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秋霞
【摘要】古詩文是小學語文教學必不可少的部分?!肮旁娢牟缓媒獭薄肮旁娢碾y讓學生理解”等,是不少老師的“共識”。但古詩文語言精練,內容含蓄,表達隱晦,是一種高度凝練、意象豐富的文學作品,它所涵儲的傳統文化基因,在民族文化的傳承中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在倡導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和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小學古詩文教育在這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走進詩境,欣賞領略詩文意境,培養學生良好的古詩文鑒賞能力和人文精神,熔鑄健全的審美人格,使學生具有較高的審美能力,是擺在廣大小學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課題。
【關鍵詞】古詩文;朗讀;意境;意蘊;詩韻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典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惫旁娢娘柡鴥炐阒腥A傳統文化的底蘊,無論是語言表達的熱情奔放,還是內容的含蓄隱晦,都凝聚著作者豐富的情感,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是高度凝練、意象豐富的文學瑰寶。古詩文所涵儲的傳統文化元素,在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中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賞析這些優秀的古詩文,能增進了解各個時期的文化內涵,并通過其中意境,了解歷史,增強自己的文學積淀,形成對國家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特有的情感,從而提高文學素養。因此,教師在古詩文教學中,如何引領小學生走進詩境,通過賞析詩文,領略詩文致美的意境,培養和提高學生詩文鑒賞、審美能力成了小學教師教學古詩文的重要課題。在倡導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和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古詩文教育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
一、強化朗讀,領悟古詩的情感美
強化朗讀,其精髓是不但可以“意會”,而且還可以“言傳”。在朗讀中,我們可以把無聲的文字化成有聲的語言,入于目,出于口,聞于耳,銘于心,把詩中儲藏的信息還原成作者所要表達的真情實感,“同甘苦”“共喜怒”,置身其中,就能漸入角色。在理解的基礎上把握語氣語調,節奏韻律,反復強化吟誦、朗讀、背誦。朗讀時要不增減、顛倒、重復,注意節拍停頓、語調應景、長短適宜,正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多讀、讀好才能更好地理解詩意,才能更好地感知其中的內涵,才能隨著詩文移情,領悟作者表達的真實情感。
早讀、午讀、晚讀等都可以安排適當時間進行,堅持每周誦讀幾首詩文,讀讀背背,不知不覺,積少成多,正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講授人教部編版(版本下同)五年級語文上冊《示兒》時,這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的絕筆。由于南宋金兵不斷入侵、宋軍節節敗退,使國家山河破碎,不復統一,悲憤交加之時,臨終一首《示兒》表達壯志未酬身先死的悲憤和祖國山河統一必成的信念?!八廊ピf事空”,明明知道死后所有事情都與自己無關了,卻還“但悲不見九州同”,讓子孫告訴“王師北定中原日”,這是一種多么崇高的一種愛國情懷。在反復誦讀中,能讓學生領悟詩人一生都為收復失地而努力,最后卻無能為力,把那顆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凝成了這二十幾個字,滿懷敬意地多讀幾遍,能走進詩境,體會詩人的喜怒哀樂,體驗高遠的意境和詩人豐富的情感,與詩人產生共鳴,加深對整首詩的感悟和理解。
二、漸入詩境,感受古詩的意境美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古詩文無論是抒情的、敘事的,還是寫景詠物的,都或濃或淡、或隱或顯地寄寓著詩人的主觀感情。因此,教師引領學生感悟作者表達的詩境,內化為自己的某種情景再現,讓學生能有一種似親眼所見、似親身經歷,似言出已口,情出于心的心靈感染和熏陶。在這些方面,教師要帶領學生超越時空的局限,通過學習、賞析,把學生引進、領略古詩文中深刻的意境,感受古詩文持久的生命力。
如《從軍行》(五年級下冊),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王昌齡寫的邊塞詩,生動形象地反映了邊疆將士們艱苦的戰斗生活,以及決心打敗入侵者的英雄無畏氣概。像這種相隔時空久遠的詩文,學生一般情況下是比較難于理解當時的環境是如何孤寂、艱苦的,更無法在如此惡劣的戰爭環境下還能有英勇殺敵的精神面貌和英雄氣概。我積極找尋相關視頻資料,以微課形式創設當時戰地的情景,把學生帶進邊塞,從碧波蕩漾,美麗寧靜的青海湖,終年積雪、銀光閃耀的祁連山,接著展示戰場環境的荒涼及硝煙彌漫的古戰場,將士們在刀光劍影下的奮力拼搏,從而體會守邊將士奮勇殺敵、許身報國、建功立業的進取精神。再以充滿感悟的誦讀,把學生的感受和情感與詩境融為一體,領略、感悟、體會古詩文的意蘊美,激發學生愛國祖國主義的熱情。
三、順延思路,領略古詩的文思美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賞析詩文時,要遵循作者的寫作思路,事先了解、熟悉作者的寫作風格特點、所處的時代和詩人的身世經歷,引導學生“多思考、多揣摩”作者的“思路”。只有真正理解了詩的內涵,領悟了詩的意境,陶冶了詩文的美,才能算是“鑒賞”了這首詩,領會詩的意境,感受詩人的情懷。因此,在學習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作者的創作思路出發,積極運用想象思維,探索貫穿在作品中的文學思路。只有充分了解、熟悉詩人的寫作風格及掌握創作的思路,并延順著他的創作思路,能更好地領略作品的文思美。
四、讀出詩韻,品味古詩的表現美
“詩是藝術的語言,最高的語言,最純粹的語言?!惫旁娢氖钦Z文學科中最精美的一門藝術。它常?!耙陨賱俣唷钡钠磉_、容納更為豐富的內涵。它表現雖簡單,卻蘊含復雜多變的情感;雖拙樸卻暗藏靈活善變的機巧;雖淺顯卻隱含深邃的藝術效果。其語言的簡潔和豐富的表現力,是要靠一定的表現手法和表現技巧來支撐的。作者通過詩文的各種形式表現,能反映作者獨特的風格和特定的感情。如屈原的“獨立不遷”、陶淵明的“隱”、杜甫的“迂”、李白的“飄逸”等,展現出其中的“個性美”“人格美”。如果詩文沒有了相應的手法和技巧去表達、抒發,詩文就會失去依托,就無法表現出詩文的美。在詩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句、關鍵詞,并仔細推敲,品味詩文的表現手法,才能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主題和所抒發的情感,進而領會詩文的意境,把握文本的內蘊。如“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詩人用“長風破浪”、雄渾闊大,融入了詩人“輔弼天下”,大濟蒼生的宏偉藍圖,比喻其宏偉抱負;“會有時”,肯定這一抱負有施展的時候。這種象征的表現手法,增強了詩文的內涵,更有感染力,更耐人尋味。
總之,在詩文鑒賞中,我們只有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大膽探索,長期堅持,引導學生在提升感悟審美能力的同時提升理性審美的能力,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就會不斷得到加強,學生的詩文鑒賞能力以及人文素養就會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 倪丹菲.談信息時代如何上好古詩鑒賞課[J].現代語文(理論研究),2005(12).
[2] 宋新恩.字詞句段篇:語文S版 三年級下冊[M].海燕出版社,2007.
[3] 徐懷成.激發情感的波瀾——淺談古典詩歌教學的情感陶冶策略[J].文教資料,20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