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壘 張理航
摘? ?要: 應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建設是構建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必然選擇。本文從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發展基本問題和“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基本內涵入手,總結提出應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建設過程中若干關鍵問題并進行分析,分別是: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關系問題、課程體系設計的問題、記錄評價體系生成機制問題、數據信息體系構建問題、制度建設和組織保障問題、價值挖掘和應用問題。
關鍵詞: 應用型本科院校? ?第二課堂成績單? ?制度建設
應用型本科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引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是深化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決策部署。應用型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核心要素是人才培養,第二課堂是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和紐帶。“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建設更加突出第二課堂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逐漸成為全面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主動適應產業結構提檔升級的有效切入點。
一、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發展基本問題研究
當前對應用型本科院校尚沒有完全統一的定義,經過對部分本科高校辦學定位研究,可以發現,應用型本科院校主要著眼于本科教學,培養以應用為目標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關于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范疇有幾種觀點:一個指1999年后新建本科高校,已經公布的有724所[1](33-40);一個指非博士培養單位中的本科院校,廣州日報數據和數字化研究院自2017年開始每年發布應用大學排行榜,是國內首個全樣本應用大學排行榜,2019年列入排行數量的有891所;一個是地方本科院校和獨立學院,2017年教育部教育數據統計共有968所[2]。顯而易見,當前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數量龐大,學生規模空前,已遠超原有本科院校,應用型本科院校已成為支撐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中流砥柱。
精準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定海神針”,是實現轉型發展、彎道超車的“壓艙石”。應用型本科院校應基于以下三點因素確定辦學定位:當今時代對高校辦學要求,學校辦學歷史和發展實際,其他高校現狀和自身優勢。教育界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辦學定位有幾點基本共識:一是明確學校類型定位,即技術應用教學型高校;二是明確學校辦學層次,即以實踐應用為導向的本科教育;三是明確學校服務對象,即服務地方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四是明確辦學特色,即依托自身優勢學科走特色辦學之路。
應用型本科院校是介于傳統學術研究型和高職高專之間的高等教育類型[3](30-34)。不同的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各有側重,但培養以應用實踐為導向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是共同出發點和落腳點。張永偉等認為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應分為三點:一是培養全面發展和主體能動的自由人;二是培養具有專業水準、科學思維、創新能力的知識人;三是培養具有開拓精神、實踐轉化、實用應用能力的社會人[4](155-160)。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的人才最大特點在于學以致用,必須具備扎實的學科理論素養和知識基礎,側重理論知識在行業實踐創新領域的應用。
二、“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基本內涵
“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建設的出發點是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育人優勢,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2018年團中央、教育部《關于在高校實施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要在融會貫通第一課堂體制機制和工作模式的基礎上系統謀劃布局,科學設計課程項目體系,制度化規范活動開展,實現高校學生第二課堂參與情況可測量、開展效果可評價、整體成績可呈現。“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基本理念是運行模式第一課堂化和運行效果可衡量化。“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主要作用在于為學校人才培養評估、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用人單位招錄提供可視化依據,服務高校人才培養。
三、應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建設關鍵問題探析
(一)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關系問題
理清兩大課堂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協同育人關系問題,明確第二課堂的地位,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建設的大前提。傳統觀點認為第二課堂僅僅是第一課堂教學的適當補充和延伸,片面認為第二課堂跟第一課堂屬于從屬關系,忽視第二課堂在人文素養提高,德育美育融合,創新實踐能力鍛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導致學生全面發展內在要素之間的聯系斷裂,科學知識和素質能力提高出現斷層。
第二課堂教學內容廣泛、教學形式多樣、教學方法靈活,教學模式趨向學生主導、教師引導,與以往教師主導、學生參與的課堂授課模式截然不同。學生學習的內在思維邏輯在獨立自主分析、探索、實踐、質疑、總結的過程中快速融會貫通,學生自主創造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全面激發,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中具備發揮第一課堂不可替代的功能和優勢,成為教育教學的重要載體和關鍵環節。
應用型本科院校兩大課堂都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根本任務的。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從教學時空維度來講是相互獨立運行的兩種教學組織形式,但從作用發揮角度來講應當是相輔相成的,因為第一課堂教學局限性可通過第二課堂靈活機動的張力化解,第二課堂活動開展所需理論和技術支撐來源于第一課堂。基于以上論述,二者教學目標一致,教學手段互補,教育效果相同,只有相互配合,互為支撐,充分發揮二者協同育人功效,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教育教學的作用[5](51-52)。
(二)應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課堂成績單”課程項目體系設計問題
按照《意見》要求,“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建設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在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目標前提下科學設計課程項目體系。當前多數高校將課程項目體系分為“思想成長”“文體活動”“志愿公益”“實踐實習”“工作履歷”“創新創業”“技能特長”等七個模塊。
應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課堂成績單”課程項目體系設計應當在兼顧覆蓋面的基礎上突出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和實踐應用能力的強化,更加注重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鍛煉實踐能力、發展技能特長。代亮等認為構建應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課堂成績單”課程項目體系應側重三個模塊:創新創業、實踐實習、技能特長[6](198-199)。創新創業模塊應重點體現學生各級學術科技活動參與、創新創業競賽獲獎、論文專著專利發表等情況。實踐實習模塊應重點體現學生參與畢業就業實習、工程項目實踐、暑期科技教育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國際及港澳臺交流訪學、參觀學習等經歷。技能特長模塊應重點突出學生專業技能,涉及學生參與各級各類技能培訓、技能資格認定證書、專業等級證書和其他能夠反映學生專業能力和技能水平的活動。
(三)應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記錄評價體系生成機制問題
長期以來第二課堂沒有充分發揮應有作用的最大障礙在于教育形式多樣和活動開展靈活隱蔽導致跟蹤評價難以實現。“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最大的亮點在于能夠直觀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實施的核心和關鍵在于建立科學的記錄評價體系,可測量化是檢驗記錄評價體系的唯一標準。
《意見》給出三種評價方法:記錄式評價、學分式評價、綜合式評價,在實際調研中發現,目前多數高校主要采用記錄式評價,主要通過記錄學生第二課堂參與情況和榮譽證書獲獎情況構建評價體系,較少采用學分式評價和綜合式評價。記錄式評價體系可操作性強,比較客觀,操作環節往往以簡單簽到或打卡方式進行,但對學生參與第二課堂實際效果無法評估到位,缺乏約束力。綜合式評價體系主觀性強,可操作性差,不能直觀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學分式評價體系以客觀、顯性的量化過程扭轉以往主觀、隱形的隨意評估,可操作性強,約束力較強,是“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記錄評價體系的最優選擇。既是對課程學習的量化過程,又是“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信息化的先決條件。
應用型本科院校學分式評價體系應堅持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在學分式評價體系構建中重點考慮兩個問題:一是如何發揮學分式評價體系導向作用引導學生投入應用能力培養的課程項目中,二是如何將學生參與第二課堂效果學分結構化。在學分式評價體系構建中應把握兩個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必修和選修”相結合的原則。充分借鑒第一課堂評價體系,通過設置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相結合的原則,必修課程重點保障學生均衡能力培養,設定最低學分修習要求,選修課程滿足學生多元化個性發展需求,突出課程激勵導向作用[7](15-19)。應用型本科院校可將“思想引領”“實踐實習”“創新創業”“技能特長”等設置為必修課程,設定每項課程最低學分要求,“文體活動”“志愿服務”“工作履歷”等設置為選修課程,重點加強“創新創業”“實踐實習”“技能特長”等課程項目學分設置,引導學生選修。
二是堅持靈活學分獲取的原則。定性和定量相結合,靈活獲取學分可分為兩種模式:一是按量獲得模式,即通過參與第二課堂次數、時數、個數等可量化指標進行學分折算評價,適用于課程講座沙龍、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參與情況。二是“申報—審批”獲得模式,即對于無法量化的指標通過項目活動級別、榮譽獲得等級、項目開展中角色扮演和貢獻度予以學分區分,適用于學術科研、賽事等級、工作任職情況等[8](137-144)。
(四)應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數據信息體系構建問題
《意見》指出,數據信息體系是“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順利實施的技術支撐。第二課堂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多樣,工作量大,跟蹤評估難度較大,必須借助現代化數據信息系統。應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數據信息體系必須解決兩個問題:一是保障“第二課堂成績單”網絡信息管理平臺基本運行問題,二是支撐基于第二課堂質量監測評估體系的動態管理問題。
網絡信息管理平臺應滿足應用型本科院校全流程全節點實施“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需要,按照教育主體行為邏輯劃分為三種:從管理者視角看,主要行為是模塊劃分、過程監督、效果評價、科學記錄;從組織者視角看,主要行為是信息發布、過程管理、成績考核;從學生視角看,主要行為是選修課程、課后評價,三種教育主體同時存在一條主線上。
“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數據信息體系應支撐基于第二課堂質量監測評估體系的動態管理的實現。第二課堂應致力于打造開放包容、供需平衡的動態管理生態鏈,動態管理系統的實現是基于質量監測評估體系的建立。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和第二課堂活動開展原始數據的收集挖掘、統計分析共同支撐起質量監測評估體系的建立。通過對學生第二課堂參與情況的科學分析與評價,動態調整第二課堂課程項目供給,促進第二課堂課程項目體系的更新迭代。以太原工業學院為例,通過基于“到夢空間”網絡管理系統兩年的數據統計分析,從課程項目的類型、時間、內容、參與情況等方面分析第二課堂的運行狀況及存在的問題,優化課程項目體系供給,取得了較好效果,為優化人才培養方案,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提供決策依據和動態指導[9](36-40)。
(五)應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建設和組織保障問題
制度化建設是“第二課堂成績單”工程協調運行的基礎。《意見》指出,各高校要在學校黨政統一領導下,統籌教務處、科技處、學工處、招就處、團委等多部門合作,然而一些高校在執行過程中,仍然存在學校層面重視和統籌不夠,各職能部門協調不力,政策制度保障不足的問題。制度化建設就是圍繞“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規范第二課堂項目活動參與主體責權利,形成“一攬子”制度安排保障項目運行。以金陵科技學院為例,制定出臺《金陵科技學院學生第二課堂成績認證辦法(暫行)》和《金陵科技學院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暨PU實踐學時認證實施細則(試行)》,明確第二課堂的內容和途徑,規范第二課堂成績認證,統籌第二課堂的組織實施,加強第二課堂材料管理來保障第二課堂項目運行。
組織保障是“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實施的有力支撐。《意見》指出,各高校要在師資、場地、經費、后勤等方面保障制度的實施。要將“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自上而下,各職能部門齊抓共管、協同推進。合肥學院出臺《合肥學院第二課堂指導教師獎勵辦法(試行)》,激勵更多教師投入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中;廣西中醫藥大學出臺《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二課堂指導教師教學工作量計算管理辦法(試行)》,極大調動教師參與第二課堂的積極性。
(六)應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價值挖掘和應用問題
衡量制度建設的價值在于有效付諸實踐,解決實際應用問題,沒有應用就沒有價值的存在。“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能夠迅速在全國高校推行開來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自身價值存在和結果應用前景廣闊,對學生、學校、社會等任何行為主體均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對學生主體來講,“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助力學生全面發展。應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課程項目供給極大滿足學生對于思想教育、身心發展、創新創業等個性化發展需求,注重將社會及行業需求引入課程體系,引導學生將學科專業知識向實踐創新轉化,實現學生個人發展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大數據時代“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客觀跟蹤記錄與科學評價功能直觀反映學生課程參與和能力素質發展情況,成為激發學生個體發展動力的刺激源,引導學生及時總結評估個人發展和動態調整職業生涯規劃。
對學校主體來講,“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對于高校強化組織建設和引領凝聚青年具有重要作用。應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可以優化完善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重點突出應用能力目標導向作用,更可以作為評獎評優、推選入黨、保研就業的重要參考依據,成為高校創新工作理念、完善體制機制、規范工作流程、強化組織建設的有力抓手。“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作為高校共青團組織的重要工作內容,幫助青年學生提高綜合素質,成為擴大覆蓋面,引領青年成長,凝聚青年意志的重要樞紐[10](56-57)。
對社會主體來講,“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為服務區域社會發展提供優質人力資源保障。王靜對江蘇省近500家用人單位調查后發現,用人單位對“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認可度非常高[11](114-116)。應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極大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應用能力,更為社會用人單位選人用人提供了科學規范可信的參考依據,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輸送了大批優質人力資源。
當前應用型本科院校已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生力軍,以“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建設為契機,不斷完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發揮自身優勢,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道路上走出一條特色鮮明的辦學之路,必將大有可為,自有天地。
參考文獻:
[1]陳小虎.新型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定位、使命、路徑和方法選擇[J].中國大學教學,2014(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學校(機構)數[EB/OL].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7/qg/201808/t20180808_344686.html,2019-07-20.
[3]陳解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國際經驗借鑒[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19(2).
[4]張永偉,胡仁東.我國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及其哲學依據[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4(2).
[5]甘霖,熊建生.“兩大課堂”協同育人初探[J].中國高校科技,2014(4).
[6]代亮,許夏冰.高校共青團深化改革背景下“第二課堂成績單”項目實施重難點初探——以廣東省應用型高校為例[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37(3).
[7]董曉光.高校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建設路徑探析[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8(1).
[8]陶好飛,陳玲,黃戈林.高校“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關鍵結構及發展研究[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0(4).
[9]劉偉.應用型高校“第二課堂成績單”課程項目供給初探——以太原工業學院為例[J].高教論壇,2019(5).
[10]董云吉.高校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的內涵及價值[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8(33).
[11]王靜.高校“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社會認可度調查——以江蘇省部分高校及用人單位為例[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6(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江蘇省現代教育技術研究課題“基于PU平臺構建應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課堂成績單探索”(編號:2019-R-68934)的階段性成果;2019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工程教育認證視域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創新研究與實踐”(編號:2019SJB132)的階段性成果。