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潤華
【摘要】隨著新時代的不斷發展,小學階段的德育工作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因此,培養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是教師的重點問題。所以,教師應在課堂內開展別樣的德育工作,針對具體的情況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以此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
【關鍵詞】新時代;小學德育;管理策略;有效路徑
小學德育管理不僅是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道德,還受到社會上其他人的關注。為此,教師應改變以往的管理模式,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新型的管理方法,進而保證德育管理的正常進行,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一、新時代背景下小學德育管理的問題
德育工作的展開影響著學生的一生。但當前由于學生的心理年齡并不成熟,對事物的好奇心理比較強,使得德育管理具有以下的問題,因此,教師要明確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斷引導學生擁有健康向上的心態,從而增強學生的綜合素養。
1.管理內容并不全面
在現階段的小學德育的形勢下,已有部分學校對學生的德育思想引起重視,但是在開展德育管理工作時,沒有深入德育實質,一味地注重文化課的成績,忽略了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使得學生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管理內容并不全面,不能對學生進行高效的德育教學工作,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2.學校與教師的教育理念落后
在當前的小學階段中,學校與教師因為傳統理念的影響,仍然運用先前的教學理念,導致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無法提升,從而嚴重影響德育管理工作,使得課堂內的德育教學沒有充分地展開,對管理工作具有較大的阻礙作用。
3.學校德育管理人員的素質不高
學校的素質教育水平與教學水平具有內在聯系。但在目前的小學學校中存在部分德育管理人員素質低下的現象,無法樹立良好的榜樣,不明確德育的實質含義,為完成德育管理工作,停留在表面進行管理,使得德育質量并不高效。
4.學校開展德育管理工作的思路不清晰
很多學校為實現德育管理的質量與效率,在開展管理工作時沒有制定相應的管理目標與計劃,導致德育管理脫離實質性內容,無法促進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并在日常的生活中沒有完整的體現,繼而缺少監督力量,不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行為模式,發揮不了德育教學的作用。
5.德育教育的師資力量薄弱
因為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對主要學科比較重視,像是數學、語文、英語等科目,在思想品德課堂內的積極性并不高,不利于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更有教師將思想品德課占用講解主要的科目,為德育管理工作的展開形成了阻礙。并在其余的學校中德育教師的力量薄弱,增加了德育管理的困難性。
6.教師的德育管理工作的經驗不足
小學教師的作用是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若是教師沒有較強的德育管理經驗,會導致學生無法高效地學習德育知識,繼而逐漸使學生的心理產生消極的學習態度,進而使得德育教育的內容怎樣精彩,學生都沒有學習動力,不利于提升學生的思想品質。
二、新時代背景下開展德育管理的有效路徑
為增強學生的思想,促進德育管理工作的質量與效率,學校管理者應從以下路徑中逐步實施,進而改善班級學習氛圍。
1.提升德育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
實現德育管理工作的效率不僅需要從學生的角度入手,還要改變現階段中學校的德育教育人員的素質,增強學校的素質水平。為此,學校要積極引導教師關注學生的成長,并加強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層次,努力提升教師的教學態度,使學生認識到革命精神、傳統文化等諸多德育思想,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實現德育管理工作的內容。
2.制定方案,深化德育管理內容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對行為認識的黃金時期,學校在開展德育管理工作時,應摒棄以往的管理方法,增強學生的思想道德。為此,學校應制定德育管理策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德育教育,根據學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并在學生面前挑選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樹立榜樣,引導學生向榜樣進行學習。
3.學會借鑒,增強管理體驗
部分學校在開展德育管理工作時,因為缺少相應的經驗,使得管理效率并不高效。所以,各個小學學校可彼此間相互交流,逐步完善德育管理教學工作,借鑒他校的成功策略,摒棄以往的管理模式,充分發揮德育教育理念,呈現出更好的管理現象,以此利用多樣化的工具增強管理體驗,滿足新時代背景下的管理模式。
4.找準出路,以人為本
在開展德育管理工作時,為提升教師的思想層次,促進教師對知識的掌握。學校應將德育管理工作比作浩大的工程,引導教師付出實際行動,進而將制作的管理計劃更好地實施。并且教師還要依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將德育工作分為三等層次,逐步引領學生進行學習,由此實現德育教學的目標。
5.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
多樣化的實踐活動是實現德育教育的重要路徑。因此,教師可將教學內容延伸到課外,帶領學生進行小區清掃活動等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層次,使學生的心理達到升華。并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組織不同的實踐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提升道德素質。從而有效實現德育管理工作的意義。
6.積極聯系家庭、社會的配合
學生的德育思想不僅需要教師在校內的指導,也需要家長在家庭中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所以,教師可課堂內舉辦親子活動,邀請學生的家長共同完成任務,以此促進家長對學生的關愛。并且教師也可利用學生的模仿能力,在班級中帶領學生模仿社會中的認識,繼而有效提升學生對正確行為的認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7.借助生活實踐,加強德育教育
小學生由于年紀較小,缺乏足夠多的社會經驗,若在德育管理中,教師過于強調理論性,德育規定性,學生會認為比較枯燥化,長此以往適得其反學生會出現叛逆的情緒表現,所以教師在德育管理過程中應結合學生特點,開展有趣味性的德育教育活動,激發學生對德育的認知,如可借助生活實踐,增強德育水平。
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走出課堂,利用休息時間,帶學生做一些有趣的公益活動,看望孤寡老人或者義務性清掃街道,在該過長中能夠讓學生體驗他人的不容易,明確社會上有很多勇于奉獻的人,因此,日常生活中應當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
總而言之,德育管理工作決定著學生一生的學習習慣、生活行為。為此,教師要掌握現階段的德育管理問題,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培養活動,并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在體驗的同時正確認識生活現象。而后引入親子活動,促進家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模式,發揮德育作用。
【參考文獻】
[1]廖志浩.新時代背景下小學德育管理研究[J].新課程(中旬),2017(3):261.
[2]肖連.淺談新時代背景下小學德育管理研究[J].南北橋,2017(23):194.
[3]冉廣清.新時代背景下小學德育管理研究[J].中華少年,2017(2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