評老師、學生評老師、家長評老師、老師評領導、學生評領導等)各種生動活潑的方式,在和諧的校園營造人人爭當傳承儒家思想的代言人和踐行者。師風師德師貌邁上了一個新臺階,為開展學校新時代德育工作中傳承儒家思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細化德育工作目標。把學生培養成為有胸懷、有抱負、有勇氣、有毅力、有愛心、有學識的各種有用人才,是學校的德育目標。為了便于開展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據可依,把目標進一步進行細化。務必以各種方式使學生能夠立其志、養其氣、成其行。
三、用新手段鑄新風尚
主要是采取以下的九種方法。
一是掛。一個好的學校,是教會學生發現真理,而教育,不能采取教師單純的講解方式了,而是提供一個支架,供學生觀察,思考,啟發他們的學習思路,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品格。把學校編印的《國學手冊》中的經典名句,結合相關代表人物,制作成印刷品,掛在學校各種通道的墻壁上、走廊上,形成強大的宣傳氛圍,讓儒家思想無處不在,為學生后期開展的各種活動做好了理論準備。
二是唱。不光利用班會課,還有社團時間、大課間、早讀、午讀晚前修等零碎的時間段,用歌曲(如結合學習內容選擇《經典詠流傳》中的代表作品)、學生彈奏古箏伴奏集體誦讀、學生組織演出情景劇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
三是寫。利用寫字課或午讀、早讀等時間進行課前五分鐘的書法練習,抄寫《國學經典》中的精妙句子。抄寫完后把寫得比較好的,張貼在班級的文化宣傳欄上,并拍照發到家長微信群里。每月一次的寫字比賽,規定抄寫儒家經典,到學期末的時候幫助學生把所寫的作品裝訂成小冊子,優秀的作品編印成書,再安排一個隆重的頒獎儀式。學生有背誦,有抄寫,有編冊,有儀式,有榮譽,提高學生的自豪感,自然提高了學習的興趣。
四是畫。組織有繪畫能力的學生,用素描、鋼筆畫、水彩畫、水粉畫、國畫等各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對國學的經典內容進行詮釋。學經典,畫經典。安排畫展、比賽、印刷等相關環節,務求讓學生自發參與、積極參與、主動參與,用藝術的方式去學習經典、傳播經典。
五是達。達,即實踐。可以采用學校組織、學生組織、家長組織等多種靈活的方式,在學校、家庭、社會尋找各種機會,去宣講儒家思想,并踐行儒家思想。如教給學生社會調查的方法后,學生自發組織慰問老人院老人、調查珠江街交通安全問題、珠江街環境污染問題等等,學生把中華傳統文化的短板補齊后,在社會化和實踐化的過程中,社會化水平得到發展和提高,健康心理品質得到形成。
六是思。組織學生把在掛、唱、寫、畫、達的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并對問題的思考進行交流、討論。及時的召開辯論會,為學生提供一個思維碰撞的平臺,提供一個思辨的空間,更好地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主動認識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并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促進了道德的有效成長。
七是比。在比較中引導學生思考學習儒家思想的方向是否準確,所做的事情有否偏差,所講的話是否得當。通過學生深入的比較,把儒家思想對自身的正面影響吸收為發展的動力,最終發展為良好的德育素質。
八是引。把榜樣引進學校,用榜樣的力量去影響學生。通過家委會、社區等邀請各行業人士,可以是退伍軍人,是社會名流,是環衛工人。用榜樣演講或座談過程中發自內心的語言,讓學生理解在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中國傳統文化對他們的影響,用榜樣的力量去影響和感染學生,這是任何方式的教育也無法達到的效果。
九是訪。組織學生學會走出校園,走出家庭,走入社區,走入工廠,走入社會。去接觸各個層次、不同職業、不同背景、不同年齡的人物,與之進行有效的訪談。學生學會了聽的態度(虛心求教),聽的方法(換角度聆聽),在傾聽中學會提取有用的信息等等。單是一個“聽”,學生就獲益良多,知道態度要謙虛,要有禮貌,聽的過程要學會如何禮節性地質疑,在不影響對方情緒的情況下如何追問、反問、探問等等。每完成一次訪,學生觀察品質、交際技巧等均得到有益的鍛煉的培養,探究能力、記憶能力等亦得到提高。道德品質在養成和提高的同時,學習能力也得到有效的提高。如訪的過程,要學會高度集中精神,要專注,要把眼、耳、口、腦、手都調動起來,記憶效果大大加強。同時也對校園外的生活有了一些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反過來又促進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
學生在認識、學習、理解儒家傳統思想的過程中,由理論到實踐,由被動到主動,由模仿到創新。再到踐行過程中的實踐、反思、辯論、比較,學生在這樣的一個學習過程中,逐漸學會了自我調節、自我監督、自我檢查、自我反思。學校、老師、家長、社會對學生的各種榮譽、評價、反饋等,有效地進一步促進了儒家傳統思想對學生的正面而深刻的影響。
在運用以上九種方法進行傳承儒家思想的過程中,有幾點是要特別注意的。
一是注重鼓勵學生角色參與。在實實際際的情境中,學生可能遇到無法預知的問題,問題越復雜,越能激發好勝心特別強的學生參與的熱情,在參與的過程中,他們探索自己與人溝通的方式是否妥當,洞察自身的態度是否正確,感知自己的社會價值是否到位。鼓勵那些膽子小、不善于與人交流、靦腆的學生大膽參與。
二是注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實踐過程中,學生在不同的環節不同的場景中會有不同的情感體驗,情境越真實,體驗過程越精彩,學生情感體驗越豐富。每參加一次實踐活動,學生就經受一次道德的洗禮。如在組織學生參與殘疾人生活體驗活動時,當學生蒙上眼睛,與盲人一起生活、勞動,他們由一個觀眾變成一個真實的角色,加深了對盲人生活的理解、同情、尊敬。看似簡單的活動,卻比任何的語言都要厚重。
三是注重拓寬學生道德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學生參與的實踐活動越復雜,面臨的挑戰越大,道德理念提升越高。如組織學生參加紅樹林的參觀、記錄、研究、護理等一系列活動,紅樹林艱難的生存情景深深地打動了學生,一場環境教育無聲無處地浸潤了學生的心田。同時,學生也在活動中人類保護生態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迫切性,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的發展,逐步往更高、更寬、更深的層次發展。
儒家思想中的經典,需要處在新時代教育十字路口的我們去學習,去傳承。對經典挖掘得越深刻,新時代德育的內涵就越豐富。把學生引進傳承儒家思想的軌道,讓他們在學習和傳承中收獲學習和傳承帶來的快樂,自覺地自發地做繼承和傳承儒家傳統思想的踐行者,為學生奠定終身受益的道德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