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城鄉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基層流動兒童數量呈遞增發展趨勢,隨之出現的流動兒童社區融入問題成為目前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在進行多種解決流動兒童社區融入問題的方法試驗下,本文著重分析繪畫課堂在流動兒童社區融入過程中的情緒表達、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問題等方面的應用。
關鍵詞:繪畫課堂;流動兒童;社區融入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23-0-02
1 繪畫課堂的功能
1.1 改善兒童的情緒表達方式
流動兒童是城市的新一代移民,作為勞動力的后代,他們跟隨父母進城生活學習。流動兒童最大的特點就是生活的流動性,他們沒有固定的長期生活場所,短暫的生活場所往往也因為經濟拮據十分簡陋,而且流動性加劇了不穩定性,如果一個人長期生活在狹小和不穩定的生活環境里,他的性格也會變得沉悶和壓抑。流動兒童常常表現出內向、沉默寡言、焦躁不安、沒有安全感等負面情緒,課堂上好動且難以集中注意力。繪畫治療是表達性藝術治療的方法之一,它的特點在于能夠直觀形象和放松地展現一個人的內心世界,能讓流動兒童以一種非語言的方式將內心的混亂、不解通過繪畫表達出來,并且在繪畫的過程中激發流動兒童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抒發內心的不滿,從而起到調整負面情緒的作用[1]。
1.2 調節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
流動兒童大多來自農村,由于城鄉二元體制的差異,城市人大多存在一種城市居民的優越感,本能地給流動兒童貼上“外來人”“農村人”的標簽,甚至集體排斥、孤立流動兒童,使流動兒童產生一種自卑心理。流動兒童的家庭經濟條件一般比較差,父母只關心孩子衣食住行的需求,較少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此外,父母文化教育水平有限,導致孩子難以獲得良好的家庭教育,甚至因為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打罵孩子,這樣一來,孩子容易畏縮、恐懼、焦慮,一方面不利于親子關系的維持,另一方面還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兒童心理發展水平低,較難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就會用異常的情緒和行為來表現自己,而繪畫是最適合兒童的心靈表達方式。他們可以在整個繪畫過程中自由地揮灑,宣泄自己內心的情緒,將自己的經驗與感受具體地表現在圖畫中。繪畫作為一種符號表達方式,能讓人卸下自身的心理防御機制,因此流動兒童更愿意借助繪畫作品容易地、安全地把語言無法表達的情感和內心潛藏的憂郁表達出來。此外,繪畫治療是利用色彩、線條、層次結構等藝術形式,反映兒童的潛意識、關注點、人格發展等信息。通過這種方式發現兒童內心世界及潛意識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幫助兒童強化自我意識、解決問題、減輕焦慮,最后實現心理上的健康發展,因此繪畫治療是促進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之一[2]。
1.3 提高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
流動人口要實現自身的城市融入,其隨遷子女也要積極地融入城市之中。流動兒童所處的年齡階段正是社會化的關鍵時期,但是城市中的流動兒童卻遭受著嚴重的社會排斥問題,這與社會環境、兒童心理、家庭環境、教育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有關。流動兒童若能順利地融入城市生活,則會樹立正向的道德人格,反之,若沒有較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則極有可能導致流動兒童性格出現缺陷,不利于流動兒童的社會化,甚至可能危害社會。通過繪畫的方式,流動兒童可以不囿于現實生活,以自我的色彩主張和繪畫主題來表達情感和思想,從而提高自尊感和自我認同感,更加積極地參與社會互動。另外,國內外有不少研究表明,繪畫對兒童的感知力、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思維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對流動兒童進行個人或團體的繪畫治療,促使其參與團體活動、社會生活,豐富日常生活和感性認知,增強流動兒童的審美感受能力,能夠促進流動兒童自我完善,掌握社交技能,學會情緒管理,并進一步幫助流動兒童獲得持久的友誼和正向的社會支持,有助于提高流動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
2 流動兒童的社區融入現狀
2.1 生活環境的巨變
大部分流動兒童都有一段在農村留守生活的經歷,且從小與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親戚生活在一起,作為進城務工勞動力的后代,進城讀書面臨著學習和生活環境的變化,一部分流動兒童難以在短時間內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學習和生活都表現出明顯的適應不良。一方面,流動兒童因為進入繁華的城市生活而感到驕傲;另一方面,又因為生活場所的巨變而感到焦慮和融入困難。由于流動兒童的父母一般忙于工作,孩子放學后只能在社區和家庭之間游轉。流動兒童進入一個新的社區生活,家庭之外的社區環境對他們的誘惑力非常大,社區的游樂區、器材區、娛樂場所、網吧等地都成為流動兒童放學后集中活動的區域,這些場所一方面為流動兒童進行娛樂活動和社會交往提供了條件,另一方面也刺激流動兒童快速進入一個新的城市生活環境。但是部分社區生活條件簡陋,健身器材常年失修,流動兒童放學后多在街道旁玩耍,不時車輛經過,會威脅到兒童的人身安全,社區附近的黑網吧也經常看到小學生的身影出沒,社區的治安管理差,并不能為流動兒童提供一個安全友好的社區環境。此外,大部分流動兒童生活的社區,周圍都是同質性較高的流動人群,周圍人群的身份、地位、職業、生活習慣等,都會對流動兒童的社區融入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2.2 缺少朋輩的支持
朋輩群體是流動兒童社區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良好的朋輩關系會使流動兒童快速融入校園和社區生活,在學校和社區中找到歸屬感,反之,若沒有建立起良好的朋輩關系,則有可能導致流動兒童行為越軌和認知偏差。流動兒童跟隨進城務工的父母來到城市生活,由于父母工作具有不穩定、流動性強的特點,流動兒童可能會多次隨著父母一起遷移轉學,高頻率的轉學使原先建立起的朋輩關系逐漸分裂。流動兒童需要進入城市學校學習,而城市學校有著不同于農村學校的文化特質、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流動兒童需要重新融入一個新的學習環境和班級,離開了以往生活的朋友圈后,需要建立起新的人際關系,但是城市學校的生活文化未必都能被流動兒童接受和理解,而流動兒童帶有的鄉土氣息又未必能被城市社區和學校包容和接納。與城市學生的差距和隔閡,一方面無法滿足流動兒童與同輩群體一起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會造成流動兒童對城市和朋輩群體歸屬感的缺失[3]。
2.3 社區居民的偏見
近幾年,中國的城鎮化速度加快,精準脫貧邁入收官之年,取得了許多傲人的成果。城市與農村之間社會流動的增強,使越來越多的流動兒童進入城市社區,與城市社區的居民一起生活,但是經濟條件優越的城市居民還是會給流動人口貼上“農村人”“外來人”的標簽,本能地歧視流動人口,城市居民的這種偏見十分不利于流動兒童的社區融入。另一方面,流動兒童大多習慣了鄉下無拘無束玩鬧的感覺和自由放松的環境,到了城市以后會受許多外界環境的約束和限制。大部分流動兒童由于年齡較小自制力差,并且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無法得到父母的管教和陪伴,許多生活習慣難以改變。不少流動兒童的父母文化水平有限,他們的言行舉止、生活習慣和處事方式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社區居民對流動兒童的看法,加上流動兒童從小缺乏良好的家庭生活環境和教育氛圍,在社會化過程中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講衛生、不懂禮貌、不文明用語,甚至學會了抽煙喝酒,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和行為都會影響周圍人群對他們的看法[4]。
3 繪畫課堂助力流動兒童社區融入
3.1 培養興趣愛好
繪畫有其獨特的非語言和創造性自由的優勢,將流動兒童的潛意識和壓抑的情感表達出來,并在繪畫的過程中培養流動兒童的專注力和審美能力,有助于流動兒童更好地融入周圍的社區和群體。社會工作者以繪畫課堂的形式在社區內為流動兒童提供一片學習園地,幫助流動兒童培養興趣愛好,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激發流動兒童的想象力、思維能力以及動手熱情,為流動兒童們傳遞繪畫經驗,講述繪畫的色彩、明暗、線條的構造等十分重要的美術創作技巧,告訴流動兒童中國畫的特點及其體現的情感,通過繪畫創作的形式充分調動流動兒童參與的積極性,積極踴躍地展現自身的個性,用顏色和線條有效地幫助流動兒童反映個人的心情和性格特征,挖掘流動兒童自身的潛能和優勢,有助于流動兒童更好地融入社區。
3.2 建立朋輩關系
朋輩群體是流動兒童融入社區生活最重要的力量之一,要建立良好且持久的友誼,首先要有良好的語言溝通和行動能力。而繪畫是潛意識的藝術性表達,語言豐富、內涵清晰的繪畫藝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更真實、更形象的語言,對培養流動兒童的語言功能有很大的作用。社會工作者以繪畫課堂的方式培養流動兒童的感知能力和語言溝通能力,繪畫的過程和主題不受任何約束和限制,孩子們可以畫任何他想畫的東西,這樣可以抒發其被壓抑的情感,尋找到欣賞自己作品的、給予支持力量的伙伴,同時更了解自己。社會工作者以社區內的流動兒童和非流動兒童為對象創立繪畫課堂,在繪畫課堂上增強兒童們的想象力、團結協作能力以及交流溝通能力,一方面能使兒童們在課堂活動中學會分享、學會尊重、學會感恩,另一方面有利于流動兒童建立朋輩關系網絡,促進兒童友誼發展,使其成為繪畫課堂上團結協作的玩伴,還增強了流動兒童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信心,更有助于流動兒童的社區融入。
3.3 提升兒童自信心
流動兒童的自信心對他們更好地融入城市社區相當重要,社會工作者可以在繪畫課堂上開展以提升兒童參與感、自我認同感為中心的小組繪畫活動,利用繪畫課堂這一平臺,將課堂中所有的流動兒童分為不同的小組,設計一次完整的小組活動。例如,舉辦以“我的自畫像”“我是最棒的”“擁抱自信”等為主題的繪畫活動,通過這些小組活動,增強流動兒童小組的凝聚力,增強組員的自信心,使兒童們更加快樂自信地面對生活,這對流動兒童融入社區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4 結語
流動兒童作為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特殊群體之一,他們的健康成長和社區融入關系到無數個家庭的幸福,他們具有獨特的心理特質和感情需要。在缺乏朋輩群體、遭受社區居民偏見、缺乏家庭照顧和良好教育資源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下,社會工作者以繪畫課堂的形式幫助流動兒童宣泄消極情緒,充分發揮繪畫在培養流動兒童興趣愛好、建立朋輩關系、提升自信心方面的獨特作用,幫助他們形成積極健康的品格,建立正向的人生價值觀,更好地融入城市社區。
參考文獻:
[1] 熊昳晨.繪畫治療提升智障青少年表達能力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20.
[2] 王立花.兒童繪畫心理治療綜述[J].英才高職論壇,2009,5(03):39-43.
[3] 石夏莉.流動兒童城市學校學習適應影響因素與心理干預[J].赤子(中),2013(09):49-50.
[4] 蔡雅蕓.社區融入視閾下農村流動兒童的城市融入問題研究[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19(04):91-95.
作者簡介:易姬伍(1997—),女,貴州黔東南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兒童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